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後你買的還是第一眼看到的?
2024-10-11 05:55:01
作者: 朱丹
昨天陪一個朋友去逛街,她要過生日了,想要買一條時髦的呢子大衣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現在這個季節,買一件呢子大衣可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商場裡各個展櫃,各種品牌、各種款式的呢子大衣都有。剛一進商場,還沒逛多久,朋友的目光就被一件桃紅色的呢子大衣吸引住了,左看右看很喜歡,穿在身上也覺得無論大小還是款式,都很符合自己的氣質。朋友想買下來了,又害怕後面還有更好的,再加上感覺這件呢子大衣的顏色淡了些,太愛髒了。於是,我們便開始了尋找類似款式顏色稍深的呢子大衣之路。
在商場裡兜兜轉轉,來來回回看了十幾件呢子大衣,她也試了差不多十件大衣,可是始終找不到她滿意的衣服。她怎麼看都覺得還是那件桃紅色的好。於是,我們又回到了那家店裡,買下了那件最開始看中的桃紅色呢子大衣。朋友嘟著嘴感嘆:要知道最後還是買這件,剛才就直接買下了,何必轉這麼大一圈呢。
「這個不好,還是買剛才那個吧。」
「還是第一次看上的那個好。」
「算了吧,還是回原來的店買剛才看上的那個吧。」
很多女性在購買商品時,左挑挑,右看看,最後繞了一大圈,還是買下了最開始自己看中的商品。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在最後我們總是會購買自己第一眼看中的物品呢?這是因為首因效應在作祟。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首因效應。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是指人們在第一次與某種物品或者某人接觸時,在自己心理留下的深刻印象,這個印象會對以後的社會認知產生最重要的影響。當我們購買物品時,第一眼看中了這個物品,那麼這個物品就在我們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即便是再有類似的物品,甚至是更好地物品也很難打破最初這個物品在自己心裡留下的深刻印象。
打一個比方,兩個學生的試卷,每份試卷有三十道題,第一個學生的試卷答對了前十五道題,而第二個學生的試卷答對了後十五道題,但是,大部分人看到這份試卷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第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比第二個學生的成績好,自然而然也就對第一個學生的印象要好一些。同樣是答對了十五道題,當人們看到第一個學生的試卷時,首先看到的是他答對的題目,印象自然要好,而看到第二個學生的試卷時前十五道題都是錯誤的,第一印象已經很差,即便是他後十五道題都答對了,人們對他的印象也不會改變太多。
在購買商品時也是如此。你第一眼看到了一個自己心儀的商品,心裡十分喜歡,即便是它有一些小小的瑕疵,你也不會在意,當你再看到類似的商品時,也很難改變第一眼看見的那個商品給自己留下的好印象,所以,你最後買來的商品還是自己第一眼看到的那一個。
可是,我們為什麼在看到第一眼十分中意的商品時,不直接買下,而是繼續看其他的商品呢?這就歸結於人追求十全十美的心理,可能這個商品是不錯,可是再仔細看的時候,因為追求十全十美的心理,人們總能挑出讓自己稍微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也許是商品本身的問題,也許是價錢的問題,所以,人們總要繼續尋找能夠讓自己更滿意的商品。
最終的結果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就像是小熊掰玉米,總想找到一個最大的,卻發現自己掰下來的玉米越來越小,總是不如之前那個大。其實,未必是後面掰到的玉米不如之前的大,而是自己內心已經有了一個定位,有了一個期待值,認為下一個會比現在的大,於是下一個玉米和現在手上的差不多大,抑或是稍微大一點兒,只要是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值,就會認定這個玉米沒有之前那個玉米大。人也是如此,人們不斷相信後面還有更好的,不斷害怕自己會錯過更好的,於是也就不斷尋找那「更好的」,在這種「更好」地期待下,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之後看到的商品也就更難讓自己滿意了。
聰明的商家總能從人的心理上去尋找銷售的答案,許多商品從外觀上做足了功夫,總是能夠讓人眼前一亮,讓你第一眼就喜歡上了,之後再怎麼看,也覺得不滿意,最後還是買下了它。
當你逛街買東西的時候,不要被自己的第一感覺迷惑住,要理性購物。儘管克服心理這種狀態很難,可是如果不想辦法克制,就會造成自己買回來的東西既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性價比最高的,最重要的是浪費了自己大量的時間。在這裡交給大家一個方法,那就是帶上自己好友去買東西吧,而且這個好友一定是單純地陪你買東西,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她必定會給你重要的參考意見。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自己逛街很難買到合適的商品,或者買回來之後通常都會後悔,而和自己的好友去逛街,買回來的商品總是越看越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