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虎穴追蹤」
2024-10-11 00:11:11
作者: 譚啟泰
《兵臨城下》——1991年7月,《羊城晚報》頭版上一篇通訊的標題。兵臨城下,農村第二次包圍城市。
兵臨城下,鄉鎮大軍兵臨大都會。
這是農村對城市的一場大挑戰。通訊中寫道:兵臨城下表現出鄉村的經濟發展可以趕上或超過大城市;兵臨城下體現為鄉村及中小城市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可以趕上或超過大城市;兵臨城下這一態勢揭示出的更深刻意義在於:在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多少志士仁人所追求和奮鬥的一個偉大目標——縮小乃至消滅三大差別,已在改革開放的前衛地帶——珠江三角洲人們的探索中漸露端倪!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以胡國華、王志綱、劉婉玲三人署名的這篇通訊,揭開一個重大新聞策劃的序幕。
1990年至1991年之交,伴隨蘇聯、東歐劇變,國內政治經濟形勢也處於嚴峻狀態,不僅改革開放速度減緩,而且極左思潮抬頭,也有人主張否定並清算改革開放。
有鑑於此,王志綱把1991年的工作重心明確移到了廣東,聚集到珠江三角洲地區。因為,改革開放有無生命力,這塊先行一步之地最有說服力。當時,內地不少省市也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南方。
新華社廣東分社社長胡國華,與王志綱聯手對珠江三角洲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調查採訪。最後寫成一組一萬多字的《廣東四小虎調查》直送北京參考。接著,他們又同《羊城晚報》的劉婉玲聯手,進一步補充採訪,推出一組《珠江三角洲大趨勢》,一口氣連載了8天,在廣東引起轟動,產生了「珠三角」報導熱。1992年1月,王志綱與新華社總社社長穆青(左2)在珠江三角洲採訪,其後合作發表了《風帆起珠江》,《人民日報》配發社論,全國各大報刊紛紛轉載。
為什麼宣傳定位為「大趨勢」,王志綱後來有這樣的說明:為什麼稱為「大趨勢」?就是所談及的話題,都帶有趨勢性。它用活生生的事實回答:什麼叫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什麼叫做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些帶有趨勢性的問題,各地許多人都感興趣。我們覺得,對珠江三角洲人在改革開放中所取得的成果和探索到的經驗做出實事求是的反映,並向內地輻射播揚,讓那裡的人們作為借鑑,對推進我國的改革開放是有好處的。說起珠江三角洲,人們往往津津樂道「廣東四小虎」,這「四小虎」就是順德、南海、中山、東莞四市縣的總稱。早在1987年,王志綱對「珠三角」進行第一次探秘時,與總社的名記者於有海以及分社的戚休一起采寫了《珠江畔:百萬農民大轉移》的報導,其中明確提出了「廣東四小虎」的概念。第二年,王志綱到南海、順德採訪,當地的負責人對他說:「我們對你又敬又怕,你知不知道,去年你給了我們一頂『小虎』的帽子戴,上面就要我們當年多交1000萬元。你們記者的筆,真是一字千金啊!」
而今,4年過去了,在珠江三角洲這龐大的艦隊中,順德、南海、中山、東莞鼓滿風帆,仍然率先行駛在船隊前列。
改革開放12年,「四小虎」的社會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工農業生產總值及國民收入四項指標,年平均增長率都達到或超過了20%。其發展速度不僅高於全國以至廣東全省的同期發展水平,而且創造了超過亞洲「四小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期速度的奇蹟。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但是,「四小虎」的成功之路不盡相同,因地制宜、各有千秋,而正是這樣,才使他們在廣東幾百個市縣中脫穎而出,比翼齊飛。那麼,「四小虎」發展的秘訣是什麼呢?王志綱等人進行了一番「虎穴追蹤」後,終於弄清了一隻只小老虎的底細:「四小虎」同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村鎮相望,田疇相連,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大同小異。可在改革開放大氣候下,卻探索出四條風格不同、各有千秋的發展之路來。
順德之路:重點發展鄉鎮集體經濟,鄉鎮集體工業成了支撐全縣經濟繁榮的支柱。
南海之路:五個輪子一起轉(縣、鎮、區、聯合體、戶),三大產業齊發展。
中山之路:以地方國有經濟為龍頭,帶動全市經濟穩步均衡的發展。
東莞之路:「三來一補」遍地開花,「借腹生子」經濟起飛。毛澤東在論述方法論時,十分強調發掘矛盾的特殊性,而「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至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關鍵的是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與「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王志綱一行對廣東「四小虎」的把握,既注意了矛盾的普遍性(廣東改革開放先行一步,港澳經濟的促進等),更著重於四個縣市在不同的條件、基礎之上如何揚長避短、營造優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四虎之首的順德,記者們總結出「三個為主」的模式。
「集體經濟」為主是順德經濟所有制構成最突出的特徵,而「三個為主」的方針,即集體經濟為主,鎮辦工業為主,骨幹企業為主。
「三個為主」為何能獲得最大的成功呢?
順德縣委書記何敏和告訴記者:剛開始,走什麼路也弄不清楚,解散集體資產搞個體,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也不符合順德集體經濟已有一定基礎的實際;搞國有,機制不靈活;村辦工業雖靈活,但實力又有限。於是明確「三個為主」,取其上下輻射,帶動全局之功。最重要的是鎮辦,可使領導力量、技術水平、財力支持得到保證,而且保留了機制的靈活性。
按「三個為主」的方針,順德縣走出了一條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之路。其社會經濟綜合實力不僅躍居「四小虎」之首,成為廣東上交中央財政最多的縣,位列全國十大財政上交縣第二名,而且建立起一個後勁甚大、具有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全縣鄉鎮企業達3490家,其中產值超億元的就有10家,超千萬的近百家,創造出數以百計的國優、部優名牌產品。
在中山市,市里抓住幾個在全國有名的大型企業集團,注重規模效益,組建了一支「中山艦隊」,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破浪前進。
中山威力洗衣機廠一位副廠長告訴王志綱一個故事:「市場疲軟時,我們廠也曾一度陷入困境。因開工不足,嚴重時企業職工工資每人才發到一百多元。職工們不但無怨言,而且群策群力,殫精竭慮為企業出力。有一天,我去食堂吃飯,招待所的大師傅突然跑來問我:「廠長,怎麼客商越來越少?今天才一桌!我連鍋鏟都舞不動啦!」他動情地說:「連廚房大師傅都如此關心企業的命運,我們還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困難呢!」正是靠這種同舟共濟的企業精神,威力洗衣機廠終於逆水奪魁,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洗衣機企業。
在南海西樵鎮布匹專業市場,鎮黨委書記向記者們介紹了西樵布市的發育過程。1986年,國家緊縮銀根,小遇風浪,西樵積壓布匹達三萬多米,因流通不暢,生產陷入低谷,全鎮272間布廠都處於「休克」狀態。接受教訓後,鎮政府下大力氣抓市場建設,在鎮上建成了占地面積近5萬平方米的布匹專業市場。
這個中國最大的布匹市場有一千多家布匹店首尾相連,招引著國內客商。本省的不算,每天省外湧入這裡的客商就超過千人,日成交額達數百萬元。
雲來的客商帶旺了一條飲食街。在這條多達六十餘戶的飲食街上,不僅川、揚、粵、魯四大菜系應有盡有,還有藍旗高揚的穆斯林飯店,店主是聞訊專從新疆趕來做穆斯林布匹商人飲食生意的維吾爾族人。
市場的發育和通暢使西樵鎮迅速發展成擁有千家廠、千家店、萬家機,年產億米布的紡織城。一業旺帶來百業興,布匹專業市場的繁榮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該鎮常年參與運輸的機動車輛達650輛;彈丸小鎮,大小旅店就有二十多家,其中,還有兩家豪華的「星級飯店」:一家三星,一家二星,在鎮級單位可謂絕無僅有。興旺的百業消化了全鎮農村3.8萬剩餘勞力,充足的稅源、財源促進了西樵鎮的繁榮。當時,西樵鎮農民年人均收入1720元,人均存款7000元,即使在以富聞名的南海縣,亦為富中之富。
「四小虎揚起四張帆」——王志綱一行對三角洲發展的不同模式進行了生動、準確的總結,探尋了它們各自產生活力的源泉。
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充滿活力的,不可能整齊劃一,也沒有適應一切地區的「萬應靈藥」。正如一年後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時所說的:「只要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什麼路都可以探尋,什麼辦法都可以試驗。」
當然,在「虎穴追蹤」中,王志綱對「四小虎」各自的弱點、缺憾,也進行了一番了解。他當時比較推崇順德的「三個為主」,認為中山以國有為依託,不如集體經濟有活力;南海藏富於民,民間殷實而集體稍弱,工業上滿天星斗,而不見月亮(沒有骨幹、名牌);東莞的「借腹生子」、「三來一補」經濟繁榮,但也造就了一個食利者階層。他認為廣東「四小虎」中,東莞、南海的歷史作用不如順德,「正是順德強大的骨架工程(實業)支撐起了『粵軍北上』的『萬里長城』,支撐起『珠三角』工業化的過程。而正是有了這規模宏大的第二產業,才有南海、東莞第三產業和私營經濟的繁榮。」
他還強調:「順德經歷了產業革命的鍛鍊,經過了大工業的洗禮,經受了嚴格而殘酷的產業改造,造就了一大批現代企業家,他們是順德最寶貴的無形資產,這絕不是靠食利者和小工業主支撐的繁榮能比擬的。」
這些具有政治經濟學專業眼光的分析,從宏觀上把握了「珠三角」的大局,它為兩年多後「可怕的順德人」的GG策劃也進行了積累與鋪墊。當時,也有個別「小虎」對王志綱的結論不太服氣,曾多次帶口信請他再去考察考察。王志綱卻認為,真正的檢驗靠實踐,無論哪一種模式,只要是符合生產力發展,就有其存在的理由;當然,在其阻礙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時,則必須再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