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第一版前言

2024-10-10 22:59:06 作者: (美)羅恩·徹諾

  本書敘述美國銀行業帝國摩根財團的興盛、衰落和復興的歷史。也許再沒有別的組織機構比摩根財團更富於傳奇色彩,更充滿神秘氣氛,以及更讓人爭論不休。直到1989年,坐落在百老匯街和華爾街相交的「街角」處的J.P.摩根公司一直威嚴地主宰著美國金融界。華爾街23號這座低矮的建築物,兩側分別為紐約證券交易所和聯邦紀念館,入口在兩條道路的交點上,並無懸掛字號,表現出一副貴族般超然的氣派。我們的故事就緊緊地圍繞著這座輪廓清晰的大理石建築以及曾經踏上過其台階的眾多總統、總理、顯貴和百萬富翁而展開。根據現已公開的資料,我們可以沿著他們當年的足跡,步入這家世界上最為秘而不露的銀行。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財團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聯合機構。它由美國銀行家喬治·皮博迪於1838年創辦於倫敦,後由摩根家族所繼承,遷至紐約後聲名鵲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兩位最為著名的摩根——老J.P.摩根(1837—1913)和小J.P.摩根(1867—1943)——被揉成了一個複合式巨人——J.P.摩根,其勢力整整持續了長達100多年之久。他們父子兩人相貌酷似,都是禿腦門,圓鼻頭,鴨梨般的身材,這就使人們分不清誰是誰。對於欽佩者來講,這兩位J.P.摩根代表了正統的舊式銀行家,他們以言為約,以握手為印;對於詆毀者來說,他們是偽君子,欺壓其他公司,裡通外國,誘使美國參與戰爭,大發不義之財。對於摩根的評價,從未有過中立之論。

  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前,華爾街23號是一個金融帝國及其外國前哨辦事處的總部。在百老匯街一側,坐在拉蓋辦公桌後面的是紐約的合伙人,他們還聯合了另外三個合作夥伴——倫敦的摩根建富、巴黎的摩根公司及J.P.摩根所謂的費城分公司德雷克塞爾公司。其中摩根建富無疑勢力最大,形成了摩根帝國倫敦—紐約的軸心,成為越過大西洋傳遞英美國家機密的郵局。在實行「新政」之前,「摩根財團」可指紐約的J.P.摩根公司;廣義上講,亦指全部合伙人這張無形的大網。

  老字號摩根財團滋生出上千條陰謀理論,使好幾代愛揭醜的記者忙得不亦樂乎。摩根財團作為最顯赫的銀行,服務對象包括許多名門望族,例如,阿斯特家族、古根海姆家族、杜邦家族和范德比爾特家族等。它避免與小人物打交道,因而引起諸多的猜忌。因為它的融資對象中有很多工業巨頭,如美國鋼鐵公司、通用電氣公司、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所以它打入了這些公司的理事會,從而引起了人們的恐懼,使大家害怕銀行勢力過大。早期摩根財團的性質似乎介於中央銀行和私人銀行之間。它曾經制止過幾次大恐慌,拯救過金本位,三次解救紐約股市,還仲裁過不少金融爭端。如果說除了唯利是圖之外它還關心什麼的話,那便是它有一套特殊的本領,使人覺得其優質的服務確實應該一分錢一分貨。

  摩根財團的神秘之所以引人入勝,欲罷不能,乃是由於它與政府有著廣泛的聯繫。和古老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巴林家族一樣,摩根財團似乎滲透到許多國家的權力結構之中,尤其是美國、英國、法國以及在某種程度上的義大利、比利時和日本。作為美國海外勢力的工具,摩根財團的行動具有十分廣泛的外交政策的意義。曾幾何時,當美國眼光偏狹、孤立於世之時,摩根銀行的海外關係,特別是與英國君主的關係,使其性質變得模稜兩可,它究竟效忠於哪個國家引起了人們的質疑。老一代摩根合伙人是金融大使,其日常工作與國家事務密不可分。即使在今天,與其他銀行相比,J.P.摩根銀行與各國中央銀行的關係也許最為密切。

  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瓦解了這個金融帝國,因為該法案在經營存貸款業務的商業銀行和發行銀行、債券的投資銀行之間豎起了一道高牆。1935年,J.P.摩根決定繼續從事商業銀行業務,分離出摩根史坦利這一投資公司。摩根史坦利從資本到人員都來源於J.P.摩根公司,所以,幾十年來,清楚地表現出與其相隔一街之距的摩根兄弟擁有共同的祖先。它們有許多共同客戶,保持著家族般的感情,既不拘禮節,又有活力。然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並不禁止J.P.摩根持有一家海外證券公司的少數股。1981年之前,它持有摩根建富三分之一的股權。隨著故事的進展,我們會看到,這三家摩根公司在新政結束之後很久,其作用仍然相當於昔日一統的摩根大財團。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它們甚至考慮過重新聯合起來。今天,這三家公司沒有正式聯繫,相互之間競爭激烈,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倫敦和紐約對金融業放鬆管制之後,剷除了規章制度上的障礙,這三家公司便爭相提供類似的服務,於是衝突便日益增加。人們往往只知道三個摩根公司的名字,而對它們的業務甚感困惑。它們所進行的銀行業務與標準的零售銀行業務大相逕庭。在這裡沒有出納員的隔離式櫃檯,不發放消費者貸款,不進行抵押。相反它們的銀行業務繼承了歐洲古老的傳統——批發銀行業務,服務於政府、大公司和大富豪。因為它們實行高額融資,所以養成了謹慎的工作作風。它們避免設立分行,極少懸掛招牌,直到最近還不肯做GG。它們的戰略是使客戶感到自己獲准參加了一家私人俱樂部,摩根銀行的帳戶就相當於貴族社會的會員卡。

  老一代摩根財團最正統的繼承者是J.P.摩根公司,亦以其商業銀行子公司的名字稱為摩根擔保信託公司。J.P.摩根公司的世界遠離大通銀行或花旗銀行之類凡夫俗子的塵囂,它用皮革軟椅、座鐘和擦得錚亮的黃銅燈具吸引著富人。他們在私人餐室里舉行各個帳戶的周年紀念,而客戶們收到的紀念品則是雕版印刷的菜單。摩根銀行不會隨便讓任何人的金錢玷污它的白手套。另外,很多儲戶也將公司的關係網一併帶來。雖然銀行不願透露精確數字,但它吸收個人存款時要求至少有500萬美元,偶然才會屈尊降至200萬美元,作為特殊照顧。摩根銀行是早期美國資金儲存的最重要的機構。

  雖然私人帳戶給摩根銀行蓋上了迷人的印記,但其產生的利潤僅占一小部分。銀行的業務集中在藍籌公司和各國政府,以及組織大額信貸、發行證券、買賣外匯和其他金融工具。摩根銀行曾誇口說,美國1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96家都是它的客戶,並暗示剩下的4家中有兩家不夠資格,因而被拒之門外。至於個人帳戶,它從來不想顯得過於熱衷,它不是到處設辦事處,而寧願讓客戶到這裡朝聖。這一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其海外前哨辦事處:要想見到摩根銀行家,里昂的商人就必須到巴黎,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商人就必須到倫敦。即使在今天競爭愈發激烈的世界上,J.P.摩根在一國設立辦事處超過一個的情況也十分罕見。一百多年以來,這一經過反覆驗證的傳統模式所獲得的回報是相當可觀的。在1987年股市崩潰的前夕,J.P.摩根公司是美國要價最高的銀行。雖然按規模講,它僅屈居第四位,但按股票價格計算,其價值為85億美元,超過了花旗銀行。儘管J.P.摩根的子公司摩根擔保信託公司為拉美40多億美元的債務所困擾,它仍不失為美國唯一一家信用評級為AAA的大銀行。20世紀8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它的股本收益率在所有銀行中最高,利潤僅次於花旗銀行,而資產卻僅相當於花旗的一半。它作為美國主要的信託銀行,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經手證券達650億美元。人們稱讚它「無論以何種尺度衡量,質量都是第一」,「對很多人來說完美無暇」。雖然頗有一些重大失誤和互不關聯的醜聞減弱了這種誇張的說法,但這種論斷一般說來仍然名副其實。

  20世紀80年代後期,摩根擔保公司捲入一股敵意兼併的狂潮。至少在此以前,它還最好地保持了歷史上的摩根文化——紳士般的禮讓和保守的交易。它作為聯邦儲備銀行和其他中央銀行的密友,仍然表現出一派老政治家的風範。相反,摩根史坦利游離得距其老祖宗最遠,從1935年到整個20世紀70年代,它一統天下的威力今後再也不會有哪個投資銀行能與之相提並論。它的客戶包括七個姊妹石油公司中的六個(海灣石油公司除外),美國十大公司中的七個。如此巨大的成功使其傲睨自若和虛榮諧謔。20世紀70年代中期,一位合伙人離開該公司加入了第一波士頓,這時,另一位合伙人向他「祝賀」道:「真是令人激動。現在您將和一些二流客戶打交道了。」誠然,任何兩個競爭對手的客戶名單加在一起也趕不上摩根史坦利的客戶。該公司於70年代開始做GG時,一家GG代理商設計了一幅圖畫,畫面上是一道閃電刺破烏雲,標題為:「如果上帝要融資,他也會找摩根史坦利。」對於摩根史坦利的合伙人來說,這句話簡明地概括了它在宇宙中的地位。在1988年年會上,有人詢問該公司關於受限客戶的政策,帕克·吉爾伯特董事長若有所思地沉默片刻,答道:「我們沒有受限客戶。」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摩根史坦利曾得了個綽號:「血緣、智能和金錢」公司。它十分講究,要求各公司客戶與其建立獨家業務關係。如果客戶膽敢問津另一家公司,它們便會得到告誡:「那就上別的地方找銀行吧!」華爾街對這副「金手銬」也嘟嘟囔囔,但無論是華爾街還是司法部都砸不開這條鎖鏈。然而,各家客戶並不感到受約束,相反,它們對摩根神話趨之若鶩,以俯首帖耳、任其擺布為榮。在上市股票或發行債券時,摩根史坦利堅持要求只有它一家擔任主幹行,並獨領風騷,將其名字光彩照人地印在募資碑銘的上端。這種神氣十足的派頭本身就是個聰明的GG,它使得摩根史坦利成為「投資銀行家中的勞斯萊斯」。

  今天,摩根史坦利占據了紐約市埃克森大廈中的16層。它從一個弱小的、文質彬彬的證券承銷公司起步,逐步成為令人目眩的大金融集團,這一歷程也勾畫出現代華爾街興盛的歷史。摩根史坦利一直是戰後金融不折不扣的帶頭人。有好長時間,人們一直認為雖然該公司獲得了異乎尋常的成功,但是過於保守。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它發生了令人震驚的質變。從此以後,它面目全非,變得咄咄逼人。從前,它曾是華爾街最為保守的公司,可現在它卻違反了刻意堅持多年的禁忌,使一種極為粗野的金融方式顯得頗為體面。1974年,它進行了第一次現代敵意大兼併,就此主宰了那個蠻橫的世界(1989年初,它仍舊是美國頭號兼併顧問,據稱,同年上半年交易額達600億美元)。20世紀80年代,它使垃圾債券登上大雅之堂,積聚了高達12億美元的巨額專項基金,進行槓桿收購,成為20世紀80年代最富於風險的創舉。摩根史坦利竟然與公司兼併者為伍,震驚了華爾街。後來它又親自下水,購得40個公司的股票。十多年來,一家對此難以置信的商報驚呼:「難道這就是摩根史坦利嗎?」同時,它的股本收益率達30%,一直被列為上市證券公司中效益最好的。摩根史坦利的戰略決斷向來正確無誤。

  摩根家譜中還剩最後一位,就是摩根建富,它是倫敦聲望最高的商人銀行。縱觀其全部歷史,我們可以感覺到伊頓公學、鄉村別墅、紳士俱樂部和薩維爾街的成衣商號裁剪考究的氣息。該公司地處相當於華爾街的倫敦金融城,位於L形的大溫徹斯特街的拐角處,沒有懸掛招牌,為一面高大的飾有山花圖案的薄紗門帘所遮擋。大樓內部像私人宅邸那樣,有著曲折隱蔽的走廊,旁邊是一排以已故合伙人的名字命名的小會議室。

  二戰結束初期,摩根建富的經營者是一群無精打采、心灰意冷的老貴族,因此,摩根擔保公司的人就將之譏稱為「上議院」(現在它高貴的董事會中還剩幾個騎士和勳爵)。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它主要為幾個受人尊敬的工業客戶發行證券,並極力試圖克服因成功而產生的懶惰和疲沓風氣。後來,像摩根史坦利一樣,它振作起來,一舉成為倫敦最強大的公司,專門從事氣勢奪人的企業兼併。像摩根史坦利一樣,它利用自己的聲望來儘量提高人們對其行為的容忍程度,從而成為倫敦金融城的紳士強盜。它作為20世紀80年代倫敦兼併市場上的一顆巨星,一掃曾將其作為典範的英國金融城的穩健作風。整個20世紀80年代,在倫敦的兼併大戰中,它總是名列榜首。到了1985年,在倫敦金融城六個最大的收購業務中,有四項收購業務都是摩根建富承辦的。後來,公司搞蓄謀控股投資的花花公子們肆無忌憚地操縱股票價格,釀成了一場吉尼斯大醜聞,這起醜聞號稱為本世紀倫敦第一,當事者為摩根建富兩個管理人員,瑪格麗特·柴契爾首相親自出馬,下令拿他們開刀。

  這三家摩根銀行的歷史就是英美金融界本身的歷史。一百五十多年來,它們在華爾街或倫敦金融城的每一次恐慌、繁榮和股市崩潰中都首當其衝。它們經受了戰爭和蕭條、醜聞和審訊、轟炸和未遂暗殺。現代世界還沒有哪個金融王朝如此穩定地維持著其顯赫地位。它的編年史就像一面鏡子,從中我們可以研究高額融資的風格、職業道德及禮儀規範上的變化。為使這個巨大的歷史畫卷井然有序,我們將其傳奇經歷劃分為三個階段。這一划分框架主要適用於摩根各家公司,但我認為也大體適用於其他銀行。

  1913年以前是皮爾龐特·摩根的領主時代。這時銀行家是經濟體系中的主人,用弗雷德里克·劉易斯·艾倫的話講就是「萬物之靈」。他們為運河、鐵路、煉鋼廠、航運公司融資,從而為新生的工業社會提供了資本。在那樣一個桀驁不馴的競爭時代,是銀行家解決了公司間的爭端,並組織了托拉斯來遏制競爭。他們作為資本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主要中介,監督著大規模的工業發展。因為是他們在配置稀有的資金,所以他們往往比接受融資的公司更有勢力,日益掌握對這些公司的控制權,由此產生了一代難以馴服的銀行家。他們的錢財如神話般滾滾而來,引起了公眾的恐慌,最後促成了一場政治運動,以控制銀行家過度的影響。

  在小J.P.摩根的外交時代,私人銀行家們處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搖身成為政府的左膀右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秘密使命,與各國的中央銀行平起平坐。摩根銀行家們這時變成了政權掮客和全球會議上政府的非正式代表。他們作為國王、總統和教皇的摯友,在華盛頓或英國白廳的嚴密監督之下從事外交活動。在國外,他們似乎經常成為政府政策的化身;在國內,它們仍舊是各個公司「傳統的開戶銀行」,但是這些公司儘管仍然算得上忠誠,卻越來越不需要強大的銀行家的幫助。摩根合伙人與客戶維持著排他的關係,因而享受一個高貴奢華的世界,似乎是那麼文雅,那麼悠閒自得,不受現代標準的侵擾。

  在戰後的賭場時代,銀行家們面臨著全球市場激烈的隱姓埋名的競爭,對客戶失去了控制。跨國公司此時壓倒了銀行家,在資本和金融技巧上與他們一爭高低。機構投資者,比如說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成為新的抗衡力量。由於公司和政府能夠在各國籌措各種貨幣的資金,所以力量的天平已朝著不利於銀行家的方向大大傾斜了。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每天都充斥著令人眩目的新聞報導:買賣一錘子就是十億美元。然而,正如摩根財團的歷史所表明的那樣,這一新型的金融攻勢,實在是銀行家虛弱的症狀。隨著老客戶們翻身得解放,昔日的紳士銀行家們也不得不東奔西跑地去攬生意,以便找到新的地盤。他們就在那殘酷無情的公司兼併的世界裡找到了自己的地盤,這樣一個世界挽救了他們,卻危害了經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金融新時代,銀行家們已經拋棄了自維多利亞時期就已統治英美金融界的傳統。

  本書的主題是,今後再也不會有哪家銀行能像老牌的摩根財團那樣強大,那樣神秘,那樣富裕了。19世紀的羅斯柴爾德和20世紀的摩根所代表的那一切,在21世紀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再現。銀行家們不再能夠壟斷巨額資金,世界金融已經成熟,權力也已分散到眾多機構和金融中心。回顧歷史,往日的銀行世界——大筆的財產、豐富的藝術收藏、豪華的遠洋遊艇以及與國家元首摩肩接踵、自視為君主的銀行家們,一切的一切,都從我們的視野中迅速地遠離了。然而,與一般的透視法相反,摩根財團離我們愈遠,其形象就愈加高大。

  1989年7月

  於紐約布魯克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