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南海震盪——尋找坐標的新聞策劃
2024-10-11 00:10:21
作者: 譚啟泰
新聞記者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職業之一,也是最引人關注和最令人嚮往的職業之一。
在西方,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他擁有這樣的特權:深入非常之地,追蹤非常之事,訪問非常之人。在中國,記者被稱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可以為公立言,訴民心聲。在每年的高考中,新聞專業始終都是錄取分數最高而且報考人數最多的一個熱門專業。
著名的義大利女記者法拉奇曾寫過一本書,題名為《採訪歷史》,她以「子彈式對話」的風格掀開了基辛格、霍梅尼、卡扎菲乃至鄧小平這些世界風雲人物的神秘面紗,而她自己也因此而成為世界新聞史上的「風雲人物」。
美國著名記者、評論家李普曼被稱為「奧林匹亞山上的雷神朱庇特,動輒打下霹靂雷電」。羅納德?斯蒂爾在為他寫的傳記中說:「他並不指揮千軍萬馬,然而他確實具有左右輿論的巨大力量。這一點反過來又賦予他權力去左右總統、政治家和決策人物。」
中國歷史上具有「轟動效應」的記者並不多。民國初年的黃遠生是一個,他身居當時的政治中心北京,在上海《申報》上開闢「北京通訊」一欄,評述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披露曲折離奇的政治內幕,據此創立了中國特有的新聞體裁——「通訊」,後因反對袁世凱而被刺客暗殺,是中國記者中以身殉職的第一人。
近代中國另一位出類拔萃的名記者,是創辦「北京新聞編譯社」和《京報》的邵飄萍。他以「鐵肩辣手」明志,不畏強暴,為民立言,「文思敏捷,機杼無窮」,後被軍閥以「勾結赤俄,宣傳赤化」的罪名逮捕殺害。
20世紀30年代有兩位名記者鋒芒畢露,他們是鄒韜奮與范長江,後來都成為了共產黨人。
鄒韜奮「在觀察研究的時候,在持筆敘述的時候,心中常常湧現兩個問題:第一是世界大勢怎樣?第二是中華民族的出路怎樣?」
青年范長江,以「探尋中國社會現實與政治趨勢」為抱負,於1935年7月從成都出發,開始了歷時10個月的西北考察,全程兩千多公里,足跡遍於川、陝、青、甘、內蒙等地區。其探訪作品匯為《中國的西北角》一書,成為振聾發聵之作。
范長江曾說:「一個記者,要有抱負。這抱負就是窮畢生精力研究一兩個什麼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從群眾中提出來的。」
如果說名記者有什麼標準的話,恐怕就是他們有高於一般文字匠的視野。解放以後曾長期主持《人民日報》筆政的名記者鄧拓,寫過兩句激勵記者的詩句:「萬里雲山如畫,千秋筆墨驚天。」而他的《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因其「千秋」筆法,而最終成為「文化大革命」中的「驚天」事件。新華社德高望重的老社長穆青,他筆下的焦裕祿、吳吉昌等頂天立地的人物,至今仍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典範。
「四面雲山來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王志綱早在蘭州上大學時,就對曾經寫出《塞上行》及《中國的西北角》的范長江十分仰慕。他認為一個記者光靠文筆流暢是遠遠不夠的。范長江靠什麼取勝?靠的是對客觀局勢的把握和主觀思想的發揮。王志綱得出一個結論:沒有獨立的見解,不善於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就成不了好記者,更談不上名記者。
中國當代為什麼出不了名記者?王志綱認為:變革時代,迷離混沌,需要傳道解惑,由此對記者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文字要好,思維要清晰,還得要有高人一等的獨立見解。由此造成記者隊伍中兩種現象:淘汰率高,替換節奏快。要永葆青春,緊隨時代,就要把握走勢,不斷超越自我。因而,當代名記者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宏觀思維的定位,天下大勢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