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肢體語言的來源與發展
2024-10-11 03:37:37
作者: 許大鵬
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通常是指人們通過肢體器官之間的相互協調來傳遞感情、思想的行為。這種通過身體各組織協調所形成的行為動作,是可以代替語言來表達情緒的。廣義上的肢體語言包括面部表情,而狹義的肢體語言則僅指通過頭、眼、頸、手、肘、臂、身、胯、腿、足等部位的協調活動來向交流對象傳達信息、藉以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
FBI研究發現,在人類的進化史中,最開始本來是沒有語言的。那時,人們尚處在進化初期,通過相互打手勢和發出一些聲音來傳遞危險或者好感的信號,這種情況,類似於現在社會中有言語障礙的人通過肢體行為來表達個人意願。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手勢開始和聲音結合起來,然後從聲音中產生詞彙,最後才形成了現今社會中我們普遍使用的語言。語言的產生雖然大大提高了人們溝通和交流的效率,但是同時導致了謊言的出現,甚至有學者稱,假如人類沒有進化出語言,人與人之間將永遠不會有欺騙發生。
事實上,早在1644年,約翰·布爾沃就曾嘗試對肢體語言進行研究,並專門出版了《手勢研究:手部的自然語言》一書,這本書對於肢體語言的研究來說是具有開創性的。到了1790年,朱麗葉斯·法斯特出版了專著《體態語言》,使得肢體語言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一直到19世紀70年代末,達爾文在其《人類和動物表情》一書中,用科學的方法將人類和動物的表情進行了詳細的剖析、研究,才將肢體語言的研究引上了科學的金光大道。
進入20世紀初,一大批熱衷於肢體語言研究的人士湧現出來,他們將現代科學技術引入到肢體語言研究中,對人類肢體語言以及相關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從而誕生出一大批肢體語言研究專家、微表情專家、識謊專家等。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了一個著名公式:人類在溝通中所表達出的全部信息=7%的語言+38%的語調+55%的肢體語言。該公式一經提出就引發了人們探索肢體語言的熱潮,肢體語言也隨之走進公眾的視線,並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用鼓掌表示讚賞和歡迎,用握拳表示憤怒和生氣,用搓手表示緊張和不安,用垂頭表示沮喪和認輸,用咬牙表示隱忍和克制等等。FBI研究發現,但凡生活中常見的肢體動作,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口頭語言,而這些動作和語言實際表達著同一個意思,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它們最終以哪種形式出現,都能被他人所理解。FBI還發現,人類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學會使用語言來欺騙別人,但是人類卻從來沒有進化出用肢體語言來欺騙別人的能力。所以,分析和了解肢體語言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不但可以從對肢體語言的解讀中,掌握對方真實的心理變化以及他想要隱瞞的信息,同時,還有助於我們識破生活中的謊言,有效地保護自己。
關於肢體語言的起源,學術界一直存在分歧和爭議。據FBI的專家統計,在肢體語言的起源問題上,眾多研究者分成了四個流派:第一,認為肢體語言由人們的遺傳基因決定;第二,認為決定肢體語言的因素是文化環境;第三,認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肢體語言;第四,認為肢體語言應該細分為基本的肢體語言和帶有特殊含義的肢體語言,其中基本的肢體語言由遺傳因素決定,而特殊的肢體語言則通過後天學習來掌握。
在達爾文的專著《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中,他指出,靈長類動物的表情是與生俱來的。顯然,達爾文是支持遺傳論的,而且在當時,這種論斷非常流行。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心理學家埃克曼、福瑞森等人通過對不同文化環境、不同種族的人群的面部表情和動作進行研究,發現在基礎表情方面(喜悅、憤怒、悲傷、恐懼、驚訝、厭惡等),人們的面部反應是一致的。這個研究成果無疑給遺傳論提供了另外一個重要理論支撐。
但在近幾年的研究中,FBI的專家們發現,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肢體語言的表達習慣和行為特徵是不同的,這也與當地的傳統習俗有關。人類的面部表情有著共同性和普遍性,遺傳因素在面部表情的表現上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肢體語言都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比如,如果我們要表達認同、許可、准許的意思,在中國、日本、美國、法國等地區,都是用點頭來表示的;但是在尼泊爾和斯里蘭卡等地區,點頭則表示反對、否定、拒絕的意思。而且,即便是在同一個國家,有時也會因地域差異以及生活習俗不同,導致同一動作表達出的含義不同。
FBI發現,在利用肢體語言表達情緒的時候,行為人通常是不自知的。在現實生活的交際過程中,人們有時會皺眉,有時會搖頭,有時會點頭,有時又會叉開腿,有時則做手勢等,這些行為多半是下意識的,並不被人們的主觀意識所控制。因此,這種下意識的肢體動作往往代表著行為人真實的內心情緒。這無疑對FBI的調查審訊工作起到了極大幫助,FBI認為,通過辨識行為人的肢體語言,完全可以起到揭穿謊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