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諮詢業的明天

2024-10-11 01:20:09 作者: 王志綱

  近年來,顧問諮詢業迅速崛起。西方一流的顧問諮詢公司紛紛搶灘中國,志在長遠。更有信誓旦旦者,預言將稱霸中國的顧問諮詢市場。而本土的顧問諮詢公司也揭竿而起,憑藉對中國國情和文化的特有了解和把握,意欲分一杯羹。雖然兩者從規模和實力上不可同日而語,但在近幾年的商戰中也難見到洋顧問的優勝案例。面對中國這塊全球市場的最後一塊肥肉,洋顧問倒有些老虎吃天——不知從何下口了。

  田岱山(工作室策劃總監):剛才談的中西文化碰撞是個很大的話題。中西文化的反差很大,有時候表現出一種兩極狀態,甚至是對立狀態。我覺得中學西用和西學中用不是一個誰代替誰的問題。我接觸過幾個合資企業,除非是特大項目,一般中小企業的合作成功的少。中國本土的顧問諮詢業發展到今天,可謂小荷才露尖尖角。前不久有媒體報導,中國顧問諮詢市場每年的份額大概是1億,但有90%被國外的幾大公司吃掉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王志綱:媒體傳播的東西不可不信,也不可盡信,裡面有很大的水分。第一,這90%是怎麼統計出來的?是否準確本身是個疑問。第二,即使90%的份額是洋諮詢,那麼,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做諮詢?它的範疇是什麼?麥肯錫、波士頓以企業戰略管理諮詢見長;安達信、普華永道主要是會計、審計和融資;羅蘭貝格是歐洲式的企業管理顧問。我看有點自相矛盾,既然是管理諮詢,就不應包括資本運營和券商。現在國內的諮詢公司也知道投資銀行的業務錢好賺。第三,即使這90%是真的,所謂的洋顧問是怎麼進來的呢?是跨國公司帶進中國來的。國外的大財團在中國進行項目可行性論證的時候,都要找這些顧問諮詢公司,然後董事會才簽字。最典型的是南海石化,論證了10年,僅論證費就花了上億美金。再舉個簡單的例子。平安保險請國外的顧問諮詢公司據說花了上億元,實際花了多少,有各種版本。我曾經專門問過平安保險的人,究竟洋顧問起了什麼作用?他說,能起10%的作用就不錯了。有些照搬國外的方法在我們這裡根本行不通。如果嚴格按他們的方案做,我們恐怕連路都不會走了吧。

  廖先生:澳大利亞有家本土的大公司,股票上市的所有資金都在本國籌集,在本國市場上是領導者。這家公司到山東去做市場調研,採集了很豐富的數據,合資成功了,可到目前公司總經理換了3個卻還在虧損。上海的富士達到目前也在虧。但他們說了,不怕,我就是虧10年也要把你的市場占下來。西方的那套理念和我們不一樣。他們不要中國本土的顧問諮詢公司來做,即使這些公司能夠帶他們走向成功,但他們不相信這一點。國外公司對中國市場不了解,讓人家牽著鼻子走;同時又對中國本土的顧問諮詢公司將信將疑,文化上有很深的隔膜。現在,海外的公司到中國來也開始注意中高層管理人員的本土化,在西方受過教育的中國人回來,肯定比洋顧問要好。中國人一個眼神,動動鼻子,動動嘴巴,他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王志綱:這叫做以華制華,派「偽軍」回來(笑)……中國的顧問諮詢公司在講洋顧問的時候,首先列出了第一個層面:策劃顧問公司,下面才是管理公司、財務公司、資本運營公司、品牌公司、市場營銷公司。像我們工作室這樣的策劃機構該如何定位呢?首先我們是一個變壓器:各種不同的電流、電壓通過這個變壓器變成統一的電流、電壓。這是我們最大的長處。其次,我們是預警飛機。如果你打游擊戰、常規戰不要找我們,如果你打現代戰爭、整合戰,就必須找我們。我們既不會直接幫你打仗,甚至還要你保護我們,但我們知道敵人從哪裡來,知道敵情,知道如何整合資源。現代戰爭離不開我們。第三,我們是領航員。西方可以通過工作室這個門戶進入中國,少走彎路。新加坡一位高級官員告訴我,新加坡在中國投資的90%沒有賺到錢。所以說,加強西方與我們的溝通和交流,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廖先生:世界上主要有六大顧問諮詢公司,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吸引力加大,合資有很多稅收優惠政策,外國公司要進入中國市場,肯定要帶動一些行業的生存和發展。這些大公司的會計、審計不相信中國人做的東西,他一定要找這六大顧問諮詢公司之一來做。實際上有些西方公司到中國來以後,到底存在不存在,還得打個問號。這裡有個崇洋媚外的問題。比如說我們這一次跟國內某公司談業務,他的姿態很高的,說澳大利亞要派人來,並且要派洋人來。言下之意是,洋人跟他談,他就服了。

  湯敏超:洋顧問的自我感覺良好也是中國人給慣的。不能不承認,洋顧問的優勢在於規模和實力以及全球化的視野和資源,但他們不了解中國,操作拘泥於模式,沒有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這些都不是一兩天能夠解決的。洋顧問的短處恰恰是本土顧問的長處,二者是互補的,你很難說是冬瓜大還是辣椒紅。

  王志綱:外國有沒有像我們這樣的策劃公司?

  廖先生:有。國外一般不直接用這種字眼,只是在業務里有這個含量。

  王志綱:按你的理解,王志綱工作室在國外應該怎麼翻譯?

  廖先生:有一個模糊的說法,可以叫王志綱association。

  王志綱:也許我們並不真的了解西方,就像西方不了解我們一樣。大家需要一個平台來溝通。未來的競爭是經濟的競爭、企業的競爭,也是文化的競爭。我們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這次廖先生不遠萬里來到工作室,使大家有機會做進一步的交流,我想,在雙方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再尋求適當的機會合作,這樣可能更好一些。讓我們感謝廖先生的到來。(鼓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