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武士
2024-10-11 01:56:26
作者: 劉鶴
「皇軍」和武士的公開衝突終於在明治十年(1877年)以西南戰爭的形式全面爆發。明治維新的功臣西鄉隆盛在政治鬥爭失敗後回到鹿兒島,領導一批對改革不滿的「不平士族」,發動了一場意圖不明的叛亂。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長達千年的武士文化的薰陶和德川幕府兩百多年的武士道教育,由平民組成的「皇軍」在戰爭一開始對與叛亂武士作戰心懷恐懼,連許多武士出身的「皇軍」指揮官也都持敗北主義思想,不相信手下這群莊稼漢能夠與征戰千年的武士作戰,甚至有士族出身的軍官嘲笑自己的士兵:
武士就是武士,農民就是農民,絕不是放下鋤頭拿起了刀,就可以變成武士了。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除卻武士道教育,一般平民還受江戶時代流行的能劇、淨琉璃戲、狂言等戲劇的影響,認為武士「忠勇無敵」,平民軍隊根本不是其對手。「皇軍」出征時,許多百姓在路邊看著這些新入伍的農家子弟指指點點,認為他們是無畏赴死的傻瓜,一上戰場就會被武士軍隊斬殺殆盡。
法國雜誌《世界畫報》1877年描繪的西鄉隆盛和追隨他的武士。
此圖有藝術誇張的成分,因為當時西鄉軍很少有人穿鎧甲,他們主要使用步槍等現代武器
然而,戰爭的走向和他們的想法大相逕庭,儘管叛亂的武士展現出了相當高的軍事素養,在複雜地形以武士刀為武器對明治軍進行白刃突襲戰,掀起人體殘肢和血肉風暴的作戰方式也確實讓平民出身的「皇軍」感到膽寒。因為傷亡慘重,場面駭人,平民軍隊中出現了畏戰情緒,明治政府不得不組織精通劍術的舊武士組成拔刀隊,對西南叛軍的白刃突襲戰術進行反制。
西南戰爭以鹿兒島山城陷落、西鄉隆盛的死而告終,
畫面左下方為明治政府的國民軍隊,右上方為武士叛軍
但隨著戰爭的持續,叛軍的弱點逐漸暴露出來,他們既缺乏可靠的兵員補充,也沒有穩定的彈藥補充,更缺乏可以攻堅的重武器。最要命的是,叛軍缺乏一個目標明確的作戰計劃,連叛亂的領導者西鄉隆盛本人也不知道發動叛亂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儘管「皇軍」遭受了相當慘重的損失,叛亂還是以西鄉隆盛的死而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