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經濟與體驗旅遊

2024-10-11 01:23:48 作者: 王志綱

  當人們發現無工不富、無糧不穩、無商不活,就大搞工業,代價就是「天上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導致整個生態的破壞。當他們覺醒過來時,再花錢來重新治理環境,這個代價可太大了。

  十多年前,當體驗經濟這個概念開始熱鬧起來的時候,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地區剛開始是種花生的,花生成熟以後,農民拿到市場上去賣,1元1斤,我們把它叫作農業經濟;後來人們把花生米烘乾後做成各種花生食品,賣到10元1斤,這叫作工業經濟;接著,又有人把花生經過產品包裝和市場營銷擺在了超市的貨架上,變成了20元1斤,這叫作商業經濟;再後來有人把加工好的花生擺在酒吧和咖啡廳里供人品嘗,變成了30元1斤,這叫作服務經濟;最後,有人找到花生之鄉,在這裡營造出一種生活形態,或者是旅遊區,或者是農家樂,讓城裡人來到這裡不僅可以參觀花生的各種加工流程,還能參與勞動,一起分享勞動果實,一天下來每人要給當地的農民至少兩百元,這叫作體驗經濟。由此可見,體驗經濟的層次最高、價值最大。

  記得2000年,我跟著名的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郭鳳蓮女士有過一次對話。我們這一代人,沒人會不知道大寨的,即使是第一次到達,一看到滿山石頭壘起的梯田,就會有神交已久、故地重遊之感。我們這代人深受大寨精神影響,參加過許多學大寨運動,大寨人艱苦奮鬥、改天換地、修建梯田,現在回過頭來看依然功不可沒。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就在許多地方毀山毀林、水土流失的時候,後來的大寨卻建成為一座綠色的村莊,暫且不算它的經濟成本,但這種精神確實沉澱下來了,這是令人感動的。但當時的大寨也面臨著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據郭鳳蓮介紹,大寨這些年搞過工業,搞過生態農業,搞過高科技農業,同時也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但大寨的明天究竟在哪裡,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寨的品牌壯大經濟實力,還有待機會。郭鳳蓮認為,大寨的發展必須立足本地的條件,只有這樣,大寨才有可能持續發展。

  溝通之後,我談了自己的看法。我告訴郭鳳蓮,今天的大寨絕對再不能按照時間秩序來發展,先第一產業,然後第二產,最後第三產業。事實證明,中國的很多地方,包括蘇南和廣東,它們按照這條路走的時候都付出了很大的歷史代價,留下了很多遺憾。當人們發現無工不富、無糧不穩、無商不活,就大搞工業,代價就是「天上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導致整個生態的破壞。當他們覺醒過來時,再花錢來重新治理環境,這個代價可太大了。蘇南和珠江三角洲還有能力做到這一點,而西北和華北的很多地方,如果繼續走前者的道路,最後的結果是萬劫不復。

  那麼,大寨的最大優勢是什麼呢?就是大寨的政治品牌,關鍵是把政治品牌轉化為經濟品牌,以及品牌轉換後的如何擴張。大寨最好的出路是做一個主題公園。這個主題公園不是塑菩薩、造籬笆,而是大寨多年沉澱下來的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一個時代所展現的精神行為:還是那樣的狼窩掌梯田,那樣的七溝八梁一面坡,此時人人開始回歸,該種你的地,還是種你的地,對農民不要採取一平二調,不要強迫,他想怎麼做,就讓他怎麼做。每個人就是主題公園的一部分,每天他該學習就學習,該幹活就幹活,該打工就打工,對集體活動來講,該扛著紅旗上山就上山去吧。

  從北京到大寨走高速公路只要三個小時,京津唐兩千萬人口,如果能用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品牌,打出GG:給我一天,還你一個時代。一個什麼時代呢?一個往事如歌的時代,一個拔起蘿蔔帶起泥、浮想聯翩的時代。儘管那是一個苦難的時代,但它磨鍊了很多人,它奠定了很多人的人生根基;儘管那是一個辛苦的時代,但它奠定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今天所缺乏的;儘管那是一個貧窮的時代,但那是一個人人上進的時代。年齡大的人來可懷舊,青年人來可立志,小孩子來到這裡夏令營,可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所受到的教育、所得到的信息量都會非同一般。這樣根本不用花多少錢。用這種思路來做事情,大寨將會在中國重振雄風。

  八年後我重回大寨,依然感到,大寨歷史、文化以及自身的衝擊力,就是大寨最寶貴的財富。如果大寨的文章能緊緊圍繞兩個文明展開:第一個是農業文明,作為山區農村,大寨是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代表,土裡刨食是絕大多數農村人的生活寫照,在黃土高原的溝壑中,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延續了千年的生活狀態,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經濟狀況有了巨大的改變,但是這些老的農耕傳統卻可以衍生出新的經濟價值;第二個是精神文明,即大寨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大寨是個先天不足的地方,所謂「七溝八梁一面坡」,可利用的耕地十分有限,還要受到亂石、洪水的威脅。但我們可以看到大寨人利用自己的雙手改天換地的歷史畫面,那些開山挑石的榔頭、笸籮,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愚公移山」,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畫面和樸素的歷史遺物,都讓遊客動容。任何一個中國人來到這裡,都會感受到中國人改變命運的決心和盪氣迴腸的力量,而這種能量,正是現在的社會最缺乏的。只要大寨能營造出一種原生態的生活形態,一種充滿歷史因素的情景和氛圍,何愁走不出一條體驗旅遊的新路?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