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的三個階段

2024-10-11 01:23:58 作者: 王志綱

  未來社會最大的消費是什麼?就是體驗。體驗者能夠認這個帳,願意為琴棋書畫、為詩酒田園、為文化底蘊埋單,這就是新的時代,主體就是那些吃飽了撐著的人。有了這樣的主體才會有相應的客體,它不再只是硬邦邦、冷冰冰的文化遺產,而是一切可以納入體驗並消費的產品。

  其實無論是什麼項目,都在不同程度上說明中國的旅遊從無到有,從有到旺,一般要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觀光旅遊,即最傳統的旅遊方式。「白天看廟,晚上睡覺,回去什麼都不知道」,主要收入來源於門票,對其他相關行業的帶動作用微乎其微,觀光客多為「瀟灑走一回,一去不回頭」,遊客是來一批少一批。觀光旅遊在中國沿襲了十幾年,最大的問題是「旺丁不旺財」,賠本賺吆喝,結果常常是吃子孫飯、造子孫孽,搞得生態脆弱,得不償失。觀光旅遊在雲南最典型的地方像石林、滇池等,它對當地的經濟只能有補充性的作用,不可能產生根本性的變革。

  我曾把觀光旅遊比作「農民式的殷勤」。這些年我走到哪裡,都會遇到「農民式的殷勤」,好吃、好喝、好招待。當然,「農民式的殷勤」並不是貶義詞,只是表示一種接物待客的方式,是指鄉村農民兄弟接待城裡親戚時那種超常熱情好客的接待方式。「農民式的殷勤」典型的表現就是:生怕客人吃不飽,生怕客人吃不好,生怕客人喝不足,魚肉品種要管多,米飯要管夠,酒水要管醉,客人吃一口,立刻添兩口。這正是物質匱乏時期遺留下來的農民待客之道。當時城裡人的食品憑票定量,大多吃不飽;而農村自產有餘,產品相對充足,加上農民性格質樸實在,所以形成了這種特殊的待客之道。當今到了物質豐富、生活小康的時代,吃飽而且吃好的城裡親戚,面對農民兄弟不斷地添酒、添菜、添飯,端著滿碗的雞鴨魚肉,很是尷尬。吃吧,吃不下;不吃吧,對不住熱情。其實,這種待客之道就是沒有準確把握住客人需求的變化,而只是從自身角度出發的一廂情願。因此,接待這個生產力與排場奢華不一定成正比:最關鍵還是要投客人之喜好,滿足客人之要求,這也同時體現出對客人的理解和尊重。

  第二個階段是休閒旅遊。當人均GDP到了三千美元左右,恩格爾係數到了40%的時候,休閒旅遊應運而生。這時候的人們要享受生活,要修身養性了。休閒旅遊所獲回報與觀光旅遊有著天壤之別。休閒旅遊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觀光,更要追求全然放鬆的自由心境,如農家樂、自駕游等,其形態較觀光旅遊上了一大台階。休閒旅遊有可能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比如海南的三亞、河北的北戴河,人們一年可去兩三次,每次待上一兩周,而早期的麗江也具備休閒旅遊的特徵。

  第三個階段是體驗旅遊。必須承認的是,這時觀光旅遊的時代已經結束,往後的旅遊將向「高大全」的方向發展,體現出帥氣和洋氣、傳統與現代的相結合。旅遊怎樣才能更上一層樓,讓遊客不斷回頭,這就涉及在休閒、度假方面的延伸。相對於休閒,體驗是更高級的境界,它提供給遊客的是一種看不清、道不明的獨特氛圍。在特定的環境下,個體完全融入其中,任何感受都是心靈的體驗,所有周圍事物包括清風、陽光、月色,都成了道具。可以說,體驗旅遊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最高旅遊形態,是社會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是知識經濟時代旅遊消費的必然需求,它強調遊客對文化、生活、歷史的體驗,強調遊客個體的參與和融匯,強調遊客對自己生命的更新。

  要想真正發展好體驗旅遊,關鍵在於怎樣把硬體做成軟體,怎樣把死物變成活物,怎樣把地下的呈現於地上,怎樣讓歷史可以穿越。這是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許多與我們的文物保護政策以及我們的傳統觀念意識相關聯。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未來社會最大的消費是什麼?就是體驗。體驗者能夠認這個帳,願意為琴棋書畫、為詩酒田園、為文化底蘊埋單,這就是新的時代,主體就是那些吃飽了撐著的人。有了這樣的主體才會有相應的客體,它不再只是硬邦邦、冷冰冰的文化遺產,而是一切可以納入體驗並消費的產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