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都喜歡打出「最後」的通告
2024-10-11 05:56:09
作者: 朱丹
小張的老婆是個非常會過日子的好女人,因為小張的老婆特別會買東西,她買回來的東西全部都是趕在商家打折、促銷、最後清倉的時候購買。可是,最近一段時間小張卻十分鬱悶,原因還出在他的老婆買東西上面。秋末換季,小張的老婆抓住這個好時機去購物。許多的服裝店都打出「最後幾天清倉」「換季促銷倒計時」的旗號,小張的老婆一看機會來了,瘋狂購買。這幾天,她購買的商品已經把家裡堆得滿滿的了,把小張兩個月的工資都花光了。再看買回來的那些商品,真的是物超所值嗎?全部都是一些過季的商品,價錢上也沒見便宜多少。可是,小張的老婆卻還是幹勁十足,每次遇到清倉的最後通告,都會衝上去,先搶下再說。
只要你在街上走一圈,你就會立即發現許多商家都打出「最後三天」「最後一天清倉」「賣完不幹了」等旗號,而且通常情況下,商家打出這些旗號之後,生意都會變得非常的火爆。很多女人就像是小張的老婆那樣,爭相前去購買這些「最後」的商品,希望可以搭上「最後」的「實惠」列車,讓自己真正享受到實惠的商品,即便是沒有購物的打算,也會在這些商家的旗號面前躊躇片刻,最後鑽進去挑個痛快。可是,真的是最後一天嗎?商家真的是賣完就不幹了嗎?幾天後再去看,這些商家都好好的,完全沒有要歇業的意思,可是,他們為什麼要頻繁打出「最後」的通告呢?
在消費心理學中有一種效應叫做稀缺效應。稀缺效應就是指人們把「物以稀為貴」引起的購買行為進行提高的變化現象。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旦設定了最後的期限,就會給人造成機會稀缺的假象,從而令人產生強烈的購買慾望,在選擇商品時就會擁有強烈地占有欲。所以,商家通常會打出這樣的「最後」通告,利用稀缺效應來吸引顧客前來消費。
現代人的通病就是機會越少、越難得的東西,我們就會越加地珍惜,為了不讓自己錯過這些「最後的期限」,人們往往會產生「就是它了,一定不能錯過」的心理,於是蜂擁而上,和其他消費者展開了瘋狂的較量。不得不說商家的「稀缺效應」是十分有效的,很多商家在打出「最後清倉」「最後一天打折促銷」的時候,原本賣不出的商品一下子就會被搶光,原本無人問津的商品也時不時會有顧客前來詢問價錢。
當商家發現稀缺效應之後,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銷售的好機會,一些商家開始認為,銷售就是製造稀缺,於是商家們頻繁製造出「稀缺商品」,比如某款汽車限量發行,打出「全球限量多少輛」的旗號,很多人覺得限量發行的汽車必定性能超前,如果自己擁有別人沒有,該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一件事情,於是許多人開始瘋狂搶購;比如某款手機在線預約,打出「數量有限,排隊購買」的旗號,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手機性能超群,一定要買上,於是許多人開始瘋狂排隊;比如一些電影的上映,打出「獨家放映,放映三天」的旗號,很多人覺得這樣的電影必定是大片,於是許多人開始瘋狂買票。在大家的傳統意識中,少的就是好的,為了這些好的東西,大家自然會不顧一切向前沖了。其實,當你瘋狂購買的時候,商家卻在一邊偷笑,因為他們的稀缺效應又成功了。
可是,當我們不斷追逐「最後清倉」「限量發售」「獨家放映」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什麼?最後清倉的時候,花了不少的錢,買回了不少的商品,可是這些商品我們卻遲遲找不到合適的用處,衣服過季了明年才會穿,可明年就過時了:生活用品太多,一時半會用不上,可能用上的時候已經過期了;食品太多,一次性解決不掉,只能送人或是扔掉。限量發售搶購來的商品,通常價格不菲,可是商品質量卻不過如此,根本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最後,我們發現自己苦苦追求的那些稀缺商品,只不過是打著「稀缺商品」的普通商品罷了,最後是花了錢也沒享受到應有的品質,何必呢?
所以,還是理性消費,不要覺得「最後」的就是最好的、最實惠的,這些打出「最後」「限量」旗號的商家只不過是想促進自己的銷售罷了。商品還是原來的商品,價錢也還是原來的價錢,你能不能買到實惠,無從知道,只有商家是實實在在做到了銷售爆棚,這才是真的。理性消費,絕不跳入商家「最後」的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