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超級國寶(上冊) 舊石器時代

超級國寶(上冊) 舊石器時代

2024-10-11 02:27:03 作者: 劉鈺婷 等

  01 百色手斧 人類最早的標準化工具

  國寶小檔案

  年代:舊石器時代(距今80.3萬年)

  尺寸:高20厘米,寬13厘米

  本書首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出土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楊屋遺址

  館藏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供圖: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主講人:黃怡

  今天我要為您介紹的是一件看似毫不起眼,卻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的文物,它就是百色手斧。

  「百色」是廣西的地名,也是這件文物的出土地(百色盆地)的名稱;而「手斧」則是一種常見的史前石器。但它看起來與天然的石塊差不多。然而,在2000年,百色手斧登上了世界著名的學術雜誌《科學》(S cie n c e)的彩色封面。為什麼這種粗糙的石器可以成為權威學術雜誌的封面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84年前。

  百色手斧挑戰「莫氏線」理論

  84年前,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人類學家莫維士(Hallam L. Movius)帶隊到東南亞考察時,在緬甸北部等地區發現了大批僅單面打制的石器。根據東亞石器的特點,以及其與歐洲、非洲文化存在的不同,他在歐亞大陸的中部畫了一條著名的「莫氏線」,並提出「兩個文化圈」的理論。他將舊大陸早期人類劃分為兩種不同文化的擁有者:一種人類掌握了進步技術, 能打制工藝複雜的手斧, 如歐洲、西亞和非洲阿舍利時期的典型石器;另一種人類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只會打制粗陋的砍砸器和使用未經加工的石片。這條無形的「莫氏線」將西方(非洲、中東和歐洲)靈巧的直立人同他們不那麼聰明的東方(亞洲)兄弟分隔開來。莫維士進而把亞洲大陸貶低成文化上「保守的、滯後的邊緣地區」。他解釋說,在過去200萬年間亞洲氣候保持穩定,林區面積少有變化。這種環境對生活在那裡的人類缺少刺激,使他們不思進取,世世代代都處於死水一潭的狀態,大型工具生產的規範性所表現出的人類較高的籌劃和技術能力在東亞並不存在。

  儘管一些考古學家不同意「莫氏線」理論,但東亞的確缺少能夠體現人的行為能力和技術進步的早期石器。因此,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考古學界一直認為:東方的早期人類文化遠遠落後於西方。

  然而,隨著近現代東亞舊石器考古特別是中國工作的開展,大量的文化遺物出土,對「莫氏線」理論提出了挑戰。

  1973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野外隊,在廣西百色盆地西端發現一處舊石器遺址。隨後幾年裡,地方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們將遺址的數目增至幾十處,採集石器的標本增至數千件。從那以後,百色盆地就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的高度關注。

  百色盆地是廣西西部的新生代盆地。在盆地內的老第三紀湖相地層之上,廣泛發育一種很有特色的、由河流堆積演化成的第四紀磚紅壤層。這種酸性堆積沒有保全動物化石,卻保全了大量打制石器。

  1986 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古專家,在從百色盆地採集回來的石器標本中,驚奇地發現,這些石器中有與西方阿舍利文化[1]相同的手斧!

  在百色盆地發現手斧,證明東西方的早期人類文化並無差異。那麼,百色手斧出現的年代有多遠?能不能成為挑戰「莫氏線」理論的有力證據呢?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百色盆地西部的百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終於發現了一種與石器共生的,並且可以澄清石器年代的特殊物質——玻璃隕石[2]。

  據地質學家推測,幾十萬年前,一個巨大的隕石撞擊了亞洲的東南部,碰撞形成的玻璃隕石散落到了百色盆地。當時在盆地活動的人群,利用河灘的礫石製作石器。落下的玻璃隕石和石器一起被後來洪水所沉積的淤泥覆蓋,永久地埋在地層中。因此,玻璃隕石形成和落地的年代,就是與它們同層位的石器被製作、使用和丟失在地上的年代。

  中科院考古專家們立即對玻璃隕石進行同位素年代測定,得到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73.3萬年。2000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地質年代學研究中心又通過「氬氬法」(一種精確的測年手段),測出玻璃隕石的最新同位素年齡是80.3萬年,並明確指出百色舊石器是一個具有阿舍利技術的舊石器時代初期的石器工業。這一研究成果打破了統治學術界長達半個世紀的「莫氏線」理論,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但是,與此同時,百色舊石器的研究結果也受到相關學者的質疑。質疑的焦點是:百色盆地發現的具有傳統阿舍利技術的手斧大多不是通過考古發掘所得,而是在地表發現的。這意味著玻璃隕石雖然和百色手斧在一起,但不排除人為搬動或者別的外力作用。因此,玻璃隕石的年代有可能比百色手斧早。

  為了鎖定百色舊石器的年代,考古工作者又開始了更為艱難的搜尋。從2001 年到2004年,中國科學院、廣西自然博物館和右江民族博物館等單位的考古工作者,經過4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廣西百色市澄碧河水庫區的楓樹島找到一處更為理想的舊石器遺址。他們在距地表50厘米的深槽原生網紋紅土中,發現了1件手斧和1件玻璃隕石;在探方中發現4件手斧和11件玻璃隕石,以及近百件手鎬、石核、石片等石製品。整個文化層厚約1米,玻璃隕石位於文化層中部。出土的玻璃隕石表面鋒利,沒有搬運磨蝕的跡象。5件手斧均為兩面加工,原料為沙石和火山岩,上面保留了網紋紅土留下的印記,與百色盆地其他遺址發現的手斧相似。這一遺址發現的手斧與玻璃隕石處於同一層位,都是距今80.3萬年。這為進一步確認百色手斧的年代提供了更為確鑿的證據。

  百色手斧的製作工藝

  百色手斧的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看起來非常粗糙簡陋,但在幾十萬年前的石器時代,它的製作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百色手斧主要是用石英岩、砂岩礫石製作而成。使用直接打擊法橫向加工,器形碩大,製作簡單、粗糙, 幾乎都留有礫石面。聽起來貌似很簡單的方法,但它首先要求打制者在工作開始前腦海里就已經有「設計圖樣」。與隨意性較大的砍砸器,甚至未經加工的石片相比,手斧的形狀比較規範,有「標準化」的傾向。手斧的正面、側面、底面基本對稱,這說明古人在製作前已經設想出手斧的形狀,再有意識地按照預先的目的和一定的規範工序來進行技術比較複雜的製作,這是一次人類思維能力的重要進步。甚至可以說,手斧所體現出的對稱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最初萌芽。其次,它要求掌握一定的技巧。當然,還需要合適的石料。所以,手斧是人類最早的標準化工具,是測量早期人類智力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百色舊石器的發現,把人類在嶺南活動的歷史提前到距今80萬年前。而百色手斧的製作工藝,則展示了東亞早期直立人的行為能力和高超的石器工業技術。2001年,中國國家科技部將百色舊石器的發現研究成果與納米技術、人類基因組等重大發現一起評為「2000年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誰也沒有想到,正是這樣一塊小小的石頭,推翻了看似龐大、難以撼動的「莫氏線」理論,也再次讓西方人對古老的東方文明有全新的認識。百色手斧雖然貌不驚人,可是在它的身上,卻閃耀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光輝。

  參考文獻

  a 彭書琳. 百色考古:揭開廣西最早的輝煌[J]. 大眾考古. 2014(05):19-26.

  b 侯亞梅,黃慰文. 關於舊大陸早期人類文化發展格局 ——百色手斧挑戰「莫氏線」[J]. 中國科學院,2001(01): 56-58+35.

  c 黃慰文. 百色手斧挑戰「莫氏線」[J]. 化石. 2001(04):2-4.

  d 謝光茂. 百色舊石器遺址群:手斧挑戰莫維士理論. [J]. 中國文化遺產. 2008(05):105-108.

  [1] 阿舍利文化是歐洲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因最初發現於法國亞眠市郊的聖阿舍爾而得名。手斧是阿舍利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種工具。這種工具一端較尖較薄,另一端略寬略厚,器身輪廓通常呈梨形、橢圓形或長三角形,具有切割和挖掘等功能,是史前時代第一種兩面打制、加工精細的重型工具。

  [2] 玻璃隕石俗稱雷公墨,是巨大隕石撞擊地球時,由飛濺而起的熔融地球物質在空氣中驟冷落地、凝固而成的一種玻璃質感的黑色物質。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