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殺手鐧(續)——玉碎與特攻
2024-10-11 02:46:58
作者: 王新生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的飛機撞擊美國紐約世貿中心,兩座摩天大樓轟然倒塌,化為一片廢墟,造成3000多人喪生。當時美國電視主持人看到畫面後不由自主地驚呼道:「天哪,完全如同神風特攻隊一樣。」日本人對此評論表示相當的不滿。實際上,據日本著名評論家立花隆的考證,當今中東地區盛行的自殺性進攻確實源自「日本赤軍」1972年5月30日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國際機場的恐怖襲擊,而不是戰爭時代的特攻隊。
「特攻」行動出現在戰爭末期,但其思想卻是近代以來軍國主義思想的灌輸,其中經歷了「玉碎」的階段。明治維新後,為提高民眾對國家的認同和忠誠,政府領導人不斷強化天皇的權威及其在政治體制中的功能。首先在1882年頒布的《軍人敕語》中以天皇的名義提倡「義,重於山嶽,死,輕於鴻毛」,在獻身的基礎上達到絕對的服從。馬克斯·韋伯曾經說過:「改變近代戰爭面貌的不是火藥,而是紀律。」1890年頒布的《教育敕語》更是加強培養忠君愛國的「朕之忠良臣民」。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強制性的徵兵制度以及「在鄉軍人會」將日本人納入戰爭動員體制,並具有強烈的為天皇「玉碎」意識。
所謂「玉碎」,原意為「像玉那樣純潔地破碎」,引申含義為「為了名譽和忠義,毫不留戀地死亡」。進一步強化這種意識的是時任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在1941年1月8日宣讀的《戰陣訓》,要求日本軍人在戰場上「生不受俘虜之辱,死不留罪之污名」,絕對否定成為俘虜的行為。經井上哲次郎、山田孝雄、和辻哲郎、島崎藤村等著名文人潤色的《戰陣訓》將傳統的俘虜為恥辱觀念制度化,成為每位皇軍嚴格遵守的規則,即使組織性戰鬥力喪失後也要堅持到最後一個士兵,結果形成「玉碎」這種無意義的死亡。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東條本人「玉碎」得極不漂亮,明明是左撇子,非得開槍自殺,胸脯上畫圓也沒有打中,實在不像是個武士,連石原慎太郎也要求將東條的牌位從靖國神社中清洗出去。
在經歷了最初的輕鬆進攻後,日本軍隊很快轉入了守勢,而且面臨著越來越強的軍事壓力。1942年6月,日本海軍在中途島遭受嚴重打擊,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和大批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同年8月,日美軍隊在南太平洋的瓜達爾卡納爾展開爭奪戰,由於海上補給線被切斷,2.5萬名日軍官兵的大多數餓死在該島,殘餘「轉進」到其他島嶼。後來的皇軍卻沒有這樣幸運,必須「守土有責」。
最初的「玉碎」是1943年5月在北太平洋的阿圖島,2500名北海道出身的日本守備隊與1.1萬名美軍激戰,受傷被俘的日軍29人,其餘全部戰死,美軍戰死550人,受傷2300人。軍部對其大加渲染,《朝日新聞》最早使用「玉碎」一詞。其後「玉碎」場面不斷,最大的「玉碎」行動發生在塞班島。1944年6月,4.4萬名日本陸海軍抵禦登陸的6.7萬名美軍,日軍戰死4.2萬名,另外有1萬多名平民跳海自殺。
據秦郁彥的考證,「特別攻擊隊」一詞最早出現在媒體上是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之後。參加偷襲行動的五艘小型特殊潛艇全被摧毀,10名乘員除一人(第一號俘虜酒卷少尉)被俘外均戰死。儘管軍部將他們讚譽為「九軍神」,但其後終止了這種有去無回的戰術。中途島海戰、特別是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慘遭失敗後,日軍獲勝無望,不斷有官兵建議實施自殺性進攻。在塞班島戰役的同時,日本海軍主力在該島附近與美國海軍發生激戰。由於指揮有誤以及兵力上的劣勢,日軍損失3艘航空母艦和400架飛機,海軍機動部隊基本毀滅,而美軍僅僅損失了數十架飛機。在該次戰役後的元帥會議上,伏見宮親王詢問陸海軍能否製造出特殊的兵器以挽救戰局,通常認為這是軍事當局正式認可「特攻」戰術。
1944年10月,一直在海軍航空部門擔任要職的大西瀧治郎中將就任駐紮馬尼拉的第一航空艦隊司令,立即組織了在艦載戰鬥機上裝置250公斤炸藥、駕駛員駕機衝撞敵艦的「第一神風特別攻擊隊」。當時萊特島戰役已經開始,美軍部隊陸續登陸,由關行男大尉率領的第一批特別攻擊敷島隊受命攻擊支援登陸的美軍艦隊。由於美軍不能適應如此戰術,慌亂之中讓特攻隊獲得戰果,擊沉美軍航空母艦和巡洋艦各一艘,重創航空母艦一艘。日本媒體大肆報導,盛讚其「誓死必中捨身衝鋒,忠烈精神萬世輝煌」,甚至昭和天皇也對海軍大臣米內光政說:「難道事情非要搞到如此地步不可嗎?不過,確實幹得漂亮。」
除敷島隊外,第一航空艦隊後來還派出了大和隊、朝日隊、山櫻隊、菊花隊等特別攻擊隊,即通常所說的「神風特攻隊」。「神風」一詞來自鎌倉幕府末期蒙古軍隊曾兩次入侵日本九州地區,但均遭遇大風而失敗,日本人通常認為那是「神風」挽救了自己,因而希望以其命名的敢死隊也能打敗美國。在整個菲律賓戰役中,大約實施了200次特別攻擊行動,260名隊員死亡。
「特攻」行動出現在戰爭末期,但其思想卻是近代以來軍國主義思想的灌輸,其中經歷了「玉碎」的階段。
除飛機衝撞敵人軍艦外,日本海軍還開發了其他特攻武器。「櫻花」特攻武器是在前端裝有1.2噸的滑翔式載人炸彈,將其懸掛在其他飛機下面,達到戰場後脫離母機,由人操縱沖向敵艦。到戰爭結束,這種飛行器共製造了755架,但大多在達到戰場之前連同母機均被擊落,以至於美軍稱之為「傻瓜炸彈」;「震洋」水上特攻艇,即在摩托艇的前端裝添250公斤炸藥,由人駕駛衝撞敵艦。為阻止美軍本土登陸的該武器共製造6197艘,但大多在美軍空襲中燒毀;「回天」載人魚雷,即將大型魚雷改造成人員操縱的武器,封閉性艙口。首先由潛艇將其運送到離敵艦較近的地方,然後自己沖向敵艦。這種魚雷共製造了420艘,約有100艘參加實戰行動,106名士兵死亡,搭載其的潛水艇也被美軍擊沉10艘。稱為「回天」的特攻行動據說效果高於神風特攻,共擊沉30艘美軍戰艦。
在海軍的帶動下,陸軍也實施了許多「特攻」行動,其中最大規模的是沖繩戰役中出動的「義烈空挺隊」。該隊是在1944年12月組成,作戰目的是破壞塞班島的美軍基地,但由於作為中繼地的硫磺島落入美軍手中,因而一直處在待命狀態。1945年4月,美軍開始在沖繩登陸並很快占領大部分地區,「義烈空挺隊」奉命破壞美軍機場。5月24日,該隊136人分乘12架轟炸機進入沖繩,其中4架因機身狀態不良而中途返航,3架達到目的地之前墜落。沖向美軍機場的5架飛機被擊落,1架飛機成功著陸,13名「特攻」隊員在破壞了許多美軍飛機後被擊斃。此次「特攻」行動共損失8架飛機,88名人員。據有關統計,在陸海軍實施的「特攻」行動中,前後共有9000多名日本官兵死亡,大多數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由於美軍採取針對性措施,這種戰術的效果越來越低,而且「特攻」隊員也由最初的志願制變成半強制性。
最著名的「特攻」行動非大和艦莫屬。大和艦是1941年12月建成的巨型戰列艦,滿載排水量7萬噸,主炮可以命中4萬米以外的目標。在航空母艦橫行的時代,這艘當時世界最大的軍艦作用不大。沖繩戰役打響後,喪失制海、制空權的日軍在天皇的催問下只好孤注一擲地派遣大和號前往沖繩增援。既沒有飛機護航,也沒有回程燃料,只有9艘護衛艦艇,能否到達目的地都是疑問。包括艦隊司令伊藤整一中將在內的參謀、艦長均反對出擊,聯合艦隊參謀長草鹿龍之介鞠躬說:「請做一億總特攻的表率」,大和號全體人員只好服從命令。4月7日,大和號駛出九州不遠即被美軍航載機發現,在340駕次的攻擊下,大和號等五艘軍艦沉沒,3700名官兵死亡。
當時針對美軍在沖繩支援登陸的艦隊,陸海軍分別實施「天號作戰」及「菊水作戰」特攻行動,大和號屬於海上特攻的「菊水作戰」。菊水是南北朝時代楠木正成的家徽,在湊川戰役中,楠木以卵擊石地抵抗足利軍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基礎是「尊王精神」,海軍將特攻行動命名為「菊水」的用意正在於此。
首創組織性「特攻」行動的大西瀧治郎中將後來升任海軍軍令部次長,在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剖腹自殺。
從軍事學上看,通常不實施兵員消耗30%以上的戰役,「特別攻擊」這種戰術更是聞所未聞,甚至大西瀧治郎也稱之為「統率的旁門左道」。也許只有日本這種集團主義色彩特別突出的民族在經過近代特別的洗腦之後才會有如此的瘋狂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