尷尬的日本商人
2024-10-11 06:10:40
作者: 金文
在中世紀的歐洲及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父母常把孩子當作手中的泥人,認為想把他捏成什麼樣,他就應該成什麼樣。片面產生主觀,而謬誤又常常跟隨著片面和主觀而來。有這麼一個故事,很能說明由於片面、主觀的意識而帶來的意識偏差:
有一天,一位日本商人請一位猶太畫家在飯館吃飯。賓主坐定之後,畫家趁等菜之際,取出紙筆,給坐在邊上談笑風生的飯館女主人畫起速寫來。不一會兒,速寫畫好了。畫家遞給日本商人看,果然不錯,畫得形神皆俱。
日本人連聲讚嘆道:「太棒了,太棒了。」聽到朋友的奉承,猶太畫家便轉過身來,面對著他,又在紙上勾畫起來,還不時向他伸出左手,豎起大拇指。通常,畫家在估計人的各部位比例時,都用這種簡易方法。
日本商人一見畫家的這副架勢,知道這回是在給他畫速寫了。雖然因為彼此相對而坐,看不見他畫得如何,但還是一本正經擺好了姿勢。日本人一動不動地坐著,眼看著畫家一會兒在紙上勾畫,一會兒又向他豎起拇指,足足坐了10分鐘後,畫家停下筆來,說道:「好了,畫完了。」
日本人鬆了一口氣,迫不及待地欠身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畫家畫的根本不是那位日本商人,而是畫家自己左手大拇指的速寫。
日本商人連羞帶惱地說:「我特意擺好姿勢,你……你卻捉弄人。」猶太畫家卻笑著對他說:「我聽說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察你一下。你不問別人畫什麼,就以為是在畫自己,還擺好了姿勢。單從這一點來看,你同猶太商人相比,還差得遠呢。」
這時候,日本商人才如夢方醒,明白過來自己錯在什麼地方——看見畫家第一次畫了女主人,第二次又面對著自己,就以為一定是在畫自己了。
日本商人的心理定式使他遭受了猶太畫家的嘲弄,時常,我們內心固有的東西成了我們行為的羈絆,走在大街上,迎面而來的陌生人朝你微笑,我們的內心會忽然一動,然後也報之一笑,但卻發現陌生人的笑容給了你身後的人。人一旦形成了思維定式,就會習慣地順著思維的定勢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人們的這種毛病在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做事效率,同樣在教育孩子這方面,老師、家長固有的心理定式對孩子也是有害無益。
有些家長給孩子設計發展方向時,根據自己的愛好或主觀推斷,很少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孩子明明喜歡學習天文知識,喜歡體育,家長卻硬要孩子去彈鋼琴,搞攝影,並且不惜代價,置辦諸如鋼琴、相機之類的高檔品,然後請專家向孩子「傳藝」,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既浪費了金錢,又浪費感情,並且還委屈了孩子。用主觀帶來的刻板印象,來決定孩子的一生,這是教育中的最大錯誤。
因材施教,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來,就是尊重個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個性,即使同卵所生,其個性亦存在著差異。父母應像根雕藝術家那樣,根據不同材料,就其形其勢,注入藝術的匠心,將他們雕成各式各樣的藝術品,把不同個性的孩子,培養成為社會各行各業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