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五塊「木板」

2024-10-11 06:08:18 作者: 金文

  卡爾·威特教育理論的傳播激發了天下父母新一輪的「天才」夢,父母們開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傳授給他們知識,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顧及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比如說彼德夫婦。

  小彼德今年才6歲,但已經在爸爸媽媽的指導下學完了小學的所有課程。爸爸媽媽希望他也能在十幾歲的時候進入哈佛讀大學。現在,父母正四處找人,給他聯繫一所適合他上的中學,讓他能繼續接受教育。

  彼德夫婦動機良好,可惜卻走上錯誤的路線。片面追求某一類文化知識的提高,其結果很可能與自己的初衷大相逕庭。現實中就存在這樣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在學校里成績排在十名左右的孩子,在社會上往往比那些成績總是一二名的孩子成功。專家們稱其為「考試現象」。考試現象的根源在於部分家長片面追求智能發育,忽視了孩子全面素質的培養。殊不知,與單純的智育相比,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更為重要,只具備一種素質的孩子客觀上只能劃入「低能」的行列。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所謂素質教育,從其內容上講,也就是要求學校、社會和家庭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進行綜合提高的教育。如果把素質教育比作「木桶」的話,它由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能教育五塊「木板」組成。

  在由德、智、體、美、勞五塊「木板」圍成的素質教育中,不少的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重視智育這塊「木板」的長度,而現行的升學制度、考試制度等考核方式,無疑也加劇了包括學生在內的人們對智育的畸形重視。

  

  要使素質教育收到最好效果,也就是說,要使這隻「木桶」裝上最多的「水」,智育當然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但是,也絕不能因為重視智育而放鬆了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能教育。

  事實上,很多的學校、家庭中出現的問題都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有的放鬆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導致他們犯罪;有的不重視學生的體育,結果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成了「豆芽兒」體型;有的不注意學生的美育,導致他們盲目接受社會的反面文化……種種不良的社會現象提醒我們: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社會,都不要單純地追求某一方面的教育。

  「只要學習好,就一好百好,其他諸如德、體、美、勞等無所謂」,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重智力、輕德育」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造就一批高分低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孩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