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聽其言觀其行
2024-10-11 03:45:15
作者: 白麗潔
儘管我們已經學習了許多能夠幫助我們判斷人們真實內心的語言微反應,懂得了一些通過微語義——人們說話時的常用語、語言風格、語速、語調、說話方式等聽出話語中的「弦外之音」的技巧,但是日常生活經驗卻告訴我們,在某些時候單憑這些微反應是不夠的,總有一些「狡猾」的人會藉助迷惑性的語言來讓人「上當受騙」。如果你想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這些語言微反應,還有最後一個技巧:聽其言觀其行。
無論是在影視劇中還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場景都會經常性地出現:一位女性——她的身份可能是高級白領,也可能是女大學生,可能是體態臃腫的中年婦人,也可能是身材窈窕的少女,她們在遲遲等不到心儀的「愛人」的電話時,都會向自己周圍的女伴詢問:「為什麼他現在還沒有打電話過來(來找我)呢?他說過會兒給我打電話的(來找我的)。」於是,兩人就開始分析他會不會是因為太忙而忘記了?或是因為有什麼事情一時走不開?又或是因為性格內向不好意思?這些理由往往成了她們或者她們周圍的女伴安慰自己的最好藉口。
一個最有可能,也最理性的原因她們卻自始至終都不會——也可能是不願意提及,那就是對方說的那些話原本就是敷衍她們的客套話。試問,哪一個真心想與對方交往的男士會因為忙碌或者是性格內向,而在第一次約會之後遲遲沒有再次採取行動呢?正如一部曾經非常出名的美國電影《其實他沒那麼喜歡你》的結尾告訴廣大女性朋友的那樣:若一個男人真心想與你交往或者是真心喜歡你,他自然會通過一切途徑與你取得聯繫,並讓你知曉他的心意……
與其一次次地浪費自己的時間,在不經意間錯過一個又一個的機會,女孩子們為什麼不能主動點呢?主動地通過觀察對方的言行來判斷對方的真實內心,爭取一切可能的機會——這正是FBI心理專家給廣大女孩子們的忠告。因為對於FBI來說,他們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認真觀察一個人的言行來判斷坐在自己對面的那個人的真實內心動態,從而掌控整個會談或者是調查局面,快速地偵破案件。
FBI心理專家說過,相比較於一個人嘴巴說出的語言,他的身體語言則更為可信,因為身體語言是人類的本能反應。而一個人嘴巴中說出的話,雖然在說話方式、語音、聲調等方面有時候也能夠暴露一個人的性格和內心,但是由於種種因素的干擾,「言不由衷」的現象出現的可能性也是極大的。
尤其是對於一些城府很深的人來說,他們甚至懂得「說什麼樣的話」、「用什麼樣的方式說話」更容易取得對方的信任,走入對方的內心。「百鍊成鋼」,在不斷的練習和實踐之下,他們說話的水平越來越高,即使是說謊話也能夠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面對這樣的交談對象,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如果對於普通人來說,風險頂多是「上當受騙」、「看走眼」的話,那麼對於FBI來說,則可能意味著一個危險分子從他們眼皮子底下逃脫,意味著這個世界上的普通人又多了一分受到傷害的可能。
所以FBI從成立以來,一直都致力於對「察言觀色(行)」的研究。在實踐的經驗和長期研究的基礎上,他們發現,人們的肢體動作遠不像嘴巴那樣不可信任,因為它們永遠也做不到配合嘴巴一起演戲。正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大腦在指示嘴巴說謊話的同時,肢體動作往往只能順應內心,做出最為真實的表達。聽其言觀其行,對於FBI來說,這可是判斷他人內心真實狀態的最好方法了。
在下面這段交談記錄里,老練的FBI特工就運用了上述方法。這是一段發生在交通事故肇事司機和FBI特工之間的談話。
FBI特工:為了證明您剛才的那段供詞,現在麻煩您再次模擬下當時發生的情況。請一邊回憶當時的場景,一邊配上當時的動作。
司機:當時我正在專心駕駛,突然看見前方一輛汽車朝我疾馳而來,我大吃一驚,然後試圖躲開。(司機一邊說話一邊雙眼直視前方,頭部連同方向盤向一側傾斜,做出躲避的樣子。)
FBI特工:那麼,那輛車開過來的時候,你都做了些什麼呢?
司機:我雙手一直緊握著方向盤,向反方向打去,試圖躲開那輛車。(司機一邊說,一邊用雙手去模擬緊握方向盤的動作——不過令人奇怪的是,他的雙手在移向方向盤之前,其中一隻手先摸了一下耳朵,然後有點尷尬地又放在了身體的前方,去做那個模擬開車的動作。)
FBI特工注意到了這個動作,但是他仍接著問道:放在方向盤上之後呢?之後發生了什麼?
司機:我的腳用力地踩著剎車,不過車子卻失控了。(司機用腳做了一個踩剎車的動作。)
FBI特工:你的意思是你的腳踩上了剎車,但是車子卻失去了控制,是嗎?
司機:是的,車子失去了控制。
FBI特工:真奇怪呀,既然你用力踩剎車了,車子為什麼沒有停住呢?經檢查車子的剎車系統並沒有失靈。當時還發生了什麼嗎?
司機:手機在我緊握方向盤的時候掉下去了,或許它正好掉在了剎車的位置。
FBI特工:這下更奇怪了。手機為什麼會無緣無故地掉在剎車下面呢?你當時是在接聽電話?
司機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完全進入了當時的情境再現,他答道:是的,我原想先撿手機,結果車子卻在那個瞬間失去了控制。
FBI調查員:你是說你在開車的時候接聽了電話,又因為手機掉在地上去撿手機,導致車子失去控制,發生了這起事故嗎?
司機這才意識到了什麼,慌忙說道:「當時的車子行駛得很平穩,也很安全的,我也是剛聽到電話響,想去接電話……」可惜的是,FBI特工已經合上了記錄本,事情的原委已經很清楚了。
聰明的FBI調查員在這段談話中利用了「聽其言觀其行」的技巧,讓肇事司機一邊回憶當時的場景,一邊模擬車禍中發生過的動作,故意讓司機「分心」並儘可能地多做肢體動作,這才得以讓他在口頭語言之外暴露了更多原本刻意隱瞞的信息,比如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從而找到了這起交通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
類似這樣言行不一致的表現還有很多,比如FBI在與約談對象交流時,有的約談對象表面上表現得十分配合,但是在談話的過程中卻時常出現眼睛向下看、轉過臉、嘴唇緊閉等行為,FBI就知道他們已經對談話失去了興趣,再交流下去也沒有用;如果約談對象在談話過程中出現了下巴上揚、嘴角放鬆、微露牙齒等行為,即使他嘴上表現得不是十分配合,但是心理上卻並沒有完全排斥訊問,並且已經對雙方正在交流的內容逐漸開始接受了,這時候約談還是可以繼續進行下去的;或者在談話的過程中,一個人在嘴上表示非常願意和你聊天,但是眼睛卻時不時地看手錶兩眼,而當你順著他的身體向下看,卻發現他的雙腳在輕微抖動或腳尖已經指向門口了,那麼這也傳達出一種信號:對方正迫不及待地想要結束這場談話,離開。
除了上述這些情況,判斷一個人言行不一致的方法還有許多。具體可以結合前兩章的微表情和微動作,進行綜合分析。
微反應是一門非常有意思的學問,它是人們內心情緒的「閱讀放大器」。隨著社會關係的發展,出於種種原因,人們越來越需要進行必要的自我保護,因而以「面具」示人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大。人們常說「言為心聲」,然而在今天經過越來越多複雜加工的「言」已不能夠準確表達人們的心聲,也不能夠讓人們之間毫無障礙地彼此了解,彼此認識。既然如此,對於微反應的研究和學習就顯得更加必要。
學習和了解微反應,聽其言觀其行,即使對方戴了再厚、再精緻的面具,我們也可以透過面具看到其最真實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