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平面設計200年> 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2024-10-10 23:31:11 作者: (美)史蒂文·海勒,(美)西摩·切瓦斯特

  19世紀末出現了一種新的國際主義思潮,它建立在相信人有能力通過理性努力解決社會問題的基礎之上,把整個歐洲的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聯繫了起來。儘管表現主義在1905年誕生於威廉皇帝在位時的德帝國,但並沒有非常具有德國或帝國主義的特色。雖然得益於北歐傳統,但表現主義非正統的視覺語言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泛歐趨勢的雜糅:青年風格的黑白線性圖案、印象派的新科學視覺理論、野獸派的濃烈色彩、梵谷和高更的情緒性、俄羅斯的神秘和靈性,以及新世紀初西方科學的發展。一種基於對象徵主義內在探求的個人書寫(personal calligraphy),取代了枯燥的藝術慣例,很快便在德國和德國之外成為一種強大的平面藝術門類。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德國表現主義並非始於一場實用美術運動,它也並未與德國工業文化的發展相結合,但表現主義建築、電影、戲劇、書籍插畫和GG設計最終都應運而生。最初,一群理想主義的年輕男女被排除在德國正統藝術機構之外,後來卻在一場國際青年藝術運動中弄潮。第一個表現主義藝術團體「橋」(Die Brücke)成立於1905年,其成員在德勒斯登工藝美術學校一起攻讀過建築。最著名的成員包括埃里希·赫克爾(Erich Heckel)、恩斯特·路德維格·基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馬克斯·佩克斯坦(Max Pechstein)、卡爾·施密特·羅特魯夫(Karl Schmidt-Rottluff)和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他們都認為個人主義對藝術革新至關重要。但由於當時德國大學中普遍存在著因精神相通而成立的小團體,他們也成立了兄弟會壯大自己的力量,以對抗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

  「橋」的成員相信,在社會實用性的層次上,繪畫比建築更有價值。這些「寫實」的表現主義藝術家遠離客觀現實,使他們的藝術可能產生一種內在的、富有想像力的表達,而非一種印象。他們拒絕完全的抽象,而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強調和對人文浪漫主義的依賴深深紮根於過去。與此同時,他們對獨創有著強烈的渴望。儘管每個人各有各的藝術特點,但他們普遍偏愛哥德式的表達方式,而忽略古典美的信條,因為對他們來說,純粹的表達與美關係甚微。他們的藝術刊物,如柏林的《風暴》(Der Sturm),以颶風般的速度席捲了國際藝術界,傳播它的表現主義思想。

  第二個主要的表現主義團體「藍色騎士」(Der Blaue Reiter)成立於1912年。它的代表藝術家是俄國的瓦西里·康定斯基和慕尼黑出生的弗蘭茲·馬克(Franz Marc),他們將抽象打造成一種普遍的符號語言。這些「抽象」表現主義者打破了目之所視,而在審美愉悅的層次上尋找心之所見。他們1912年出版的期刊《藍色騎士年鑑》在19世紀物質主義不可避免的衰落之後,倡導了一個新的精神時代的誕生。

  表現主義很快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原始的視覺語言。根據歷史學家赫爾穆特·拉德馬赫的觀點,表現主義色彩單調卻刺目的粗陋木刻和平版印刷畫,是以「扭曲變形、高強度表達,以及用狂喜的悲情來處理精神行為」為特點的。受《痴兒漫畫》和《青年》等尖刻諷刺雜誌漫畫中主流風格影響,表現主義者將人物和風景扭曲和拉長,加之以輪廓和陰影,從而營造出一種激動人心的氣氛。當被用作書籍或期刊插圖時,他們的圖像總是直達本質,很少直接反映文本的內容,是對本質的主觀表達。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社會變革的強烈要求主要是通過形而上表達的,政治和文化批評都是含蓄的。戰爭期間,一些藝術家採取了戰爭前的民族主義立場,而另一些藝術家則致力於宣傳和平主義,傳播戰爭警示。德國戰敗後,隨著皇帝的退位和1918年德國革命的開始,許多表現主義者成為激進分子,與左翼政黨聯合起來製作煽動性的海報、圖片和出版物。表現主義者積極捍衛革命,號召工作,反對罷工,甚至反對布爾什維克主義。1918年,藝術勞工委員會(Arbeitsrat fur Kunst)的創立者阿道夫·貝恩博士寫到了這種新的宣傳趨勢:「他們不是為一家公司,而是為了一種思想做GG宣傳;他們不是向某類公眾發表演說,而是向所有公眾發表演說……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需要發展出新的藝術形式……」十一月革命後的一個月,「十一月學社」(Novembergruppe)——其中包括佩克斯坦、奧斯卡·科科什卡、埃里希·孟德爾頌(ErichMendelsohn)、奧托·迪克斯和喬治·格羅斯(George Grosz)——發出了一個戰鬥號召:「近日裡來發生的一些沉重事件和藝術的未來,迫使我們這些思想革命者(立體主義者、表現主義者和未來主義者)聯合在一起……」雖然類似的團體在德國層出不窮,但由於和平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自由派之間的紛爭,團結遙遙無期。

  在1920—1922年間,表現主義走向尾聲。隨著註定失敗的魏瑪共和國走向滅亡,政治激情的火焰熄滅了。對於藝術家來說,他們的願望與政治現實無法走到一起,導致了激進主義幻影的破滅。一旦德國表現主義的各個方面都發展起來,它新穎而空前的魅力也就消失了。在熱烈情感之中誕生的形式、類別和色彩應用所有這些平面技巧,被不負責任的人學到點皮毛,套用在產品之上。幾乎無休止的偽表現主義泛濫,讓這場運動元氣大傷。接著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掌權,表現主義藝術家被指責為墮落藝術家,表現主義被稱為「藝術污染」,他們的藝術遺產被從記憶中抹去了。然而,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表現主義哲學及其平面風格仍然在藝術和設計實踐領域有著巨大的影響。

  200. 恩斯特·路德維格·基希納設計。《1920年雅伯曆書》,弗里茨·古利特·維拉格1920年出版的曆書封面

  201.康拉德·費利克斯穆勒(Conrad Felixmüller)繪製。《拯救子民》,1917年,木刻

  202.康拉德·費利克斯穆勒設計。《與天使抗爭》,標題頁,1917年

  203. 恩斯特·路德維格·基希納設計。《生活的暗影》,喬治·海姆詩集木刻插圖頁,1924年

  204. 恩斯特·路德維格·基希納設計。《藝術團體「橋」》,頭飾,1913年

  205.艾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設計。木刻插圖封面,選自柏林奧托·施奈德和J. B.諾依曼編輯的出版物《新開始》,1919年1月

  206.漢斯·霍爾(Hans Hoerl)設計。《行動》,政治出版物封面,1924年

  207.弗蘭茲·馬克設計。《風暴》,雜誌封面,1912年

  208.康拉德·費利克斯穆勒設計。木刻插圖封面,選自瓦爾特·布魯姆編輯的表現主義文學、藝術和音樂雙月刊《路》,1919年5—6月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