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日本史隨筆> 削弱對手是讓其花錢——參覲交代

削弱對手是讓其花錢——參覲交代

2024-10-11 02:45:56 作者: 王新生

  現代日語中有「大名旅行」、「大名行列」等詞彙,前者指豪華奢侈的旅遊,後者指主治醫生查病房時後面跟隨一大群實習醫生的光景,詞源均來自江戶時代。「參覲」是大名到江戶拜見將軍,「交代」是回大名領地傳達幕府指令。但近些年來日本的書籍多將「參覲」寫成「參勤」,一種說法是制度化的拜見將軍如同上下班一樣,另一種說法是電腦不太容易拼寫「覲」字。

  「參覲交代」並非江戶時代特有,鎌倉幕府時代稱為「御家人」的親信武士定期到鎌倉或京都值勤、室町幕府時代前期守護大名居住在京都、豐臣秀吉時代大名到京都拜見這位「關白」為其歷史淵源,只不過德川幕府將其制度化。「參覲」最重要的象徵意義是各地大名臣服將軍,否則意味著反叛幕府。例如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的外甥越前藩大名松平忠直「大阪之戰」後長期不「參覲」將軍,大名之間流傳松平要謀反,秀忠最終將其流放。

  實際上,最初的「參覲」卻是由大名提出。戰國時代大名經常將兒子乃至母親送至盟友處做人質,1600年決定德川家康獲得天下的「關原之戰」前就有許多大名將兒子送到江戶以示自己臣服德川家族,其後擴展到全部大名,最大的外樣大名前田利長甚至親自住到江戶去。為鼓勵這種行為,德川家康賜予土地,建造宅邸,1603年家康任征夷大將軍後成為慣例,同時賞賜大米等作為生活費用。1615年「大阪之戰」豐臣家族滅亡後,大名競相到江戶「參覲」,而且年年不斷。離江戶最遠的薩摩藩(今鹿兒島縣),大名島津氏在1596年到1615年僅到江戶「參覲」過兩次,1617年再次「參覲」,1618年因父病故允許告假沒有「參覲」,但1619到1623年每年都到江戶「參覲」。

  為表忠心,大名們紛紛讓自己的妻子與兒子住在江戶,幕府也採取措施給予鼓勵。1635年,第三代將軍家光修改《武家諸法度》,規定西日本的大名每年3月底、4月初到江戶「參覲」將軍,東日本的大名離開江戶回到自己的領地,第二年東日本的大名到江戶,西日本的大名離開江戶;同時要求大名減少路途的隨員,按照領地的規模組織隊伍。根據1721年的規定,20萬石大名的隊伍應有騎兵15—20名、步兵120—130名,搬運工250—300名。但後一項要求並不十分嚴格,作為一場政治性表演儀式,大名們為炫耀自己的門第,相互爭強鬥勝,故意擴大「參覲」隊伍規模,並僱傭一些玩雜耍的藝人表演,以狀聲勢。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上述規定是針對「關原之戰」後臣服德川家族的外樣大名,1642年,幕府命令「關原之戰」前臣服德川家族的譜代大名也要進行「參覲」,但在江戶和自己領地居住的時間分別為半年,「交代」的時間為每年6月或8月。根據1804年出版的《武鑒》記載,在全部264家大名中,隔年「參覲」的大名有175家,半年「交代」的27家,常住江戶的26家(以親藩大名為主),擔任老中等幕府高級官員而不需「參覲交代」的大名21家,要塞地區擔任警備大名而不能「參覲」的12家等。

  雖然規定「參覲」的大體時間,但尚需報告幕府官員,協商動身的具體日期。各藩通常提前5個月準備「參覲」,並決定隊伍的規模。1642年,21萬石的秋田藩「參覲」人數組成為:大名的家臣131人、醫生5人、家臣的家臣856人、徒步者49人、隨從70人、步兵189人、搬運工等28人,共1350人、42匹馬。最大的百萬石大名加賀藩(今石川縣)前田家在五代藩主時「參覲」隊伍曾高達4000人,不僅吃喝物品全部自帶,甚至洗澡桶、洗澡水也是從藩城金澤運送。因此,「參覲」隊伍中半數是搬運物品的壯工。

  出發的前一天晚上,按照身份的高低,在不同的地方大宴群臣,祝賀起駕「參覲」。大名居住城堡所經道路整修得煥然一新,道路兩旁的工商業者或居者跪坐在門口表示敬意,直到家臣的隊伍通過,普通行人也要避讓,並在路旁平伏身體。從城堡到領地邊界,隊伍華麗壯觀,留守領地的家臣送至城堡外,有時也送到第一個住宿處。

  到達江戶後,首先到老中處報到,隨後幕府派遣相應的使者到藩邸問候,其後才能公開活動,因故不能報到或不能及時出發均以不在江戶處理。1627年熊本藩大名細川忠興因病不能報到,只好向朋友道歉;1644年萩藩大名毛利氏出江戶不遠便鬧肚子,只得回江戶休養,但不能出頭露面。通常大名到達江戶後,很快得到幕府通知,帶上禮品拜見將軍,但不吃虧,因為將軍回贈的禮品更有價值。拜見結束後拜訪幕府官員,並送上禮品,「參覲」活動告一段落。

  當時沒有飛機、新幹線、汽車,完全步行,幾條幹道整修完備,但河流沒有橋樑。在江戶時代,出於防備的考量,幹道上的河流一般不能架設橋樑。從江戶到大阪的東海道經過幾條大河,其中靜岡境內的大井川連渡船也沒有,旅客只好僱人扛或抬過河。大井川水面寬1456米,渡河困難,幫人渡河者高達800人。水深腋下時每人過河費為100文,相當於現在的2500日元,費用甚高。明治維新後的1871年,大井川架設橋樑,幫人渡河者失業,轉而種植茶葉,靜岡縣遂成為日本第一的茶葉栽培地。

  「參覲」隊伍大約每天行進30—40公里,因而路上花費相當時間和錢財。例如九州離島平戶藩松浦氏1835年的「參覲」,2月17日從平戶出發,3月29日到江戶,足足一個半月。所需費用甚多,其中包括住宿費、過河費、家臣補貼、僱工費、通過他人領地時送禮品或送給幕府官員的禮品費等。1808年,加賀藩主回領地時的費用高達5541兩黃金,按照1兩黃金價值為10萬日元計算,大約相當於現在的5.5億日元,其中家臣補貼高達1.3億日元。

  另外,僱工費所占比例也相當高。當時江戶有6家專業運輸公司,承包各藩大名的物品運送,其中的米屋公司承包桑名藩等8家大名的物品運送。1859年,米屋為11萬石的桑名藩提供包括轎夫在內的165名搬運工,每人每天工資為現在的兩萬日元,僅此一項就花費7640萬日元。通算下來,「參覲交代」所需旅費大約相當於大名年收入的20%,在江戶的居住生活費用約占30%,在大阪將米換成現金所需的倉庫費約占4%,領地上收入的一半以上消費在領地之外。

  「參覲」隊伍通過時,任何人不得穿越,否則格殺勿論。1862年8月,薩摩藩主島津久光從江戶赴京都路經神奈川橫濱生麥村時,不懂規矩的英國人穿越隊伍被殺,結果引起英國與薩摩的戰爭。據說只有一種人可以穿越,即接生婆。

  由此可見,「參覲交代」對大名來講是沉重的負擔。江戶時代中期以後,包括大名在內的武士階層窮困沒落下去。1772年,出羽(今秋田縣)內莊藩16歲的新藩主首次回領地「交代」,但家中沒有足夠的旅費,只好與家臣商量,先起程,途中等待藩內送錢。結果行至福島後,盤纏用完,送錢者尚未到達,小藩主潸然淚下:「14萬石的大名,甚至連百里的旅費都承擔不起,如何完成軍事義務?」因此,各大名開始縮小「參覲」隊伍,減少費用,甚至與旅舍老闆討價還價。加賀藩的「參覲」隊伍也減少到一半,甚至有些小藩大名只帶幾個隨從,快速行進,野餐露宿,進入江戶前再僱人組成隊伍「風光」一番。

  現代電影、電視劇中出現大名「參覲」隊伍時,通常是開路的武士大喊「跪下」,平民百姓均畢恭畢敬地跪坐路旁。實際上一般大名路過時只是喊「讓開」,平民百姓躲在路旁即可,無需跪坐。儘管有資格繼承將軍職位的「御三家」藩主經過時大喊「跪下」,但平民百姓躲得遠遠的,也很少有跪坐路旁者。只是將軍出行時,前一天清掃道路,當天禁止平民百姓通行。如果不同的「參覲」隊伍相遇時,地位低的大名停下,靜候地位高的大名通過,兩轎擦肩而過時,雙方下轎問候,或在轎中致意,然後若無其事地離去。

  「參覲」隊伍通過時,任何人不得穿越,否則格殺勿論。1862年8月,薩摩藩主島津久光從江戶赴京都路經神奈川橫濱生麥村時,不懂規矩的英國人穿越隊伍被殺,結果引起英國與薩摩的戰爭。據說只有一種人可以穿越,即接生婆,看來還是新生命重要。

  雖然「參覲交代」在削弱大名的經濟實力上達到了目的,但也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首先是推動了江戶文化向地方傳播的過程,同時也推動了民族認同意識的出現,從而在外來的壓力下很快形成近代國民國家。但在另一方面,眾多的人員、物資流動不僅完善了列島的交通網及旅館業以及江戶、大阪、京都這些特大城市的出現,更是推動了商品經濟的急速發展,衝擊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幕藩體制岌岌可危。為解決其矛盾,江戶時代幕府前後進行了四次改革,但均無功而返。結果作為權勢階層的武士成為窮者,最受歧視的商人卻掌握了社會財富,社會變革勢在必行。

  歷史的發展往往與最初的願望背道而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