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61 唐菱花打馬球銅鏡 唐代銅鏡中難得的珍品

061 唐菱花打馬球銅鏡 唐代銅鏡中難得的珍品

2024-10-11 02:29:57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唐(公元618—907年)

  

  尺寸:直徑18.5厘米

  出土地:1956年10月揚州市邗江區金灣壩出土

  館藏地:揚州博物館

  供圖:揚州博物館

  主講人:王靖雯

  今天為您介紹的是一件唐菱花打馬球銅鏡。這件銅鏡直徑18.5厘米,呈八角菱花形,鏡背紋飾是四名騎士,手執鞠杖,躍馬奔馳做擊球狀;人與球之間襯以高山、花卉紋,顯現出在郊外運動場比賽的情景。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銅鏡的地區之一。據傳,最早的銅鏡為軒轅黃帝所制,事實上中國最古老的銅鏡也確實出自新石器時代,4000多年前的齊家文化就已經有了,只是形體較小,紋飾簡單。最早關於銅鏡的文字記載出現於戰國末期,漢代為鼎盛時期,隋唐時期為繁榮時期。隋唐銅鏡質地細膩,鑄作精緻,鏡形繁多,紋飾繁複。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又創造了葵花形、菱花形、亞字形等。

  銅鏡背面的形狀、紋飾

  這件唐代的菱花打馬球紋銅鏡,於1956年10月出土於揚州市邗江區金灣壩,雖然已在地下埋藏千年,然而出土時正反兩面的水銀包漿光亮如新,沒有一點鏽蝕的痕跡。尤其是它的包漿色澤獨特,呈茶葉黃色,這在唐鏡中並不多見。

  菱花打馬球紋銅鏡的外緣是八角菱花形。菱花形和葵花形是唐代出現的新品種,突破了以往的圓形和方形的銅鏡模式,使銅鏡的風格更為活潑美觀。菱花形主要流行於武則天至唐玄宗開元年末的盛唐期,也說明這面打馬球銅鏡是盛唐時期的產物。

  甲組圖案中一人屈身揮杖做擊球狀,馬呈狂奔之勢,馬頭前恰有一球;另一人回身揮杖亦擊打此球,馬四蹄交錯呈蹬踏之勢,場面激烈,動感極強。

  乙組圖案中一人彎身持杖伺機而動,馬的一雙前蹄抬起做騰躍狀;另一人回身揮臂以杖鉤球,球已落入其球杖的曲頸之內,馬則做奔馳中回頭狀,顧盼有致,極其生動。

  八角菱花形鏡的鏡緣裝飾有黃蜂花枝紋,鏡背紋飾是四人騎在馬上的圖案,騎士手上各執有一根細長的彎頭球杖,圖案可分為甲、乙兩組。甲組圖案中一人屈身揮杖做擊球狀,馬呈狂奔之勢,馬頭前恰有一球;另一人回身揮杖亦擊打此球,馬四蹄交錯呈蹬踏之勢,場面激烈,動感極強。乙組圖案中一人彎身持杖伺機而動,馬的一雙前蹄抬起做騰躍狀;另一人回身揮臂以杖鉤球,球已落入其球杖的曲頸之內,馬則做奔馳中回頭狀,顧盼有致,極其生動。人、馬、球之間襯以高山、花卉紋,展現了一幅在郊外運動場地進行比賽的場景。雖然鏡背圖案並不複雜,只有四人、四馬、兩球、四曲棍,但表現了人各有姿、馬各有態,將馬球運動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銅鏡所描繪的打馬球運動,最早起源于波斯,早在漢代就已傳入我國,到了唐代更為盛行。馬球是當時軍中打球的遊戲,以杖拂球,使之疾走,再以快馬逐之,所以對馬的要求也很高。唐代舉辦的打馬球比賽要求馬要剽悍,能經得起衝撞,還要求馬奔馳迅疾而靈活。馬尾一般要紮起來綁成結,這是因為紮起馬尾可以讓馬跑得快,也便於騎手側身往馬後擊球,還可以防止在較小範圍內多騎奔突廝纏時,馬尾揚起後會掃到其他馬的眼睛以致驚馬。

  當時打馬球在我國的盛行,以及打馬球的紋飾出現在唐代的銅鏡上,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唐代開放的氛圍和海納百川的氣度。以唐代的揚州為例,它在當時依靠其便利的交通條件成為兩京之外最為繁華富庶的地方,史稱「揚一益二」,是國際著名的港口城市,也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交會之地。中國的絲綢、金銀器、瓷器也是由揚州出口海外,而西方的香料珠寶也經揚州傳播到中原內地。不僅如此,當時揚州也吸引了很多外國人來此經商居住,揚州在盛唐時期的人口達到了50萬左右,是當時的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其中有一萬多都是西亞人。他們在文化領域中互相影響。除了這面菱花打馬球銅鏡,揚州還出土了瑞獸葡萄紋銅鏡、阿拉伯文的背水扁壺,等等。另外,當時揚州的銅器製作技術天下第一,也是銅鏡的加工中心。因揚州銅鏡製造精美,名氣又大,很快就在市場上打開了銷路,成為貴族小姐閨中的必備物品。當時,一面上好的銅鏡可以賣到五兩銀子左右,折合現在的人民幣約有七八千塊,也真的算是當時的奢侈品了。

  博物館展示銅鏡背面的緣由

  接著,我們再來看鏡子的正面。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幾乎都是銅鏡的背面,而我在講解這件銅鏡時,也聽到有不少遊客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展出的都是銅鏡的背面呢?銅鏡的正面真的可以照見人嗎?」

  首先,銅鏡是有區別的,不是所有的銅鏡都用於照面。早期銅鏡其實是宗教儀器,並不具有「鑒」的作用。中國的第一批銅鏡出現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中,之後,又在墓葬中發現了許多殷商銅鏡。在中原漢地的古代文化中,銅鏡在被用於宗教儀式時賦予了鮮明的巫術色彩。當時人們把圓形的銅鏡與太陽聯繫起來,認為鏡子的反光作用會加強其巫術的力量。

  銅鏡的紋飾和銘文都有深層的含義,從西漢開始,銅鏡上常刻有不同的銘文,其中就有「祛魅消災」的銘文,認為銅鏡可以照出鬼魅的原型,起到保護生靈的作用。銅鏡祛魅的作用同樣被用於死者,將銅鏡的鏡面朝上放置在死者胸部,這樣的風俗就是一個證明。人們認為這樣可以利用鏡子的反光原理照亮墓室,同時可以使死者免受惡鬼的侵襲。

  其次,銅鏡正面不怎麼「上得了台面」。若想將銅鏡的正面磨得足以映出人臉,需要經過大批的流程。當然,那時的銅鏡跟現在的鏡子沒法比,反射率也比較差,不過肯定要比「以水映面」的效果要強很多。《淮南子·修務訓》記載:「明鏡之始下型,朦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毫可得而察。」也就是說,銅鏡在剛剛鑄造好的時候,朦朦朧朧,看不清人的樣子。等到塗抹完玄錫(經過近人研究,玄錫就是水銀,可見用水銀作為反光材料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再用白旃(白旃是一種白色粗毛織物)打磨之後,就可以看得見頭髮眉毛的細微處,而這道工序就是「開鏡」。不過,由於銅鏡是用錫銅鑄造、打磨而成的,久經歷史的埋藏後,大部分會腐蝕,所以正面不會再平整光滑,反射率也會很差。

  最後,不得不提,銅鏡的背面更有價值。古銅鏡是歷史的寫照,反映著當時的政治和文化,藝術性極高。歷代的銅鏡各有特色,從鑄造工藝、銅質、紋飾、銘文等方面,反映了一個朝代特定的時代背景,也折射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及風俗習慣等。

  古銅鏡都極少有重複,就算是同一時代都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古銅鏡,目前國內出土並有記載的唐代打馬球銅鏡僅有三面,一面珍藏於揚州博物館,另外兩面分別珍藏於故宮博物院和安徽省的懷寧縣博物館,其中以揚州這一面菱花打馬球銅鏡保存最為完好,在全國所出土的所有唐代銅鏡中,都可稱得上是一件難得的珍品!它們共同見證了萬朝來賀的大唐盛世和互相交融的文化碰撞。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是普通人的生活;「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帝王的感悟。可見,銅鏡在古代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