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階級的末路
2024-10-11 01:56:23
作者: 劉鶴
在波譎雲詭的幕末時代,天皇、幕府和武士三者之間的關係呈現出一種相當離奇的狀態,幕府是武士和天皇實際上的飼主,而且在幕府體制存在的數百年間,它一直在竭力阻止二者發生關係。事實上,幕府在這一點上確實非常成功,從藩主手裡領取俸祿的武士很難對處於「隱身」狀態的天皇有什麼實際的效忠之情,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像歐洲封建領主之間那種「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狀態,卻又不盡相同,因為幕府並不是天皇的附庸。
因此,當在西方的刺激之下,武士階級突然以天皇的名義反抗幕府時,幕府和天皇雙方都相當驚愕。從平安時代末期就失去控制的武士集團,突然又主動要求回到天皇的手下,這讓天皇自己都有些措手不及。從表面上看,這是日本國內天皇、幕府和武士三者之間以武力對抗形式進行的利益再分配,實際上卻是日本在西方的影響下,封建國家逐步解體、民族國家重建的過程。
倒幕運動興起的內在原因是武士道中的「尊王攘夷」思想,
外在原因是歐洲新興民族國家特別是普魯士對日本的影響
1890年的日本陸軍和海軍演習。因為舊的藩本位制度,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日本海軍(核心來自舊薩摩藩)和陸軍(核心來自舊長州藩)一直齟齬不斷,直到日本在「二戰」中戰敗
然而,作為武士階級道德準則的武士道所提倡的那種多元分散效忠的主僕道德,和君主立憲的民族國家所提倡的那種一元化的天皇效忠,是有著根本性的矛盾的,這也註定了二者之間的蜜月不可能長久。衝突首先發生在軍隊中,武士作為封建時代的軍事貴族,天然地與國家的軍隊體制不相容,武士出身的士兵無法與庶民出身的士兵和諧相處,也不接受庶民出身的軍官的指揮和領導。儘管明治政府進行了廢藩置縣,但封建時代養成的藩本位制度嚴重地阻礙了軍隊的組織,這一惡果一直延續到「二戰」結束,並導致了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一系列的矛盾和衝突。
這種尖銳的矛盾直接導致了明治三年守舊武士刺殺兵部大輔大村益次郎一事。然而,在好萊塢電影《最後的武士》中,這一事件反而被編排為大村益次郎派人暗殺武士領袖西鄉隆盛(電影裡叫森勝元),實在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反向操作。
明治政府清楚地意識到,在奪取天下之後,舊武士階級已經越來越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新的民族國家絕不能倚仗武士軍隊作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因此,與不服從政府的舊武士決裂,建立近代國民軍隊,成了明治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務。兵制改革的主導者、大將山縣有朋曾說:「為了建設近代國家,迅速實現中央集權,又必須鎮壓地方頻發的士族反動擾亂,因此無論如何有必要通過一般國民的徵兵來組織國家軍隊。」
近代民族國家不可避免地要由政府壟斷全部的合法性暴力,
這意味著自古以來以租售暴力謀生的武士階級必須作為社會不穩定因素被消滅
按照這種「國民皆兵」原則組建起來的國民軍隊,就是中國人熟悉的「皇軍」。「皇軍」由部分思想開明、能夠接受明治政府軍事改革的武士和大部分徵召入伍的平民組成。皇軍的建立象徵著明治政府決意由政府壟斷全部的合法性暴力,這是近代民族國家的基本準則,貫徹這一準則也就意味著和自古以出租暴力為生的武士階級的公開決裂,雙方的正面衝突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