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沌中確定坐標
2024-10-11 00:10:24
作者: 譚啟泰
1988年,王志綱進入了當記者以來的第三個年頭,這一年,中國正處於多事之秋。
封關設卡、爭奪資源的各種「大戰」遍及全國,愈演愈烈。圍繞農副產品收購展開的「蠶繭大戰」、「羊毛大戰」、「菸草大戰」、「苧麻大戰」、「山芋干大戰」等,烽煙四起,已經成為季節性的風潮,而圍繞有色金屬等緊缺資源的「大戰」則逐步升級。為了保護自己的資源,許多省常備不懈,動用了大量人力,採取了各種措施來「保境戍邊」。
為了使割據行為規範化、合法化,一些省市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弱化條條,強化塊塊」的方針,特別是強調區域內的政令統一,要求「條條」派駐的分支機構無條件地服從地方政府的領導。
這年6月,英國駐華使館的一位官員在同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負責人交談時,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實施沿海發展戰略,區域和省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各省紛紛採取經濟割據政策,這一傾向會不會導致中央政府權力的削弱?據了解,這位畢業於劍橋大學的英國外交官對中國問題素有研究,他的疑慮代表了西方許多高層人士的看法。
據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反映,不久前來訪的美國康奈爾大學兩位經濟學教授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這兩位教授認為,中國有許多「獨立王國」,各行其是,省一級的權力在某些方面比實行聯邦制的美國一個州的權力還大。
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東部與西部的關係,沿海與內地的關係,資源省與加工省之間的關係……紛繁複雜的矛盾擺在中國面前。
攻讀政治經濟學出身的王志綱,身為一名普通記者,卻對宏觀經濟形勢十分憂慮。他想起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寫的《論十大關係》,正是因為當時中央和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複雜的矛盾。毛澤東從方法論的角度闡明了十大原則,為當時的經濟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80年代末,產品經濟已經被徹底改造了,而新的商品經濟新秩序還沒建立起來。這就形成了迷離混沌的中國坐標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