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對夢的觀點
2024-10-11 05:22:14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在弗洛伊德心理學派看來,夢是有科學性的。然而,在許多方面,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已經超出了科學的範疇。例如,假定心靈在白天的活動與在夜間的活動存在差異;「有意識」和「無意識」相互對立;夢被賦予與日常思維法則相悖的特殊法則。我們一看到此類的矛盾觀點,就會發現他對心靈態度的不科學。在原始人和古代哲學家的思維中,我們經常看到這種渴望,把概念強烈對立,將其看作對立之物。這種對立思維在精神病患者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人們經常認為,左與右、男與女、冷與熱、輕與重、強與弱都是對立存在的。從科學的角度看,它們並非對立事物,而是相對轉化的變體。它們就如同一把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按照相對應的位置進行排列。同樣,好與壞、正常與異常也是變體而非對立。任何理論如果認為睡和醒、夢中思想與白天思想是對立的,也必定是不科學的。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弗洛伊德的另一個觀點認為,應該把性作為解讀夢的背景,這也將夢與人們正常的努力和活動割裂開來。假如這個說法正確,夢所顯示的就非整個個性,而只是部分個性。弗洛伊德學派的擁護者也發現僅用性來解讀夢是不夠的,但弗洛伊德自己則認為,我們還可以在夢裡看出對死亡的潛在欲望。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正確的。我們已經注意到,夢是個體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捷徑,這顯示出個體信心的缺乏。然而,弗洛伊德的術語卻太隱晦,無助於我們探索夢是如何體現出個體的整個個性,並且夢裡的生活與白天的生活似乎又變成了壁壘分明的不同事物。
不過,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我們仍可以得到許多有趣而珍貴的暗示。例如,非常有價值的一個暗示:夢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夢所隱藏的思想。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也曾得到相似的結論。心理分析學派所缺乏的是科學心理學的第一個要求——認識到個性的連貫性,及其個體所有思想、語言和行為的一致性。
這一遺漏也體現在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的幾個關鍵問題的回答中。對於「做夢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做夢?」這兩個問題,心理分析學家的答案是:「為了滿足個體未實現的願望。」但這個答案無法解釋所有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做夢、忘了夢的內容或是無法理解這個夢境,那麼這種滿足感又從何而來呢?所有人都做夢,但沒有多少人了解自己的夢。
我們從做夢中能得到什麼樂趣?假如夢境中的生活與日常生活毫無關聯,夢也僅會在夢中滿足我們的願望,我們也許就能明白做夢的意義了。但如果這樣解釋,就無法將夢與個體的連貫性相聯繫了;對於清醒的人來說,夢就沒有任何意義。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在做夢和清醒的時候都是同一個人,那麼做夢的目的就必須與他一貫的個性保持一致。然而,在某一類人身上,我們無法將他在夢中實現願望的努力與他的整個個性聯繫起來,這類人就是被寵壞的兒童。他們總是在問:「我怎樣才能獲得滿足感?生活可以給我什麼?」這種人可能會在夢中尋求滿足,就像他所做的一切行為一樣,都有同一個目的。
事實上,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弗洛伊德的理論關注的是被溺愛的兒童的心理,他們覺得自己的本性不容置疑,認為別人的存在對自己不公平,總是問:「我為什麼要愛我的鄰居?我的鄰居愛我嗎?」心理分析學派從被寵壞的孩子這一對象出發,對其進行了極其詳盡的描述。但是,對滿足感的追求只不過是人類追求優越感的不可勝數的表現之一,我們也不認為它是個性所有表現的主要動機。假如我們真正找到了做夢的目的,這也會有助於我們看出遺忘夢或不了解夢有什麼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