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公元1840—1949年)
2024-10-11 02:31:50
作者: 劉鈺婷 等
100 聶耳小提琴 第一把演奏國歌的樂器
國寶小檔案
年代:近代(公元1840—1949年)
館藏地:雲南省博物館
圖片:邢毅
主講人:陳奕垚
您好,今天我想為您介紹一件比較特殊的文物,它就是聶耳的小提琴。如今,這把小提琴正靜靜地躺在雲南省博物館的展廳中,它看起來那麼平凡,沒有青銅的厚重,沒有瓷器的華麗,也沒有金銀器的閃耀,但是這件國寶「在魂不在器」。正是這把琴,點燃了那個戰亂年代被壓迫民族的一腔熱血,演奏出了令人振奮的民族音樂。因此,它也成為一件舉足輕重的文物。
這是一把德國產的二手小提琴,做工並不精緻,質量也不屬於上乘。小提琴上有一些油漆已經脫落,邊沿也有明顯的磨損痕跡,但是四根琴弦依然光亮如初,沒有絲毫歲月的痕跡;琴頭弦軸箱上,四個弦軸已經很久沒有被轉動過,但琴弦卻不鬆散,牢牢地被固定在拉弦板上;琴弓上,有些馬尾毛已經分叉甚至斷裂,但是大部分還是完好的,在手持的地方還依然可見磨損的痕跡。
聶耳購得圓夢的樂器
這把小提琴的主人,我們一定不陌生,他就是國歌的作曲者——聶耳。聶耳,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是雲南的一張文化名片。1916年,聶耳的父親病故,家庭經濟立即陷入困境。後來依靠他母親的努力,通過了醫生鑑定的考試,獲得正式掛牌給人治病的資格,並接手父親的藥鋪——成春堂,進行製藥、賣藥的經營,勉強負起全家的經濟重擔。1922年春,聶耳進入昆明私立求實小學學習。他從小就明顯表露出對音樂的愛好,先後向其家人及鄰居邱木匠學習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民族樂器,並開始接觸雲南民間音樂(如滇戲、花燈)。
小提琴是一種弦樂器,最早出現於1556年,從17世紀開始,逐漸從宮廷走向大眾,是西方音樂中最為重要的樂器,被稱為「樂器皇后」。20世紀初期,小提琴傳入中國。當時,正值中國音樂教育興起之初,很多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師都到中國來演出,因此鼓舞了許多熱愛音樂的青年學習小提琴;在北京、上海、廣州、福建等地隨之創立了音樂專科;許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來華工作,同時也培養了眾多中國自己的教師和演奏家,例如創作《黃河大合唱》的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從這一時期開始,很多耳熟能詳的作品也陸續出版,例如《梁祝》。聶耳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對小提琴產生了興趣。
正面
左側
右側
當聶耳從雲南省第一聯合師範學校畢業時,他已經在昆明小有名氣,還經常參加各類演出活動。但聶耳並不滿足這些小小的成就,他希望有更大的舞台。1930年8月,18歲的聶耳從昆明去往上海,開始了對音樂的追求。他曾到上海雲豐申莊做店員,但工錢只有15塊。聶耳在朋友的幫助下又找到了新的工作:從上海租賃電影片,然後郵寄到昆明的逸樂電影院去放映。逸樂電影院始建於1931年,最初在光華街(今勝利堂),由於設備先進,上座率很高,觀眾都是昆明本地的達官貴人。同時,逸樂電影院是當時昆明不多的上檔次的主要娛樂場所。
當時,聶耳因為幫助這樣的高檔娛樂場所,為他們提供影片,從而獲得了很好的報酬——100塊錢。這讓他在追求音樂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於是聶耳當即決定,把50塊錢給母親當生活費,另外50塊錢用來購買一把小提琴。在看過市場上的小提琴之後,他發現買不起新的琴,只能買一把二手的。因此,今天為您介紹的這把德國產的二手小提琴,最終成為聶耳圓夢的樂器。他還向朋友承諾:「如果我擁有這把小提琴,將會終身與它為伴。」事實也的確如此。這把二手小提琴陪伴了聶耳數十年,在日後的民族救亡運動中,他譜寫了《碼頭工人》《畢業歌》等歌曲,還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所使用的背景音樂,正是他創作於1934年的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金蛇狂舞》。
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
聶耳擁有了小提琴以後,更加刻苦練琴,終於在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的招生考試上,憑藉自學的小提琴演奏,成功考取了這所學校,從此便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進入學校以後,他更加努力,每天練琴6小時以上。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他就成為明月歌劇社的樂隊小提琴師。這樣一位長相出眾、才華橫溢的青年藝術家,即使在當今的演藝圈也不多見,聶耳堪稱全能型藝人。他本可以憑藉才華過上安穩舒適的生活,但是,他的心中總有創作革命歌曲的想法。
1932年,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聶耳在前線目睹了侵略者的罪行,從前線返回的途中,聶耳就慷慨激昂地說:「我們應該有抗戰的音樂,革命的音樂。」不久,聶耳離開了明月歌劇社,前往離前線更近的北平。在北平,聶耳積極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組織的愛國運動。還有一次,聶耳在參加為抗日義勇軍募捐演出時,剛開始用小提琴演奏《國際歌》,就有一些反動分子不懷好意地阻撓,他們不僅大聲起鬨,還向聶耳扔石塊。面對這樣的情形,聶耳毫不退縮,堅持演奏,並用小提琴表達了他的抗日熱情和救亡圖存的決心。
1932年底,聶耳回到上海後,認識了革命音樂家田漢。田漢先生也是左聯成員,還是中國共產黨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員會成員。1933年初,田漢介紹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希望聶耳更好地投入革命音樂的創作中。
當時,中國的電影事業剛剛發展,聶耳的音樂成為很多電影的主題曲,如《賣報歌》《開礦歌》。正是聶耳的歌曲,開創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革命電影歌曲的先河。1934年7月,田漢準備創作一部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風雲兒女》,由於電影的創作觸及反動政府的利益,田漢被捕入獄。在倉促之際,田漢把電影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抄寫在了香菸的襯紙上,之後左聯的夏衍先生拿到了田漢的歌詞。聶耳聽到田漢被捕的消息後,主動找到夏衍說:「聽說田先生的《風雲兒女》劇本後面有一首主題歌,請交給我作曲吧,我相信田先生一定會同意的。」由於受到反動政府的追捕,聶耳逃亡日本,在日本完成了《義勇軍進行曲》的終稿並寄回國內。但遺憾的是,當《義勇軍進行曲》在銀幕上的電影中響起的時候,聶耳在日本橫濱意外溺水身亡。《義勇軍進行曲》遠遠超越了電影本身的影響力,成為那個時代民族革命的號角,鼓舞了無數愛國志士。1949年新中國成立,《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代國歌。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了《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聶耳小提琴的「重生之旅」
1951年,雲南省博物館建立,聶耳的母親彭寂寬女士將第一把演奏國歌的樂器——聶耳的小提琴交給雲南省博物館保管。然而,作為一件文物,我們不僅要保持小提琴原本的樣貌,做到「修舊如舊」,更需要讓它如同在聶耳手中一樣,可以奏出動人的樂曲。經過多番研究和努力,雲南省博物館和中央音樂學院共同合作,邀請了中央音樂學院提琴製作與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小提琴製作家、修復專家高彤彤先生主持修復工作,開啟了聶耳小提琴的「重生之旅」。
201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日子,這把琴已經沉睡了84年,在祖國70歲生日時,無論您在祖國的哪裡,都會聽到聶耳曾經用這把小提琴創作和演奏的中國國歌。這歌聲不僅響在天安門廣場,也響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同時,我們好像還能聽到這把琴的聲音:「我曾與聶耳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