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別讓慣性思維騙了你>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2024-10-11 04:48:01 作者: 常亞北

  退卻不等於失敗。我們通常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是權衡利弊後的一種理智決策,一種聰明的戰術。

  孫子兵法中記載了「三十六計走為上」的計策,這也表明當自己的對手過於強大時,如果你非要對其強攻猛打,這無異於以卵擊石,是不會得到好結果的。如果你能懂得隱忍或蟄伏起來,選擇暫時的退讓或服軟,以後再積蓄自己的力量,選擇恰當的時機反攻,或許能夠有翻盤的機會。

  當然,所謂「走為上」的計策並不是指讓你遇到困難或挑戰,在沒有嘗試或分清形勢的情況下就選擇逃跑。是否獲勝,是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的。如果實在沒有獲勝的希望,選擇退讓也是一種對策。

  三國時期,諸葛亮率領大軍攻打祁山的時候,將曹操養子曹真打得落花流水。很多將領請求諸葛亮乘勝追擊,可是他卻下令大軍儘快撤退。有一位名叫楊儀的長史不明白諸葛亮撤退的原因,於是就問道:「昨天我軍大敗魏軍,讓魏軍聞風喪膽,在這種對我軍有利的情況下,丞相為何要求退軍呢?」

  諸葛亮慢條斯理地回答道:「如今,我軍缺乏糧草供給,速戰速決還能堅持。曹真雖然戰敗,但是如果他憑藉險要地帶駐紮固守的話,對我們的形勢非常不利。如果魏軍出其不意,甚至將我軍的糧草通道切斷了,那麼我們恐怕就不能安全退回去了。因此,我們要趁著曹真初敗,不敢妄自出兵的好機會趕緊撤退,才能保存實力。」

  接下來,蜀軍將士很快撤退得一乾二淨。等到曹真獲知這個消息時,諸葛亮已經率領大軍撤退有兩天了。

  這個案例便是貫徹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理論。如果諸葛亮忽視自己軍隊糧草短缺等一系列問題,並未在初戰告捷後就撤兵,就很有可能面對魏軍的猛烈反擊。倘若魏軍把蜀軍糧草運輸通道切斷了,那麼蜀軍就會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有人也許會提出疑問:難道打勝仗就是為了儘快退兵嗎?這難道不是前後矛盾嗎?更違背了「打得贏就打」的精神!其實,從單場戰鬥的視角分析,看起來的確存在這樣的反常問題,但是從大局上分析的話,諸葛亮實施的策略完全符合「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理論。

  這是什麼原因呢?這還要從當時的局勢說起。一方面,三國時期,魏國最強,蜀國最弱,軍事力量極為懸殊,縱使諸葛亮有翻天覆地的本事也不能贏得全局。另一方面,蜀國以漢朝正統自居,出兵征討魏國可以說是勢在必行,人心凝聚。要知道一旦凝聚不了民意,而強魏又出兵討伐蜀國,那麼蜀國江山必然會一朝傾覆。審時度勢的諸葛亮太明白當前的天下局勢,要想打贏魏國幾乎不可能。但是,從局部來講,如果集中兵力還能打贏一兩次勝仗。因此,諸葛亮每一次率領大軍攻打祁山的時候,不管戰爭取勝與否,他都會選擇戰後立即退兵。這便是靈活地運用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策略。正是因為諸葛亮進退有度,一直採取主動積極的攻守態勢,才使得弱小的蜀國一直沒有被強魏所吞食。

  幾年後,諸葛亮因病去世,接替他職務的姜維是個不識進退的人,無論打仗的結果是贏還是輸,他總是不管不顧地繼續纏鬥,結果往往損失慘重,最終還將蜀國多年來積蓄的實力耗損殆盡。姜維的做法就是典型的違反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真理。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姜維之所以犯下如此嚴重錯誤,歸根究底,並不是姜維對「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個道理不明白,只是他分不清到底是 「打得贏」,還是「打不贏」,如此一來,他就不知道何時該進攻,何時該撤兵。其實,這也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會面臨的問題。

  關於「打得贏」還是「打不贏」,究竟應該如何正確地判斷呢?曾經有位大將軍說道:「我帶兵打仗的時候,必會在做好萬全的準備,有十足的把握能夠取勝的情況下進攻。否則,就不進攻。」這個將軍判斷是否有把握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敵軍情況,包括具體實力、武器裝備以及敵方統帥的性格等瞭若指掌。

  2.對自己及軍隊的實力有全面的了解。

  3.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如何做。也就是在知己知彼後,知道應該選擇哪種最有利的作戰計劃。

  4.在做出重大決策的時候保持足夠的理智。如果知道自己軍隊的實力有限,發現自己完全沒有戰勝敵軍的希望,那麼最好選擇退兵,切記不能打沒有把握的仗。

  5.對自己充滿信心。如果沒有與對方一戰的實力,可是又退無可退時,就相信自己一定會創造奇蹟,並且充滿自信地去迎接敵軍,英勇奮戰。

  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也應借鑑上面的5點內容。切記,一定要做有把握做成功的事情。

  其實,「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並不是讓我們在遇上挑戰的時候選擇逃跑。而是不管是否決定打仗,其最終目的都是希望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這種策略,完全適用於現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在義大利,有一位著名的企業家,他的名字叫作卡爾羅·德貝內德蒂。德貝內德蒂在奧利維蒂公司擔任總裁的時候,當時市場上剛剛開始流行微型電腦。他發現這一商機後,很快組建了一個研究實驗室,並為此投放大量的人力與財力,讓他們致力於家用或辦公型微型電腦方面的研究創新。一段時間後,眼看自己的研究接近成功的時候,竟然被美國IBM公司研製的同類兼容式微型機搶先一步推進市場了,當時美國IBM公司生產的微型電腦迅速普及全世界。

  在市場上,我們都知道搶占先機很重要。尤其是在高新科技領域更是如此。這對於德貝內德蒂來說,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

  德貝內德蒂本人深深明白,如果堅持推出公司創製的微型電腦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可是,如果讓他放棄自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製的科技成果,這無疑是一種痛苦。即便他想放棄,也不能給為此付出許多心血的科研人員一個完美的交代。

  一時間,德貝內德蒂感到進退維谷,但是,他最終還是決定將這個即將研製成功的成果徹底放棄,與此同時,他再次挑選出一些科研人員,開始讓他們在IBM研製出來的微型電腦的基礎之上,研發一種性能類似價格卻更加便宜的兼容機。這一次,他終於大獲成功。

  當德貝內德蒂將這種高品質低價格的兼容機推出市場後,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一致歡迎。奧利維蒂公司也因此一躍成為一家享譽全球的著名企業,就連德貝內德蒂本人也多次被評為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

  一個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絕對不會被一時的失敗所打倒,甚至於一蹶不振,而是積極採取應對措施,靈活變通,尋找另一種方式找准機會取得勝利,如果時機不對,一定要及時撤退。這也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精髓所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