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繼續進行村落調查
2024-10-11 02:58:46
作者: 隈研吾
我在東京站的畫廊開了名為「隈之物」的個展(2018年3~5月),展示了很多我設計的作品的模型和材料樣本。我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我的施工現場所用的多種多樣的當地材料擺在了一起,各種石頭、木頭和紙匯集在一起,連我自己都嚇了一跳。原廣司老師也來看我的個展,他嘀咕了一句,「原來隈在那之後也一直在做村落調查啊」。
他這麼一說,我覺得好像確實如此。即使是現在,我也一直是按照那時村落調查的節奏來工作的。一大早就開車趕路,到了施工現場後就四處巡視,結束後又開車趕往另一處施工現場。一直重複這個過程直到天黑得什麼都看不見為止,然後倒頭就睡。以前村落調查的時候,是在沙子上搭起帳篷,然後睡在睡袋裡,現在則基本上能在床上睡覺了,就只有這點差別。
另外,去陌生的地方見陌生人這一點也跟村落調查類似。設計工作的委託基本上都是通過郵件發給我的,而且是突然發過來的。從陌生地方的陌生人那裡會發來郵件,如果這個地方我從未去過,基本上我都會接下這份工作,因為我想去那裡看看。由於是陌生的地方,不知道會有什麼危險在等著我,也許對方叫我去是想騙我。
但是,我總是先去了再說。即使是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也一定有一些東西是可以跟我共享的,我有這種自信和信念。這種做法是我在撒哈拉的村落調查中學到的。因為去過了撒哈拉,我什麼都不怕,去哪裡都不怕。我覺得我的工作就是把可以跟各個地方、各地人共享的某些東西變成具體的建築形態。我覺得這就是上天賦予我這個人的使命。
因為地方不同,遇見的人不同,所以我的作品自然也就各不相同。所謂工業,就是反複製造同樣的東西,不這樣的話就沒有利潤。而我則想通過建築來證明,所有的地方都是各具特色的,所有的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我從撒哈拉學到了很多東西,最有意思的是那裡的建築單位很小。他們的家的單位不是一座房屋,而是很多小屋集合在一起,構成一個鬆散群落,這個鬆散群落就是家。非洲這種鬆散的住房形態被文化人類學家稱為「戶」(compound)(見圖27)。他們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夫多妻制,每間小屋裡都住著一位妻子和這位妻子所生的孩子們。丈夫沒有自己的小屋,只能輪流住在各位妻子的小屋裡。各間小屋門前都有泥土做的爐灶,到了傍晚,每間小屋前面就開始添柴燒飯了。丈夫選擇一間小屋,換言之就是選擇一種飯菜,然後跟做出這種飯菜的妻子和她的孩子們一起吃飯。爐灶在戶外,吃飯也在戶外。吃完之後,就進入這位妻子的小屋,跟她和孩子們一起睡覺。在哪家吃飯就在哪家睡覺,這是規矩,當晚必須為這位妻子盡忠。
產生自這種生活形態的名為「戶」的「鬆散的家」真是討人喜歡,也很恬靜。作為單位的小屋很小,是用泥土、樹枝和草搭建而成的,因此,可以毫無違和感地與周邊風景融為一體。因為在野外的生活和活動很重要,所以小屋和小屋之間有很多空間可以供人們活動,這就使得整體上的一種分散感,令人感到舒暢。
圖27 村落之一——特納德[1]的戶。(轉引自《村落之旅》,原廣司著,岩波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