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政變
2024-10-11 03:03:01
作者: 張程
一
日後被追封為隋太祖的楊忠其實出身很苦。
隋朝建立後,朝廷說楊家出身於著名的弘農楊氏,楊忠是漢太尉楊震的第十三世孫。這樣顯赫的出身已經難以考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楊忠沒有享受到這種出身帶來的任何好處。楊忠生於北魏六鎮的漢族家庭,家境貧寒(一說其父是北魏寧遠將軍楊禎)。六鎮起義時,楊忠沒有參加鎮兵。他想過平穩安逸的生活,所以就拼命地往南方逃亡。但是跑到北魏南部邊境的時候,他實在是無路可去了。不得已,他也參了軍,做了一名北魏士兵。
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後,北魏宗室汝南王元悅、北海王元顥、臨淮王元彧和部分刺史南逃投降了梁朝。楊忠也莫名其妙地被裹挾在這股南逃的潮流中,到了江南。不久南梁扶持元顥返回中原爭奪帝位,楊忠又莫名其妙地隨軍返回了中原。爾朱榮打敗了這股北上的軍隊,楊忠也就成了俘虜。他的這段早期經歷體現了一個無依無靠的普通百姓隨波逐流、為生存而奮鬥的艱辛,完全可以拍一部電影,就叫《小兵楊忠的故事》。
爾朱榮並沒有屠殺俘虜,反而挑選其中強壯順眼的編入自己的軍隊。楊忠就被挑中,編入了將軍獨孤信的部隊。於是楊忠跟隨獨孤信轉戰南北。在戰爭中,楊忠和獨孤信結下了終身的友誼。北魏分裂後,楊忠追隨獨孤信,跟著元修西入關中,投入宇文泰的陣營。獨孤信的部隊被派往東南方收復荊州。獨孤信以楊忠等人為前鋒,一舉收復了被東魏占領的荊州。不久東魏大軍反攻,獨孤信部一敗塗地。楊忠便跟著獨孤信又一次逃亡江南,在南梁度過了三年遊蕩的生活,直到西魏通過外交途徑將他們贖回去。西魏對從南梁歸來的將領們非但沒有懲罰,反而還加官晉爵:賀拔勝被封為太師,獨孤信被提升為驃騎大將軍、加侍中、開府,楊忠則被宇文泰看中,直接調入自己帳下聽用。
在宇文泰的直接指揮下,楊忠在對突厥、東魏和南梁的戰爭中屢建戰功。宇文泰死後,楊忠又成為幫助宇文覺建立北周政權的鐵桿將領,因功受封為柱國、隋國公。楊忠歷經了宇文泰、宇文覺、宇文毓、宇文邕四朝,在北周天和三年(568)因病結束征戰生活,回到京城長安。皇帝宇文邕和主政的宇文護親自到楊家探望病情,授予楊忠帝國元勛的榮耀。幾天後,楊忠死在家中。
《隋書》對楊忠的記載相當簡單:「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薨,贈太保,諡曰桓。」但是楊忠的功勳、地位和人際關係,為兒子楊堅的崛起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賦予了楊堅較高的政治起點。因為父親被皇帝賜姓的緣故,楊堅的前半生被稱為普六茹堅,小名那羅延。
隋朝的李德林在《天命論》中說楊堅長得很大氣,威武雄壯。還將楊堅身上的特徵和天命、日月等敏感事物聯繫在一起,極力論證楊堅的形象註定了他必將成為皇帝。
一代梟雄宇文泰見了楊堅後,感嘆說:「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意思是說楊堅這個小孩子長得很好,不像是來自於代地這樣的北方邊鎮。宇文毓即位後還曾經派遣善於相面的趙昭去觀察楊堅,看看這個小孩子日後會不會成為奸雄。趙昭回來對宇文毓說:「楊堅不過是當柱國的料。」柱國類似於大將軍,意思是說楊堅日後最高也就做到大將軍,不會對北周的皇位造成威脅。但是一轉身,趙昭就悄悄對楊堅說:「公當為天下君,必大誅殺而後定。善記鄙言。」意思是說,你以後肯定會登基做皇帝,但是要先經歷一場殘酷的殺戮才能平定天下。這些話都被記載在《隋書》有關楊堅的傳記中。
楊堅十四歲的時候就因父親的緣故進入政壇,成為京兆尹薛善的功曹。十五歲時,又因為父親的功勳被授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的高位,被封為成紀縣公。第二年,楊堅再次升遷為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宇文毓即位後晉升楊堅為右小宮伯,晉封大興郡公。宇文邕即位後任命不滿二十歲的楊堅做了隨州刺史的實職。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楊忠的好朋友、柱國大將軍獨孤信把女兒許配給楊堅。獨孤家的女兒就成了後來有名的獨孤皇后。兩家聯姻,關係更進一步。獨孤家族所代表的軍隊勢力也成了楊堅有力的靠山。
當時主政的宇文護看楊堅特別不順眼,多次想加害他。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則一再袒護楊堅。不久楊忠死了,楊堅襲爵為隋國公。不滿宇文護的宇文邕聘楊堅的長女為皇太子妃,給楊堅的地位又上了一層保險。齊王宇文憲對宇文邕說:「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宇文邕說:「此止可為將耳。」意思是說,我只讓楊堅做到大將軍,不會有事的。內史王軌又對宇文邕說:「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宇文邕見有人說自己長子的壞話,不高興了:「必天命有在,將若之何!」意思是,有天命在,能怎麼辦,能有什麼事情?
楊堅聽說了這些對話後,心驚膽戰起來。他開始韜光養晦,裝出一副平庸木訥的樣子。可見在早期,楊堅的能力和地位已經引起了朝野中一些人的嫉妒,總想找機會打擊楊堅。但有楊氏家族、獨孤家族的勢力護衛,加上楊家長女又是周武帝太子的王妃,所以這些暗箭終究沒有對楊堅構成致命的威脅。
宇文贇即位後,楊堅的長女做了皇后。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參與朝廷大權。宇文贇的昏庸荒淫、倒行逆施,使他很快在群臣中失去威信。對於楊堅,宇文贇一直嚴加防範。一次,宇文贇單獨召見楊堅,事先對左右侍衛說:「如果一會兒楊堅在席上神色有異,就立即殺了他。」楊堅來了後神色自若,與皇帝面對面也毫無異常,左右侍衛們也就沒有下手。宇文贇既沒有楊堅謀反的真憑實據,又礙於他是自己的岳父,更難下決心除掉楊堅了。
楊堅為了避免皇帝的猜疑,不得不主動放棄權力,計劃到地方上去任實職。楊堅將自己的願望告訴了結交的朋友、皇帝身邊的紅人、內史上大夫鄭譯。楊堅說:「我想到外地去鎮守藩鎮,希望你能在宮中幫我多留意留意。」鄭譯回答說:「楊公的德望,天下人誰不知道。大家都支持你。現在你想進一步發展,我怎麼能不幫忙呢?」580年,宇文贇決定出兵南伐,想調親信鄭譯去南邊。鄭譯便向皇帝請示元帥人選。宇文贇就問他的意見。鄭譯鄭重地向皇帝推薦了楊堅。宇文贇對鄭譯一向信任,而且覺得將楊堅放到外地去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就下詔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
二
楊堅剛被任命為揚州總管還沒有出征,宇文贇就病倒了,而且是日益嚴重。北周的宮廷之中開始醞釀起宇文贇死後的權力分配來。《隋書?帝紀第一》記載:「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以高祖皇后之父,眾望所歸,遂矯詔引高祖入總朝政,都督內外諸軍事。周氏諸王在籓者,高祖悉恐其生變,稱趙王招將嫁女於突厥為詞以征之。丁未,發喪。」短短的兩行字就概括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巨大政治陰謀。
這段記錄透露出宇文贇不久就在宮中死去。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這兩個深受宇文贇信任的大臣暗地裡與楊堅關係密切,決定推舉楊堅主持新朝的朝政。對於鄭譯、劉昉兩人來說,新皇帝年幼,如果要想保持富貴榮華,必須與新的主政人搞好關係。其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扶持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大臣主持朝政。於是他們選擇了楊堅。而楊堅作為原來的皇后,也就是現在的太后的父親,自然很容易進出宮廷。於是三人在宮中偽造了一份宇文贇的遺詔,宣布由楊堅輔助新皇,主持朝政,都督中外軍事。楊堅、鄭譯、劉昉三人都害怕掌握實權的宇文家族諸位王爺發難。於是他們封鎖了皇帝的死訊,宣布趙王宇文招的女兒將要嫁給北方的突厥人,徵召各位王爺入長安。等一切都安排定了,三人才宣布皇帝死訊,公布遺詔。
鄭譯、劉昉兩人在這場政變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他們都出身世家,政治起點高,長期在宮廷中活動,親近宇文贇。宇文贇也將他們視為心腹。這樣的宮廷政治人物通常輕浮奸詐,隨性妄動。比如劉昉,他是大司農劉孟良的兒子,在宮廷中輕浮狂妄的舉動曾使他受到廢黜。但宇文贇離不開這樣的人,不久又任命他為大都督、小御正,與御正中大夫顏之儀一起主持宮廷事務。
《隋書?劉昉傳》對這場宮廷政變有更為詳細的描述,告訴我們這並不像《隋書?帝紀第一》所概括得那般簡單、平穩。宇文贇快不行的時候,召劉昉和顏之儀進入臥室,囑咐後事。宇文贇當時基本喪失了語言能力,只是示意兩人照顧好兒子宇文闡。劉昉見宇文闡還是個小孩,承擔不了一個亂世王朝的政治重任,於是就想引入自己認識的皇后的父親,即揚州總管楊堅輔政。劉昉和鄭譯一謀劃,兩個人就去找楊堅了。楊堅一開始並不敢參與這場陰謀,劉昉就說:「你想做,就趕緊和我們一起干;如果不做,我劉昉就自己幹了。」楊堅這才同意賭一把。
就在劉昉和鄭譯兩個人去找楊堅的時候,另一個在臥室里的大臣顏之儀也沒閒著。顏之儀與宦官們的關係比較好,他們打開宮門引入了大將軍宇文仲,也想偽造詔書以宇文仲為輔政大臣。他們的動作比楊堅要快,宇文仲都已經到達皇帝的寶座了,鄭譯才得到消息,急中生智,帶著開府楊惠及劉昉、皇甫績、柳裘等大臣進入大殿,計劃與宇文仲、顏之儀等人展開面對面的較量。色厲內荏的宇文仲和顏之儀等人見大臣們都進來了,滿臉驚愕,自亂了陣腳。他們不僅不敢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而且還猶猶豫豫地想逃走。這時候楊堅出場了,輕易就將宇文仲、顏之儀等人抓了起來。
之後楊堅等人的政變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鄭譯等人做了一封假詔書,以宇文贇遺詔的名義宣布:楊堅總管朝政,輔佐剛八歲的宇文闡。楊堅等人又利用假詔書奪取了京城部隊的指揮權,穩定了政局。宇文贇時期,政令嚴苛、刑罰殘酷,百姓驚恐,人心浮動。楊堅剛輔政,就清理這些嚴刑峻法,撫慰百姓,以身作則,躬履節儉。天下百姓也認同了新的執政班子。
楊堅在鞏固輔政地位後,開始向可能威脅自己地位的各位宗室王爺展開了攻勢。當時宇文贇的弟弟漢王宇文贊在朝廷中和楊堅的地位不相上下,與楊堅同帳而坐。宇文贊的存在不僅使楊堅不能完全施展拳腳,而且也很容易被政敵利用,成為替代楊堅的潛在威脅。《隋書?劉昉傳》說劉昉幫助楊堅巧妙地除去了這個政敵。他是怎麼做的呢?
劉昉搜羅了許多美女獻給宇文贊。宇文贊當時還不到二十歲,高興地接受了美女,對劉昉也親近起來。劉昉和宇文贊熟悉之後,就勸說宇文贊:「大王您是先帝的親弟弟,眾望所歸。現在孺子當國,怎麼能夠承擔軍國大事呢!先帝剛剛駕崩,人心尚未穩固。大王不如先退回宅第,等局勢安定後再出來主政,還可能入宮做天子。這才是萬全之計啊。」宇文贊實在是太年輕了,缺乏社會閱歷和政治經驗,聽劉昉這麼一說,竟然覺得非常有道理,便從此深居簡出,不與楊堅爭奪權力了。楊堅高興地拜劉昉為下大將軍、封黃國公,鄭譯為沛國公。兩人因為有定策之功,一起成為楊堅的心腹。
除去宇文贊,當時在地方掌握實權的近支王爺一共有五位,分別是: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yōu)。楊堅在政變的時候就害怕這五位王爺聯合起兵反對自己,所以才封鎖皇帝的死訊,利用假詔書將五王都召回長安,剝奪了他們的實權和軍隊。五位王爺在楊堅輔政後,很不服氣。但他們已經失去實權,無法與楊堅抗衡了,所以五人便通過另一位王爺畢王、雍州牧宇文賢秘密聯繫外藩將領起兵。
相州總管尉遲迥是北周的重臣宿將,也對楊堅輔政非常不滿,在東夏起兵反對新政府。一時間,河北、河南、山西一帶出現騷動。十幾天時間裡,尉遲迥聚集了近十萬的反對力量。宇文胄在滎州、石愻(xùn)在建州、席毗在沛郡、席毗的弟弟席叉羅在兗州響應尉遲迥。尉遲迥還派遣自己的兒子向南方的陳國請援。楊堅果斷地命令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率領大軍討伐關東的叛亂,很快平定了這場騷動。韋孝寬將尉遲迥的首級送到長安,還討平了騷亂餘黨。尉遲迥作亂的時候,鄖州總管司馬消難割據本州響應,淮南的很多州縣都參與了叛亂。楊堅平定尉遲迥後,命令襄州總管王誼討伐司馬消難。司馬消難被打敗,逃往南陳。荊郢一帶的少數民族卻乘機作亂,楊堅又命令亳州總管賀若誼討平這一帶。事後查明,這場騷亂有畢王宇文賢和趙陳五位王爺在幕後陰謀作亂的影子。楊堅捉拿宇文賢處斬,但寬恕了趙王五人的罪過,還下詔給予在長安的五位王爺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待遇,以安定人心。
鎮守四川地區的上柱國、益州總管王謙也是個野心家。他看到幼主在位,楊堅輔政,就以清除權臣、匡復朝廷為藉口,發動巴蜀的軍隊作亂。楊堅開始因為關東和荊州一帶的騷亂分了精力,沒有馬上討伐四川。王謙的軍隊屯兵劍閣,乘機攻陷了始州。現在楊堅命令行軍元帥、上柱國梁睿討伐王謙,很快就在長安的宮殿裡看到了王謙的首級。楊堅看到巴蜀阻險,常常發生叛亂,於是開闢平道,毀掉劍閣險要,防止再次發生動亂。在解除了中央的威脅和地方反對勢力後,楊堅在短時間內完全掌握了北周政權。
楊堅的成功讓長安的五位王爺坐臥不安。他們兵行險招,在趙王府擺下鴻門宴邀請楊堅參加。五位王爺的面子楊堅還是要給的,加上楊堅也想看看他們想做什麼,所以就去趙王府赴宴了。趙王在府里埋伏了甲士預取楊堅的性命,但甲士還沒出動,楊堅的隨從元胄就有所察覺,找了個藉口拉著楊堅跑了出去。趙王陰謀敗露,楊堅以謀反罪將主謀的趙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處死。
經過這次暗殺未遂,楊堅加強了對政權的控制,開始篡位的準備工作。
三
大象二年(580)九月,宇文闡下詔說褒獎「假黃鉞、使持節、左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上柱國、大冢宰、隋國公」楊堅道高雅俗,德協幽顯,運帷帳之謀,行兩觀之誅,掃萬里之外,對朝廷功勳卓著。詔書還罷免了左、右丞相的官制,任命楊堅為唯一的大丞相。十月,宇文闡又追封楊堅的曾祖父楊烈為柱國、太保、都督徐兗等十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隋國公,上諡號康;追封楊堅的祖父楊禎為柱國、太傅、都督陝蒲等十三州諸軍事、同州刺史、隋國公,上諡號獻;追封楊堅的父親楊忠為上柱國、太師、大冢宰、都督冀定等十三州諸軍事、雍州牧。在完成對楊氏家族世系的追封后,楊堅於同月誅殺陳王宇文純,一個月後又誅殺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
十二月,北周封楊堅為王爵,位在諸侯王之上。隋王楊堅可以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朝廷備九錫之禮,賜予楊堅璽紱、遠遊冠、相國印、綠綬。北周以中原各州二十郡為隋國,隋國置丞相等上下官員。楊堅一再推讓,以各種理由拒絕接受。於是朝野掀起了對楊堅的歌頌浪潮,恭請隋王接受恩賞。最後楊堅不得不接受王位,但他只要了中原的十個郡作為封地。之後,北周下詔封楊氏各位先祖為王爵,各位夫人為王妃。
楊堅在通往皇位的賽跑中開始衝刺。現在,連傻子都知道楊堅即將登基稱帝了。
北魏的漢化改革雖然促進了民族融合,但是在政治領域,還是鮮卑等少數民族掌握著實權。北魏、北齊和北周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上層貴族排斥漢人,熱衷於黃河流域的鮮卑化與胡化。楊家就是因功被賜胡姓普六茹,楊堅之前一直被稱為普六茹堅。大定元年(581)二月楊堅又下令:「以前賜姓,皆復其舊。」上台後,楊堅立即恢復了自己的漢姓。他開始毫不手軟地對付反叛舊臣和豪強大吏,清理少數民族貴族隊伍。他罷黜了一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即便有些人對楊家有過這樣那樣的功績,提拔有真才實幹的人輔佐自己管理國家政務。這不僅遏止了半個多世紀的鮮卑化趨勢,而且也意味著長期處於政治劣勢的漢族人得以能夠真正進入政壇。漢族人士自然支持楊堅執政。
同月,楊堅接受了九錫之禮。幾天後,宇文闡又下詔允許楊堅佩帶有十二旒的帝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隋王王妃為王后,世子為太子。這一次楊堅在推讓了三次後平穩地接受了。宇文闡又馬上下詔,承認周德將盡,天命從宇文家轉移到了楊家,自己要依漢魏故事,禪位給楊堅。楊堅依然是再三退讓。宇文闡先後派遣太傅、上柱國、杞國公、大宗伯、大將軍、金城公等高官貴族敦請楊堅接受帝位。朝廷百官也紛紛勸進,恭請楊堅順應上天和百姓,登基稱帝。楊堅這才點頭同意受禪。
於是楊堅在人們的簇擁下,從相國府穿著平常的衣服入宮。在臨光殿,宇文闡恭敬地將皇位禪讓給楊堅,楊堅更衣即皇帝位。同時朝廷在長安南郊設祭壇,楊堅派遣太傅、上柱國、鄧公竇熾柴燎告天。意思是告訴上天,楊堅做了地上的皇帝。同日,楊堅上告太廟,大赦天下,改元開皇。變更北周官制,恢復漢魏時期的漢族舊官制。《隋書》記載:禪讓當天,京師長安出現了祥雲,整個禪讓過程讓長安城忙碌了一天。
這時的楊堅剛四十歲。因為楊家的爵位是隋王,所以楊堅依慣例將新王朝定名為隋。都城是漢族舊都長安城。
退位的宇文闡還只是個年僅九歲的孩子。楊堅封宇文闡為介國公,食邑一萬戶,待之以隋朝賓客之禮。介國公的旌旗、車服、禮樂,一應照舊,按照他在位時期的標準配給。宇文闡上書可以不稱表,答表可以不稱詔。北周的諸王也都降封為公爵。
三個月後,介國公死了。《隋書》對這位小遜帝退位後的生活只記載了兩句話:「辛丑,陳散騎常侍韋鼎、兼通直散騎常侍王瑳來聘於周,至而上已受禪,致之介國。」「辛未,介國公薨,上舉哀於朝堂,以其族人洛嗣焉。」前一句話透露了介國公的死因。南陳事先不知道北周禪讓的確切時間,派遣散騎常侍韋鼎、兼通直散騎常侍王瑳兩個人出使北周。兩位使節到達長安的時候,北周已經不存在了,隋朝剛剛建立。韋鼎和王瑳兩個人都是死腦筋,覺得自己是向北周出使的,現在也理當去見介國公。於是兩個人就去拜見宇文闡,當作完成使命。宇文闡只是個九歲的孩子,哪裡知道其中的奧妙所在,就接見了南陳皇帝派來的使團。楊堅對這件事極為震怒。沒幾天宇文闡就死在家裡了。楊堅在朝堂上為宇文闡舉哀。因為宇文闡沒有子嗣,隋朝在宇文家族後人中找人延續了宇文闡這一脈。
我們對照《周書》對宇文闡最後生活的描述,可以發現一些微妙的內容。《周書》中說宇文闡當介國公的食邑是一萬戶,但是一切待遇「有其文,事竟不行」。意思說介國公空有爵位,實際上隋朝並沒有給予他相應的待遇。「隋開皇元年五月壬申,帝崩,時年九歲,隋志也」,在這句話中,《周書》記載了介國公的死,基本史實與《隋書》一樣。但最後加了個小尾巴「隋志也」。意思是說,這是隋朝官方的說法,《周書》沒有做考證,也不敢對真實情況進行調查。
宇文闡被隋朝追諡為靜皇帝,葬在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