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為中用還是中為洋用
2024-10-11 01:20:06
作者: 王志綱
早在一個半世紀前,以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時至今日,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再來談這個話題似乎很有些不合時宜了。但中國是一個數千年來就保持著連續和統一的文化形態的文明古國,恰逢數千年未遇之變局,在這前所未有的歷史轉型期,中國像一條穿越時空隧道的巨龍,龍頭已經開始進入資訊時代,跟西方文明對接,龍身正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而龍尾還擺動在農業文明時代。巨龍翻身,風起雲湧,三種文明同時激盪升騰。如何從觀念和認識上把握這條巨龍呢?從這個意義上講,是洋為中用還是中為洋用仍有探討和思考的價值。
廖先生:我們有一家公司——國際網絡管理開發公司,總裁原來是軍隊的教官,為了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陸軍聯邦總部讓他去研究一種戰法。他對很多國家的軍事戰略、戰術進行了比較以後,覺得中國的《孫子兵法》最值得學習。他認為《孫子兵法》已經囊括了很多東西,拿破崙戰役、史達林戰役,就連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也都用《孫子兵法》的思想來指導。於是他對總部首腦說,用《孫子兵法》來訓練部隊的教官。後來他給工黨政府當總理顧問,工黨政府在1988~1992年很多策略和決策,都用到《孫子兵法》。再後來他把《孫子兵法》又運用到商業項目的諮詢工作中去。澳大利亞豐田汽車公司和兩個很大的航空公司,用的都是我們根據《孫子兵法》開發的模式。可見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都能夠活學活用,來適應世事的變化。這可不可以說是西方版的「洋為中用」呢?
王志綱:一直到前些年,整個西方對中醫還是採取排斥的態度,認為中醫是巫學,不是科學,抓一把黑糊糊的東西就能治病,似乎是很荒唐的事情。因為中醫是沒有定量的,而西醫是建立在解剖學和病理學的基礎上的。但現在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對中醫有了新的認識,不僅認為中醫可以行醫了,甚至是對中醫刮目相看了。也就是說,人類發展到現在,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礎上的所謂科學已經很難解答人和自然界的很多問題。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開始,整個主旋律和主導權是西方的,西方的哲學觀和遊戲規則是主流,在他們眼裡,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都是野蠻未開化的國家。到了現在,西方過度成熟和燦爛的科學,已經無法解答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逼迫他們又回到古老東方的哲學裡面去尋找解答問題的辦法。這就是否定之否定。東方文化早在幾千年之前,就已經解決了人類在幾千年後要碰到的問題,像《孫子兵法》中很多精闢的論述,直至今天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由於中國文化巨大的包容力,包括軍事、政治、民族、國家的很多問題,其都能給予充分的想像空間,有很多可以附麗的東西。
路虎(工作室策劃總監,經濟地理學博士):東方文明有自己特點,源遠流長,講求用哲學的觀點、理念的東西來把握事物,最終還是要歸結到人自身。而西方文明更注重對事物的具體分析,科學就是科學。一開始是哲學、神學和地理學,還有文學。地理學是科學之母,後來分化出很多學科,越分越細,到後來一個教授窮其一生只研究一個末節,樹根、樹枝、樹梢、樹葉,到最後一點點。早期的如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他們幾乎同時是詩人、藝術家、博學家,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是最典型的代表,集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醫學家於一身。在他們之後出現了大的地理學家,像李特爾、洪堡,都是博物學家,所有的植物都認識。他們都是貴族,很有錢。洪堡家族是英國最富的家族,他駕著馬車,拿著放大鏡,到全世界採集標本,一箱一箱往家運。前半生這麼幹,後半生拿著鏡子挨個研究,從此真正的博物學、地質學、礦物學出現了。然後植物學、醫學等也分得非常非常細,以後是產品學、商品學、營銷學等。工業文明是分工時代,不只是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都有了。當這種分工發展到無以復加的時候,就出現了信息爆炸,像GIS地理信息系統就是滿足分工社會形態下區域性調查的工具。在信息的海洋時代,用衛星系統來俯瞰地球;像世界商業零售巨頭沃爾瑪,它擁有自己的商業通訊衛星,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可以鎖定世界各地任何一個城鎮和村莊的任何一家店鋪。正是憑藉著對需求的準確預測和高效的組織系統,保證了沃爾瑪的核心競爭力,使它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從一個鄉村小店發展成為今天世界500強的第二。
那麼,資訊時代與工業文明時代的區別在哪裡呢?區別在於資訊時代有點返璞歸真了,農業時代的商業模式在這裡得到了重新確認,只不過是在一個新的平台上出現。你可以是「SOHO一族」,可以「小的就是美的」。整個產業都整合了,像王老師所說的泛地產,產業之間開始融合。1998年我看了一本在美國非常成功的顧問諮詢公司的老闆寫的書——《價值轉移》,他的獨家見解被MBA 視為異端。他指出工業文明後那些巨無霸跨國公司面臨的危機,指出戰略轉移就是產業整合、產業嫁接,就是泛產業理論。往往是在成熟產業的蛋糕的縫隙處,這種交叉結合部,建立在分工基礎上的理論工具解釋不了,於是要建立起全新的商業模式,營造創造性的需求,做新蛋糕。這些新的需求成了企業利潤增長的主要來源。他建立了一套方法。首先,對你所處的現有產業和產品進行分析,用價值曲線來預測哪些會出現什麼結果,然後找出新的增長點。然後,就這個增長點為企業量身定做,超越了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常規操作手段。像王老師說的「矽谷之父」,他就認為高新技術產品營銷的渠道和模式不同於工業文明的那一套。可以說,西方的分工時代已經走到盡頭了,連夸克都發明了。社會進入了一個整合時代,整合創造價值。為什麼《孫子兵法》、老莊哲學、印度的瑜珈功在西方越來越盛行?因為這些模糊的東西是綜合的,純分工的手段是解決不了新的問題的。
王志綱:在工作室,我經常講學、術與道的問題。沒有學,就沒有基礎,門都進不了;有了學還要有術,就是實踐、操作、解剖;但只有這兩個還不夠,厚積薄發,要有自己的「道」,就是掌握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有一天你能夠同天、同自然對話了,找到感覺了,確立自信了,再複雜的東西,往跟前一站,同對方一交流,基本上就知道線頭在哪裡,就像繅絲女工一樣一下找到線頭一樣,有人一輩子都找不到。這種功夫從哪裡來?我想,最高境界大概是對規律的把握,這個規律,就是中國特有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