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2024-10-10 22:45:51
作者: 席代岳
[1] 迪翁·卡修斯(150—235 A.D.,羅馬的行政官員和歷史學家)的《雷瑪評註》,對羅馬人愛好虛榮心的記載很詳盡,提及在安卡拉的石碑上刻著奧古斯都的《功業錄》,上面說明奧古斯都迫使帕提亞人歸還三面軍團鷹幟。
[2] [譯註]阿拉伯·費利克斯在半島最南端南葉門的位置。
[3] 斯特拉波(公元1世紀希臘史學家和地理學家)、老普林尼(公元1世紀羅馬博物學家,著有《自然史》)和迪翁·卡修斯對此次戰爭留下讓人不敢置信的情節。羅馬人占領阿拉伯·費利克斯的馬里阿巴,這個城市在東方很有名氣,軍隊經過3天(時間之短,有如天兵天將)的行程就抵達盛產香料的國家,這也是他們入侵的目的。
[4] [譯註]羅馬人發起過很多戰爭,都是為了掠奪敵國的財富和捕捉占領區的人民鬻賣為奴。日耳曼人的個性倔強,寧死不願為奴隸,所以征服以後無利可圖。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5] 塔西佗(公元1世紀羅馬史學家)的《編年史》第一卷記載著瓦魯斯被殺以及喪失3個軍團,據說奧古斯都無法接受這個悲慘的信息,整個人的性情大變。
[6] [譯註]阿非利加即今日的利比亞西部和突尼西亞。
[7] 提比略、尼祿在位時,派人檢查日耳曼尼庫斯、蘇埃托尼烏斯·保利努斯和阿格里科拉等將領的獲勝狀況,後來將這些人召回,科爾布羅因此被處死。塔西佗用很強烈的語氣表達,開疆闢土是君王的天職。
[8] 愷撒在《高盧戰記》里隱瞞這種不光彩的動機,但是蘇埃托尼烏斯曾經提到,說不列顛珍珠的顏色黑黝暗淡無光,價值不高。
[9] 分別指克勞狄、尼祿和圖密善這3位皇帝。
[10] [譯註]卡拉克塔庫斯是西盧爾人的國王,為不列顛所有部族推舉為首領,反抗入侵的羅馬軍隊,經過多場血戰,被人出賣,枷送羅馬。
[11] [譯註]波迪西亞是愛西尼人的王后,夫戰死後率眾復仇,失敗後服毒自殺。
[12] [譯註]德魯伊是古代高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一種宗教階級,成員是貴族和高階人士,負責各種宗教儀式和祭祀,並且占卜預兆。
[13] [譯註]在安東尼邊牆的南面還有一道哈德良長城,全部用石塊砌成,非常堅固,因地形的關係距離較短。
[14] 根據阿庇安(公元2世紀亞歷山大里亞史家,著有《內戰記》等書)與奧西安詩篇中的一致意象。據說詩篇是土生土長的喀里多尼亞人所寫。
[15] [譯註]圖拉真為紀念這場戰爭,特立大理石以記功。圓柱直徑12英尺,高97英尺,全柱浮雕圖拉真征服達契亞的經過,逼真傳神,現存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16] [譯註]博斯普魯斯王國在克里米亞半島;科爾基斯、伊比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在高加索山脈南邊,黑海和裏海之間區域;奧斯若恩是美索不達米亞西北角一個很小的區域。
[17] [譯註]米底在伊朗境內,位於裏海的南邊;卡杜克亞位於伊朗東部的山區。
[18] [譯註]這3個地方都位於兩河流域的上中游,所以才建為行省。
[19] 聖奧古斯丁樂意以此證明特米努斯神的軟弱無能,認為占卜官的預言毫無價值。
[20] 迪翁·卡修斯提到,即使所有的史書都沒記載,各種軍功章、碑銘和紀念物上也有哈德良在外巡視的記錄。
[21] [譯註]這個莊園在羅馬南邊不到30英里。
[22] 我們應該知道,哈德良在位時,猶太人因宗教問題引起叛變,這還只是發生在一個行省的狀況。保薩尼阿斯提及安東尼·庇護皇帝的將領,曾從事兩次必要的戰爭而獲得勝利,第一次是遊牧的摩爾人越過北非僻遠的阿特拉斯山區,第二次是不列顛的布里甘特人進犯羅馬行省。
[23] 要當最低階的士兵,應該有40英鎊(譯按:吉本當時的幣值)的財產,這是很高的資格標準,在錢幣很稀少的時代,1盎司的白銀與70磅重的黃銅等值。根據古老的法律規定,貧民沒有當兵的資格,到馬略才取消這種歧視。
[24] 愷撒用高盧人和外鄉人組成阿勞達軍團,但是這種特權是因為內戰的關係,等到戰勝以後,他用贈予公民權的方式來酬庸勞苦功高的異族將士。
[25] 部隊對皇帝的服務和效忠,每年1月1日要宣誓一次。
[26] 根據塔西佗的說法,鷹幟要放在營區的小廟裡,和其他神祇一同接受部隊祭祀。
[27] 圖密善皇帝將軍團士兵的年俸提高到12個金幣,相當我們的10個基尼,已經高於我國(譯按:當時的英國)現在的標準。等到帝國富裕,走向軍事政府的統治方式以後,待遇還要提高。老兵服完20年役期可以得到3000第納的銀幣(相當於100英鎊),或者是等值的田地,禁衛軍的待遇和福利比軍團還要高一倍。
[28] [譯註]羅馬的軍法很嚴厲,尤其對部隊違犯重大過失,像是謀叛譁變、不聽節制、違抗命令等,會處以「十一抽殺律」,就是掣籤抽出十分之一的人員,要其餘未中籤人員排成夾道,用棍棒將受罰者擊斃。
[29] [譯註]皮瑞克戰舞承自希臘傳統,是全副武裝的男子或兒童跳的舞蹈,用於軍事訓練。
[30] [譯註]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三次戰爭,第一次從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雙方爭取海權,羅馬贏得西西里;第二次從公元前218年到公元前201年,是漢尼拔和西庇阿的陸上爭雄,迦太基戰敗,失去西班牙和整個地中海;第三次從公元前149年到公元前146年,羅馬入侵阿非利加,迦太基毀滅。
[31] 在波利比阿(公元前2世紀希臘史學家)的著述中,提到輕矛的鐵質矛頭看起來比較長,到了維吉提烏斯(公元4世紀羅馬軍事家)那時候已減短到1英尺甚至9英寸長,所以我取的是中間的長度。
[32] [譯註]方陣有各種不同的陣式,縱深由四列到二十五列不等。最有名的是馬其頓方陣,由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腓力創立,最初是八列,後來成為十二到十五列的縱深,士兵執18英尺的長矛。
[33] 維吉提烏斯的《論軍事》一書,認為經過實際驗證,帝國的軍團在任何環境下,都應該配置騎兵。
[34] [譯註]羅馬治權的基礎是市民會議,可以分為百人連大會和公民大會兩種。百人連大會由193個百人隊組成,除貴族階級外,富有的人員組成第一階級和騎士階級,第一階級有70個百人隊,騎士階級有18個百人隊。在作戰時,騎士階級人員自行準備馬匹參加騎兵隊。
[35] 賀拉斯和阿格里科拉就是很好的例子,可說是羅馬紀律的重大缺失,所以哈德良要盡力去補救,對出任軍事護民官規定合法的年齡限制。
[36] [譯註]圖拉真和哈德良的出生地都是西班牙的伊塔利卡。
[37] 馬可·奧勒留命令降服的夸迪人和馬科曼尼人提供大量部隊,立刻派往不列顛。
[38] 共和國規定義大利盟國要徵集固定比例的步兵單位,騎兵提高到兩倍,協防軍的數量視狀況而定。
[39] [譯註]總督是騎士階級所出任的官員,職位與軍事護民官概等。
[40] [譯註]吉本所說是18世紀的士兵,要是拿現在來說,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更無法想像。
[41] [譯註]雷提亞包括現在奧地利西部、瑞士東部和巴伐利亞南部地區。
[42] [譯註]諾里庫姆包括今奧地利中部和巴伐利亞一部分。
[43] [譯註]潘諾尼亞包括今奧地利東部、匈牙利西部和克羅埃西亞。
[44] [譯註]梅西亞包括今塞爾維亞東部和保加利亞北部。
[45] [譯註]達契亞包括今羅馬尼亞和捷克東部。
[46] 塔西陀說的是提比略時代的軍團狀況,而迪翁·卡修斯說的是亞歷山大·塞維魯時代,我儘量保持中庸之道。
[47] 羅馬人想盡辦法隱瞞他們對海洋的無知和畏懼,常用宗教信仰當託詞。
[48] [譯註]用伊利里亞地區造此船隻的民族命名。
[49] 普魯塔克(公元1世紀羅馬傳記作家和哲學家,希臘人)的《馬可·奧勒留傳》里是如此記載。若按照後來奧羅修斯(公元4世紀神學家和史學家)的說法,所謂的巨艦高出水面不超過10英尺。
[50] [譯註]公元前31年,屋大維和安東尼在希臘的阿克興進行大規模海戰,雙方交戰兵力共8萬人,船只有800餘艘。安東尼慘敗,戰船被俘多達300艘,人員傷亡無數。屋大維經此一戰主宰羅馬帝國,後來進封號為「奧古斯都」。
[51] [譯註]古人認為赫拉克勒斯之柱即地球的盡頭,就是現在的直布羅陀海峽。
[52] [譯註]達爾馬提亞是現在的波士尼亞。
[53] [譯註]色雷斯包括今保加利亞南部和土耳其的歐洲部分。
[54] [譯註]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所選定的「新羅馬」,即公元前657年由希臘移民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所建之拜占庭。等到330年興建完成後改為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1453年被土耳其人攻占後再改名為伊斯坦堡。
[55] [譯註]小亞細亞即今日土耳其的亞洲部分。
[56] [譯註]亞歷山大逝世後,帝國分為4個王國,亞細亞和波斯由塞琉古統治;埃及交託勒密負責;馬其頓由安提柯繼承;印度成為旃陀羅笈多帝國。
[57] [譯註]昔蘭尼包括利比亞東部和賽普勒斯島。
[58] [譯註]赫勒斯滂就是南端的達達尼爾海峽,北端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分隔亞洲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巴爾幹半島。
[59] 所謂的紀念物就是一個巨大的祭壇,建造的地點位於拉荷和德里之間。亞歷山大在印度的征戰,以抵達旁遮普為限,印度的五條大河流經此地。
[60] 沒人能像希羅多德(484 B.C.—430 B.C.,希臘史學家)那樣,把多神教的真實情況描繪得栩栩如生,休謨(1711—1776 A.D.,英國哲學家和史學家,為著名的不可知論者)的《自然宗教史》引用很多,波舒哀(1627—1704 A.D.,法國天主教主教和神學家)的《世界通史》表示不同的意見。埃及人的行為中,顯示出隱約的不寬容精神。基督教及猶太教則是很重要的例外,需要以專章進一步說明。
[61] 有關奧林帕斯神族統治的階級、勢力和權柄,在《伊利亞特》第十五卷有詳盡敘述。我指的是希臘原文,因為將《伊利亞特》翻譯成英文的波普先生已改進荷馬的神學體系,自己卻不知道。
[62] 根據德·貝爾的說法,高盧在1到2個世紀之內,本土的神祇就出現墨丘利(財富之神)、馬爾斯(戰神)、阿波羅(太陽神)等稱呼。
[63] 西塞羅的名著《論自然》就是很好的證明,哲學家對這方面的意見,不僅誠摯而且精到。
[64] [譯註]琉善(120—180 A.D.)是希臘修辭學家和諷刺詩人。
[65] 在反對宗教信仰的時代,我認為迷信、夢幻、預言和神怪不會喪失蠱惑人心的力量。
[66] [譯註]利比亞是希臘神話里的女英雄,她和海神生有二子;阿非利加的利比亞就是以她來命名。
[67] 蘇格拉底、伊壁鳩魯、西塞羅和普魯塔克,曾不斷教誨大家對本土和人類的宗教要有虔誠的尊敬之心,而伊壁鳩魯的行為更可以作為楷模。
[68] 波利比阿很感慨地提到,在他那個時代,這種對神明的恐懼已失去效果。
[69] 敘拉古、他林敦、安布拉基亞和科林斯這些城市都得到這種悲慘的下場。
[70] [譯註]德魯伊教是古代高盧和不列顛等地的凱爾特人所成立的半宗教組織,由一批有學識的人員擔任祭司、教士和法官,負責各族的祭典和法庭審判等工作。
[71] 羅馬建城後701年(53 B.C.),元老院下令摧毀祭祀塞拉比斯和伊西斯的廟宇,由執政官親自動手。愷撒去世後,公家出錢修復。奧古斯都在埃及時,把塞拉比斯尊為主神,等他回到羅馬,卻又禁止祭拜埃及神祇。不過,在他統治期間,百姓還是盛行供奉埃及神明,一直到提比略即位,才採取嚴厲壓制手段。
[72] [譯註]羅馬軍隊圍攻敵人城市時,會向敵人的神祇許願,請求城市的保護神放棄對該城的保護,條件是攻克後將這些神明迎進羅馬的神廟,繼續享受人民的祭祀。
[73] 博學的施潘海姆(1628—1710 A.D.,德國古典文學學者)著有《羅馬世界》一書,他認為塔西佗的《編年史》第十一卷第二十四節,把拉丁人、義大利各族和各行省獲得羅馬公民權的歷史,交代得非常清楚。
[74] 根據希羅多德的《歷史》第五卷記載,是一個概估的數目。
[75] [譯註]義大利半島各盟國自認對羅馬出力甚多,要求完全的公民權,等到主事者德魯蘇被刺,各城邦起而叛變,成立新的共和國,首都設於科菲尼烏姆,引起了「同盟者」戰爭(90 B.C.—88 B.C.)。雖然桑尼特人和盧卡利亞人的城市被毀,人民死傷慘重,但最後各城邦終於獲得公民權。
[76] 梅西納斯(70 B.C.—8 A.D.,羅馬政治家,是奧古斯都的首席顧問)建議奧古斯都用一份敕令宣告羅馬帝國的所有臣民都是公民。吾人懷疑這是史學家迪翁杜撰的議案,所以較符合他那個時代的慣例,與奧古斯都時代的公文慣例格格不入。
[77] 元老院議員的田產必須有三分之一在義大利,馬可即位後,放寬為四分之一。從圖拉真當政起,義大利已降到和行省接近同等的地位。
[78] 公元前106年,北方蠻族條頓人大舉入侵義大利,羅馬告急,執政官出兵慘敗,後將全權託付馬略,於艾克斯之戰大敗條頓人,國家安全始得保障。
[79] [譯註]古希臘雄辯家輩出,其中以德謨斯提尼為翹楚,他也是民主派政治家,為了反對馬其頓入侵希臘,發表《斥腓力》演說多篇,後被迫服毒自殺。羅馬時代只有西塞羅享有雄辯家的大名,可與之抗衡,而且雙方的遭遇也很類似。普魯塔克在《希臘羅馬名人傳》中將兩人相提並論。
[80] 根據保薩尼阿斯(公元2世紀時的希臘地理學家)的記載,等到這些會議沒有危險以後,羅馬又恢復了它們原有的名稱。
[81] 愷撒在《高盧戰記》中經常提到;杜博斯神父一直想證明,這些會議到了羅馬帝制以後還繼續存在,但是沒有什麼證據。
[82] [譯註]塞涅卡生於公元前4年,是羅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家、政治家和戲劇家,擔任過尼祿皇帝的老師,後因密謀推翻暴政,於公元65年被尼祿逼迫自殺。
[83] 普魯塔克和迪翁·卡修斯誇大其詞,說被屠殺的羅馬公民有15萬人之多,我認為數量少一點更為可靠。
[84] 西班牙設置25個殖民區;不列顛有9個,包括科爾切斯特、倫敦、切斯特、格洛斯特和巴斯等城鎮。
[85] 根據傑利烏斯在《阿提卡之夜》一書的記載,哈德良皇帝感到很驚奇,像尤蒂卡、加的斯和伊塔利卡這些城市,已享有自治市鎮的權力,卻請求給予殖民區的頭銜。這樣的狀況風行一時,使帝國充滿名譽上的殖民區。
[86] [譯註]拉丁姆這個地區在台伯河以南、亞平寧山脈以西以及坎帕尼亞以北,裡面的城市很早就與羅馬建立同盟的關係,直到公元前338年才廢除。但是這些城市比起義大利其他地區和行省,能獲得更多的特權。
[87] [譯註]公元前52年,高盧人在維辛格托列克斯領導下,發起叛變,將愷撒圍於阿萊西亞。攻防之戰一直打到次年,愷撒獲得勝利,完成對高盧的征服。
[88] 阿普列烏斯(公元2世紀文學家,著有《金驢記》)和奧古斯丁(354—430 A.D.,天主教在北非希波教區的主教、哲學家和神學家)在阿非利加遙相呼應,斯特拉博在西班牙和高盧,塔西佗在不列顛為阿格里科拉作傳,以及帕特庫拉斯之於潘諾尼亞。除了這些人之外,我們在當地的碑銘上還找得到拉丁文。
[89] 威爾斯、英國的康沃爾郡和法國阿莫里卡等地的山區,仍舊保存著凱爾特語。我們也可看到一段記載,說阿普列烏斯用布匿語責備一位青年,因為他不會講希臘話,也不懂拉丁語。
[90] 僅西班牙而言,就產生哥倫梅拉、昔尼加、盧坎(39—65 A.D.,詩人)、馬修(40—104 A.D.,詩人)和昆體良(35—96 A.D.,修辭家)這些文壇知名之士。
[91] [譯註]西庇阿在公元前210年占領西班牙,以此為基地贏得對迦太基人作戰的勝利,從此開始在西班牙建立殖民區。圖拉真家族定居該省的伊塔利卡,圖拉真是第一位在義大利境外出生的皇帝。
[92] 我認為從狄奧尼西奧斯(公元前1世紀希臘史學家和修辭學教師)到利巴尼烏斯(公元4世紀希臘詭辯家和修辭學家),沒有一位希臘評論家會提到維吉爾和賀拉斯,他們根本不相信羅馬會產生偉大的文學家。
[93] 迪翁·卡修斯提到,此事發生在塞普提米爾斯·塞維魯當政時,約在公元195年左右。
[94] 《馬克西姆斯皇帝傳》記載,一位知名的希臘人因為不懂拉丁文,被克勞狄皇帝剝奪出任官職的權利。
[95] 在盧克盧斯(117 B.C.—58 B.C.,羅馬大將)的營地里,1頭牛值1瑞笛,而1個奴隸賣4瑞笛,或者是3先令,見普魯塔克的《盧克盧斯傳》。
[96] 參考格羅特(1560—1624 A.D.,荷蘭考古學家)和其他收藏家的搜集品,有大量碑銘由奴隸具名,以紀念其妻兒、朋友和主人,幾乎都在帝制時代。
[97] 普林尼認為不事生產,僅供羅馬人擺場面使用的奴隸就有1萬至2萬人之多。
[98] 在巴黎的各類傭人大約有4.37萬人,占居民總數不到12%。
[99] 有學識的奴隸身價值數百英鎊,阿提庫斯(西塞羅的友人,雙方有大量書信存世)總是親自教導他們。
[100] 羅馬有很多醫生都是奴隸。
[101] 塔西佗的《編年史》第十四卷提到,奴隸的主人若被謀殺,奴隸因未盡保護之責,全都要受到處死的懲罰。羅馬法律規定,主人在家中被殺,家中奴隸全要處死。
[102] 現代歐洲的人口經統計,如下:法國有2000萬人、德意志有2200萬人、匈牙利有400萬人、義大利和所屬島嶼有1000萬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有800萬人,西班牙和葡萄牙有800萬人、俄國歐洲部分有1000萬到1200萬人,波蘭有600萬人、希臘和土耳其有600萬人、瑞典有400萬人、丹麥和挪威有300萬人,低地國家有400萬人,總數在1.06億人左右。
[103] 根據阿格里帕在元老院的「演說詞」,以及其他歷史學家的看法,這是羅馬帝國的最佳寫照。
[104] 據蘇埃托尼烏斯(1世紀羅馬傳記作家和古物家)的《奧古斯都傳》記載,奧古斯都在羅馬的建築有戰神廟和廣場、在卡皮托山的朱庇特神殿、阿波羅宮及附屬圖書館、蓋烏斯和盧修斯柱廊以及方形柱廊。
[105] [譯註]韋斯巴薌出身平民,率軍隊戰勝禁衛軍即位為帝,生性簡樸,反對奢侈怠惰,誓言消滅浪費,在位10年,增加國庫收入,進行全面的公共建設。
[106] [譯註]大競技場也稱為圓形劇場,是韋斯巴薌和提圖斯建造的,完成於公元80年,坐落在羅馬廣場的東南方,長564英尺,寬467英尺,呈橢圓形,是羅馬最雄偉的公共建築物。
[107] 普林尼的《書信集》第六卷提到以下工程是由市民集資完成:尼科米底亞的廣場、供水渠道和運河,尼斯的體育館和耗資9萬英鎊的劇院,普魯薩和克勞狄奧波里斯的浴場,及辛諾普長達16英里的供水渠道。
[108] [譯註]客蒙(507 B.C.—449 B.C.)是雅典統帥,擊敗腓尼基和波斯聯軍,後來戰死於賽普勒斯島;米太亞得(554 B.C.—489 B.C.)在馬拉松戰役大敗波斯軍隊;忒修斯是傳說中的雅典國王,曾殺死牛頭人身怪;希克索斯為阿提卡第一任國王,是雅典的奠基者;埃阿科斯是宙斯神的兒子,也是希臘英雄阿喀琉斯的祖先,死後成為地獄的判官;朱庇特是羅馬人用來稱呼宙斯的名字。
[109] 哈德良在後來做了一個很公正的規定,凡發現的寶藏,由原主和發現人均分。
[110] 根據普林尼的說法,這份名單精確可信,排名是按行省的劃分和城市本身的狀況。
[111] 旅客若看到這11個城市的現況,一定會痛心,其中七八個已完全毀棄,像海皮普、特拉雷斯、拉奧狄凱亞、特洛伊、哈利卡那索斯、米利都、以弗所、薩第斯。剩下的3個城市,帕加馬成為不到兩三千人的小村落;馬格尼西亞是今日的古茲赫薩,狀況跟前者差不多;士麥拿是還有10萬人口的大城市,仍舊由法蘭克人維持商業和貿易,土耳其人已將整個城市的藝術品摧殘得一乾二淨。
[112] 埃及不包括亞歷山大里亞在內的人口數是750萬人。在馬穆魯克軍政府的統治下,敘利亞有6萬個村莊。
[113] 從以下旅行路線可知道各主要城市間的道路狀況:(1)從安東尼邊牆到約克是222羅馬里(以下均簡稱為里);(2)到倫敦是117里;(3)到桑威治港是67里;(4)渡海到法國的濱海布洛涅是45里;(5)到蘭斯是174里;(6)到里昂是330里;(7)到米蘭是324里;(8)到羅馬是426里;(9)到布林迪西是360里;(10)渡海到希臘的都拉斯是40里;(11)到君士坦丁堡是711里;(12)到安卡拉是283里;(13)到塔爾索是301里;(14)到安條克是141里;(15)到提爾是252里;(16)抵達耶路撒冷是168里。整個行程是4080羅馬里,或是3710英里,一個羅馬里相當於0.91英里。
[114] 在狄奧多西時代,愷撒里烏斯是一位高級官員,從安條克經驛站到君士坦丁堡。他在夜晚動身,第二天的傍晚到卡帕多細亞,距離是165英里,到達君士坦丁堡是第六天的中午。全程是725羅馬里,或者是665英里。
[115] 普林尼雖然官高權重,還是感激驛站在緊急狀況下為他的妻子提供馬匹。
[116] [譯註]羅馬人征服地中海四周的國家,奧古斯都在位期間消滅為患已久的海盜,故稱地中海是羅馬的內湖。
[117] 很可能是希臘人或迦太基人,將新的手藝和產品輸入馬賽和加底斯的鄰近地區。
[118] 高盧的冬天嚴寒,這在古代是眾所周知之事。
[119] 參閱哈特(1709—1774 A.D.,英國經濟學家)所著《農業隨筆》,這本書非常出名,裡面提到古代和近代各種紫花苜蓿。
[120] 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里很幽默地提到,雖然佩戴琥珀很流行,但是並沒有什麼好處。尼祿曾派遣一位羅馬騎士到原產地去購買大量琥珀,那個地方可能就是現代普魯士的海岸。
[121] [譯註]馬拉巴爾是位於印度西南一帶的海岸,盛產香料,是對埃及貿易的主要地區。
[122] 羅馬人稱之為塔普洛巴納,阿拉伯叫它塞倫底布,其在克勞狄即位後才在史籍上有所記錄,後來逐漸成為東方貿易的商業中心。
[123] 根據《奧古斯都傳》的記載,當時人認為女性穿絲質長袍是合乎身份的裝飾品,要是男士也穿著就很不得體,會被人瞧不起。
[124] 古代兩處主要珍珠產地跟現在相同,就是荷姆茲(位於伊朗)海岸和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角;羅馬時代供應鑽石的產地,是現在的孟加拉國。
[125] 普林尼的作品中提到過,但是總數較少,只有一半;也有人在計算時,只提到印度,沒有將阿拉伯列入。
[126] 普林尼時代金和銀的兌換率大致是1∶10或1∶12.5;到君士坦丁時代,法律規定的兌換率升到1∶14.4。
[127] 在普林尼、阿里斯提得斯(2世紀時基督教的擁護者)和德爾圖良(早期基督教神學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這類讚揚的文字。
[128] 詭辯家波勒摩寫了三篇演說稿,希羅德斯·阿提庫斯給他8000英鎊酬金。
[129] 托勒密是公元前2世紀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數學家,建立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體系,為後世基督教所引用。
[130] [譯註]伽倫是2世紀的希臘醫生、生物學家和哲學家,從動物解剖以推論人體的構造,用亞里士多德學說以闡明醫療功能。
[131] [譯註]羅馬帝國的君主政體和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制度有很大的差異,無法相提並論。就拿皇帝來說,也不如中國古代那樣專制,只能說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個人專政而已。
[132] [譯註]獨裁官是共和國負責處理危機的職位,基於緊急狀況或特定需要,由元老院推派,有權召集百人團會議,選舉下任執政官,所做決定護民官不能否決,通常任期為6個月。
[133] [譯註]公元前60年,愷撒、龐培和克拉蘇以操控羅馬的政局為目的,組成第一次三頭同盟,克拉蘇死後自動消失;公元前43年,屋大維、安東尼和雷比達組成第二次三頭同盟,以劃分勢力範圍,後亦不歡而散。
[134] [譯註]依據愷撒在公元前45年9月15日,即被弒前6個月所寫的遺囑,指定屋大維做繼承人,同時成為愷撒的養子,必須以養父的名字為主,自己的名字為輔。
[135] [譯註]奧古斯都的含義有三:第一就字面講是神聖之意;第二是含有權威和影響力;第三作占卜解。按照傳說羅慕路斯依據神聖的占卜建立羅馬城,就意味著奧古斯都與羅慕路斯處於相等的地位,是羅馬第二位建立者,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136] [譯註]公敵名單宣告是內戰時,得勝一方對失敗者所採用的政治迫害,凡列名者不是處死就要放逐,財產全部充公。像是蘇拉得勝後,公敵名單多達6000人,包括90名元老院議員,15位執政官,以及2600名騎士階層人員。
[137] 尤里烏斯·愷撒推薦軍人、外邦人和半開化蠻族進入元老院任議員,浮濫的情形到他死後還引起反感。
[138] [譯註]監察官是共和國最尊貴的職位,由百人團大會選出兩位,任期5年,必須擔任過執政官。監察官的職責主要是審查元老院議員資格,核定人民的公民權,以及評定財產等級。
[139] [譯註]第一公民也可以說是首席元老,此一名號用來尊稱元老院第一位被徵詢意見的元老。奧古斯都在公元前28年核定元老院名單時,獲得此一名號。
[140] [編者注]馬克·安東尼(83 B.C.—30 B.C.)是愷撒最重要的指揮官之一,愷撒死後,與屋大維、雷必達組成後三頭同盟。同盟破裂後,馬克·安東尼在屋大維的攻擊下,與古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一起自殺身亡。
[141] 迪翁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事件,把冗長而誇大的演講稿全部記錄下來,我從蘇埃托尼烏斯和塔西佗的《奧古斯都傳》里引用這一段很普通的講話。
[142] 「大將軍」這個稱號在共和國時期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只是部隊的士兵在一次重要戰役獲勝後,對最高統帥的歡呼而已,也帶有「勝利將軍」的含義。等到羅馬帝制以後,皇帝為表示是靠戰功得天下,將這個稱呼作為專用的尊稱。
[143] [譯註]波喜阿斯法案是公元前100年左右頒布的,用來明確律定行省總督的權責。
[144] [譯註]塞姆普羅尼阿斯法案是公元前133年由格拉古提出,主要內容是解決小農的土地問題,防止奴隸增加所帶來的危險,以及確保首都的糧食供應等。
[145] 李維(59 B.C.—17 A.D.,羅馬史學家,著有《羅馬史》一四二卷,記述從羅馬建城到公元前9年的歷史)的《羅馬史》第八卷,記載曼利烏斯·托昆塔斯和帕皮里烏斯·庫索在指揮軍隊時非常暴虐,被控違法,雖引起民眾痛恨,但他們辯稱基於軍隊紀律要求,遂不了了之。
[146] 龐培花大量金錢購買選票,才獲得軍事指揮權,在這方面並不亞於奧古斯都。他曾經建立29個城市,賞賜300萬—400萬英鎊給他的部隊,事後要得到元老院的批准,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時間拖了很久。
[147] 在共和國時代,用人民的名義授權主將實施鳥卜,顯示吉兆的徵候以後,才能要求舉行凱旋式。到了後來,基於政策和宗教原則將這種榮譽完全歸之於皇帝,立功的將領以陪同皇帝參與為榮。
[148] [譯註]扈從校尉擔任執政官或有軍事指揮權主將的護衛,攜帶權標和斧頭,象徵有打殺的權力。
[149] 西塞羅將執政官戲稱為「九五之尊」,其實除任期很短以外,執政官無論在職權和形式上,跟皇帝沒有多大的差別。
[150] 護民官的權力到了愷撒出任獨裁官以後,首次有了很大的改變。當然,冠冕堂皇的說法是維護護民官和人民的神聖權利,事實上卻是為了回報護民官給他的支持。
[151] 奧古斯都曾經連續擔任9年的執政官而沒有間斷,然後就很巧妙地拒絕這種每年要選舉的方式,自己先離開羅馬,等到動亂發生,事態擴大,迫得元老院給他終身執政官的職權。
[152] 格羅特搜集到一件銘文的殘片,上面是元老院頒給韋斯巴薌的敕令,核定他擁有奧古斯都、提比略和克勞狄等前任皇帝的全部權力。
[153] 每年的1月1日產生兩位執政官,在一年任期之內,此職務也可由他人取代。法務官員額是16—18人,我沒有提到市政官和財務官,當然不管哪種政府都有負責治安和稅務的官員。在尼祿當政時,護民官合法擁有仲裁權,但是執行時造成很大困難。圖拉真即位後,護民官這個職位可能已經成為虛有其表的頭銜。
[154] 暴君有野心要兼任執政官的職位,凡是有道的君王都應該加以推辭。圖拉真在執政官的裁判席前發誓,要遵守古老的傳統和法律的規定。
[155] 塔西佗在《編年史》第一卷提到,選舉首次從馬爾斯廣場移到元老院,從此不必再收買或乞求選票,所以候選人很歡迎,但一般百姓得不到好處,因而產生很大的反感。
[156] [譯註]Calends,每個月的1日。
[157] [譯註]Nones,望日向前推的第九天,也就是3月、5月、7月、10月的7日和其他月的5日。
[158] [譯註]Ides, 3月、5月、7月、10月的15日,其餘各月的13日。
[159] 一位個性軟弱的君王,常常會受到家臣的操縱和控制,奴隸的權勢讓羅馬人感到羞恥,元老院還要奉承帕拉斯和納喀索斯。要是現代皇帝的寵臣是個正人君子,這多少是件僥倖的事。
[160] [譯註]預定繼承人的繼承權可因血統更近之親屬的誕生而失效。
[161] 君主政體建立兩個世紀後,馬可·奧勒留皇帝推崇布魯圖斯是典型的羅馬有德之士。
[162] 很可惜塔西佗的《編年史》喪失這幾卷,不知道他對這件事的看法,使我不得不相信約瑟夫斯(37—100 A.D.,猶太祭司、學者和歷史學家)所採用的謠傳,或者是迪翁和蘇脫紐斯的揣測之詞。
[163] 奧古斯都要恢復古代嚴格的軍紀要求,在內戰以後,對軍隊不再很親熱地稱呼他們「弟兄們」,而是直接稱他們為「士兵們」。提比略即位之初,駐守潘諾尼亞的兵團發生大規模兵變,元老院要赦免他們,提比略堅決主張嚴懲。
[164] [譯註]尼祿在克勞狄皇帝的葬禮上講的話,原意與這個有點出入。
[165] 第一次是卡米盧斯·斯克里波尼努斯在達爾馬提亞起兵反對克勞狄,不過5天工夫,就為自己的部隊所背棄。第二次是安東尼烏斯在日耳曼反叛圖密善。第三次是馬可·奧勒留在位時的亞維狄斯·卡修斯為部下擁立。後面兩次都拖延幾個月,內訌才平息下來。我們很清楚卡米盧斯和卡修斯為了掩飾自己的野心,都是打著「恢復共和」的幌子,卡修斯特別提到是要維護家族的榮譽。
[166] 韋斯巴薌皇帝聽見家譜學家說他的家世,可以追溯到希臘的偉大英雄人物時,就不禁捧腹大笑。
[167] 迪翁肯定這些傳聞全是虛構,圖拉真去世時,哈德良還在行省當總督,可以澄清這些難以解釋的事件。
[168] 哈德良為了將安提努斯神格化,用他的名字來為勳章、雕像、廟宇、城市、神諭和星座命名,這可說是哈德良最為人詬病之處。然而我們要知道,在羅馬帝國初期這15位皇帝中,只有克勞狄在愛情方面算是完全正常。
[169] 若非有勳章和銘文的記載,我們還不知道有此事,皮烏斯果真有他人難及之處。
[170] 皮烏斯在位的23年間,馬可只有兩個晚上不在宮內。
[171] [譯註]努馬·龐皮留斯(715 B.C.—673 B.C.),傳說是古代羅馬七王相繼執政的王政時期第二位國王,曾創立宗教曆法和各種宗教制度。
[172] 馬可的敵人說他偽善,不像皮烏斯那樣簡樸,有的地方連維魯斯都不如,在這方面的懷疑看來是對個人最大的恭維。如果馬可算是偽善,那麼大可以說愷撒很怯懦,或者圖里是個傻瓜。一般而言,仁慈寬厚和公平正直不像聰明機智和英勇無畏那樣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
[173] [譯註]《沉思錄》是馬可於第二次馬科曼尼戰役(169—175 A.D.)期間,在格蘭納河畔的軍營中以希臘文寫成,用隨筆的風格記下個人的感想。很薄的一本書,共有十二卷,由於是在他死後才流傳出來,當代的臣民沒有閱讀的機會。
[174] 在他第二次出發平定日耳曼人之前,為羅馬人民開辦一個哲學講座,整整上了3天的課,後來到希臘和亞細亞的城市,也舉行同樣的活動。
[175] [譯註]季蒂昂的芝諾(約336 B.C.—264 B.C.),古希臘哲學家,雅典斯多葛學派的創始人,哲學體系以倫理學為中心,認為人應順從統治宇宙的理性。
[176] 維特里烏斯僅是浪費在飲食上,7個月就用掉600萬英鎊,皇帝的地位尊貴無比,很不容易認定這是罪大惡極還是正當用度。塔西佗說他根本就是一頭豬,看來這句粗話倒是說得很傳神。
[177] [譯註]羅斯坦是波斯傳說里的英雄人物,經常出現在史詩之中。
[178] 拔擢奴隸出任國家的高級官員,這在土耳其是很正常的事,比波斯更為普遍。所以位於高加索山區那些生活困難的國家,像是喬治亞和切爾克斯輸出很多奴隸,等於是給東方世界供應統治者。
[179] 夏爾丹(1699—1779 A.D.,法國畫家,擅長異國風情和靜物)說過,有些歐洲旅客在波斯時,講起我們的政府是多麼的自由和開明,但是他們認為我們政府的官員根本不稱職。
[180] [譯註]希爾維狄烏斯是1世紀羅馬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他維護元老院的權力,要求實行共和,反對第一公民的權利,最後被韋斯巴薌處死。
[181] [譯註]塞拉西是希爾維狄烏斯的岳父,也是斯多葛學派哲學家,因密謀推翻尼祿而被處死。
[182] 他們以西庇阿和加圖為例。馬塞盧斯·伊庇琉斯和克里帕斯·維比烏斯在尼祿當政時取得250萬英鎊,這些都是不義之財。就是因為有錢,他們才得到韋斯巴薌的庇護。像雷古拉斯這種人就是普林尼寫諷刺詩的對象,有次被控從元老院接受執政官用的飾物和價值6萬英鎊的禮品。
[183] 王族的罪行在過去只有背叛羅馬人民。奧古斯都和提比略認為自己是人民的護民官,所有行為都受到保護,將這種權力儘量擴大應用的範圍。
[184] 日耳曼尼庫斯那位人品高貴而又命運悲慘的遺孀被處死以後,元老院盛讚提比略的仁慈,說他既沒有把她當眾絞死,也沒有像對待一般罪犯那樣,鉤住屍體拖過傑莫尼亞廣場的台階。
[185] 塞里法斯島是愛琴海的一個小島,上面滿布岩石,居民的生活極其貧苦而且被人遺忘,因為奧維德(43 B.C.—17 A.D.,古羅馬詩人,作品有《變形記》)放逐在此,整日哀傷慟哭而出名。看來他是接到命令要在幾天之內離開羅馬,自己坐船到托米去報到,連衛兵和獄卒都不需要。
[186] 提比略在位時,有一個羅馬騎士想要逃亡到帕提亞人那邊去,結果在西西里海峽被截獲,後來也就不了了之。這在一位猜忌心很重的暴君來說是很不平常的事,據說是他忘記交代要懲處。
[187] 《羅馬皇帝傳》中提到阿維狄烏斯·卡修斯曾為此迭有怨言,事實上是抱怨派系之間的傾軋,但絕不是無中生有的說法。
[188] 朗普里狄斯說福斯蒂娜不在乎別人對她的批評。那時的羅馬可說是謠言滿天飛,很多史書採用道聽途說的資料,但人們對她的指責並無實際證據。
[189] [譯註]丘比特是羅馬神話里的愛神,裸體,有雙翅,手執弓矢,希臘神話稱之為厄洛斯。
[190] 全世界都在笑馬可輕信婦人之言,但是達西爾夫人煞有介事地告訴我們,如果妻子願意放下身段來掩飾,丈夫通常都會受騙。
[191] [譯註]朱諾是羅馬神話里的主神,身為天后,是天神朱庇特之妻,主生育、婚姻,是婦女的保護神,地位相當希臘神話中的赫拉;維納斯是愛與美之女神,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阿佛洛狄特;克瑞斯是穀物和耕作女神。
[192] 尤里安皇帝批評馬可,說他將福斯蒂娜神格化,是完美人格中唯一的缺失。
[193] 康茂德是第一位「生而為帝者」(他的父親在他出生以前已經登基),埃及每年頒發的獎牌上有他的年齡,代表的意義是他的統治年數,也就是說他一出生就統治整個帝國,這是諂媚奉承的新招數。
[194] [譯註]美國好萊塢在2000年出品一部名叫《角鬥士》的電影,獲得該年度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金像獎,就是以康茂德統治時期作背景,很多場面拍攝得很逼真,但是情節與正史有很大的出入。
[195] [譯註]夸迪人是古老的日耳曼民族,屬條頓族的一支,居住在奧得河上游和多瑙河之間,與馬科曼尼人為鄰,雙方時和時戰,使得羅馬帝國的北疆一直動亂不寧;馬科曼尼人是主要的日耳曼民族,最強悍好戰,歷史上最早提到是在《高盧戰記》第一卷,該族和其他日耳曼人渡過萊茵河,入侵高盧,被愷撒所擊敗。
[196] [譯註]羅馬內戰結束後,勝者對戰敗一方之處置極盡殘酷之能事,發布「公敵名單」以求趕盡殺絕。於是很多榜上有名的人,到處藏匿以逃避追捕,因而產生「告發者」,為獲得懸賞,四處打聽逃亡人員下落,再向官府舉發。此種風氣相沿成習,就有職業告發人出現,對政治的惡化和人性的墮落產生很大的影響。
[197] [譯註]內戰時,交戰軍隊為對某一問題獲得共識,會互派代表團商討。尤以圍城時,被圍部隊在投降前會派出代表團談判,通常要求能代表全體官兵意願者,所以派遣人員的階層通常不高,且經過公開選舉,軍團的百夫長為主要人員。帝制以後,戍守在外的軍團日多,才會發生派遣代表團到首都向皇帝和元老院請願之事。
[198] 迪翁對佩倫尼斯的評價不像其他歷史學家那樣惡劣,這種持平之論看來較可靠。
[199]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人從亞細亞傳入「眾神之母」的崇拜,這節慶稱為美珈利西亞。從4月4日開始一連6天,街道擁擠著瘋狂的遊行隊伍,劇院全是觀眾,桌旁坐著不請自來的賓客,軍警不出面維持秩序,全城充滿歡樂氣氛。
[200] [譯註]弗里基亞是小亞細亞中西部的小國家,居民是在公元前3世紀從歐洲經色雷斯遷入此地區。
[201] 迪翁曾經提到,沒有一個釋放奴的財富能與克利安德相比。不過,帕拉斯的財產高達5200萬英鎊。
[202] 根據迪翁的說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羅馬每天有2000人死亡。
[203] 克利安德為了表示謙虛,沒有接受禁衛軍統領的頭銜,但實權卻是在他的手中。就像其他的釋放奴一樣,不管在哪個部門,都稱為書記或者是秘書,克利安德稱自己是「利劍」,表示負責主子的個人安全。
[204] 不知道是指禁衛軍步兵還是城防支隊,這支部隊有6000人,但是它的職稱和紀律與部隊人數很不相稱。
[205] [譯註]馬可在兒子幼年時,安排有17位教師督導他的功課,其中有4個文法教師,4個修辭學教師,1位教法律,還有8位教哲學。就古代的狀況而言,這種教學方式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壓力,難怪康茂德不願念書!這倒是跟我國古代皇帝教育皇子的情形有點相像,尤其清朝更是如此。
[206] [譯註]赫拉克勒斯在勒梅安山谷殺死一頭猛獅,成為他十二大功績的第一功;埃里曼托斯山有隻兇惡野豬,為害附近人畜,赫拉克勒斯設陷阱將其活捉,是他的第四功。
[207] 阿非利加的獅子飢餓時,為害沒有防護設施的村莊或耕種地區,不論傷害到人或家畜,都是無罪的行為,且不受懲處。這種皇室的野獸是供皇帝享受打獵之樂,或運到首都供競技場表演。若倒霉的農夫殺死一隻獅子,即使是自衛也要遭到很嚴厲的處罰,這種很特別的「獵物法」到霍諾留當政,執行才沒有那麼嚴格,一直要到查士丁尼時代才取消。(譯按:中國人在古代談起暴政就說「率獸食人」,這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208] 鴕鳥的脖子有3英尺長,由17個脊椎骨組成。
[209] 康茂德殺死的動物是一隻鹿豹,或者是長頸鹿,這是四足獸里最高聳、最文雅,也是最無用的動物,生長在阿非利加的內陸。
[210] 任何一位正常的皇帝,都會禁止元老院議員和騎士階級人員參加這種可恥的行業。暴君才用威嚇和利誘要大家下場去格鬥,尼祿有次在競技場讓40名議員和60名騎士參加演出。
[211] [譯註]角鬥士除了盾劍手和網戟手以外,還有弓弩手,使用弓箭和投石器;雙刀手,雙手各執一把短刀;戰車手,在戰車上作戰;獸斗手,與野獸搏鬥。
[212] 他每次接受的報酬是100萬塞斯退司,約為8000英鎊。
[213] [譯註]從公元前105年起就有角鬥士學校,帝國時期羅馬有四所,義大利各地有幾所,亞歷山大里亞有一所,此外還有私人的訓練場所。訓練的人員除了在競技場參加格鬥,還可以擔任私人的衛士和保鏢。
[214] 維克托告訴我們,康茂德只讓與他格鬥的對手拿鉛制的武器,當然,他也害怕這些人在絕望之下會做出犯上的行動。
[215] 他不僅勇敢也很謹慎,大部分時間都退隱在鄉村,並同時宣稱自己年事已高,視力不好。迪翁說:「除了佩爾蒂納克斯當政那段短暫時間外,我從未在元老院見到過他。」就是此時所有病痛都消失了,待皇帝被謀殺,他的老毛病全都發作。
[216] 康茂德隨時會把統領換掉,由於他的反覆無常,即使最親信的侍從也會送命。
[217] 佩爾蒂納克斯生長在皮德蒙特地方的阿爾巴·龐培亞,是一位木材商的兒子,以下是他的經歷,按著年齡的次序排列:(1)擔任百夫長;(2)在敘利亞、帕提亞戰爭及不列顛擔任支隊的隊長;(3)在梅西亞指揮一個騎兵分隊,或是一個側翼的騎兵;(4)任埃米利亞大道的後勤補給官;(5)在萊茵河指揮一支船隊;(6)出任達契亞的地方長官,年薪有1600英鎊;(7)指揮一個軍團的老兵部隊;(8)獲得元老院議員的身份;(9)獲得法務官的身份;(10)在雷提亞和諾里庫姆首次指揮一個軍團;(11)在175年任執政官;(12)隨馬可到東方;(13)指揮在多瑙河的軍隊;(14)奉皇帝指派任梅西亞總督;(15)任達契亞總督;(16)任敘利亞總督;(17)任不列顛總督;(18)監督羅馬的糧食供應;(19)以代行執政官頭銜任阿非利加總督;(20)任羅馬的總督。希羅狄安非常欣賞他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但是卡皮托利努斯搜集很多市井謠言,指責他貪贓枉法獲得大量財產。
[218] 尤里安在任愷撒時,指責佩爾蒂納克斯是謀害康茂德的幫凶。
[219] [譯註]通常在夏天選出次年的執政官,1月1日在元老院議場舉行隆重就職典禮。皇帝打算要帶著角鬥士參加,可以說對這一莊嚴的典禮藐視到了極點。
[220] 迪翁說這種宴會就是皇帝和一位元老院議員吃晚餐;卡皮托利努斯從下人那裡聽到的消息,好像跟這個說法不一樣。
[221] 極為節儉的皮烏斯給他的後繼者在國庫留下25億塞斯退司,約為2000萬英鎊。
[222] 除了想把無用的裝飾品變成現金外,迪翁指出佩爾蒂納克斯還有兩個不為人所知的動機:希望暴露康茂德的邪惡生活,還有就是打探出買者是誰。這些人值得注意。
[223] 雖然卡皮托利努斯在佩爾蒂納克斯的私生活上,找出很多有虧細行的地方,但是他和迪翁以及希羅狄安一樣,對佩爾蒂納克斯的施政作為讚不絕口。
[224] 要是卡皮托利努斯的話可信,那麼他提到法爾科在佩爾蒂納克斯繼位那天,行為舉止不但暴躁而且不禮貌。皇帝認為他少不更事,很明智地對他加以規勸。
[225] 蠻族的居留地就是現代的列日主教轄區。這些士兵可能屬于禁衛軍巴塔維亞騎兵隊,他們一直以勇敢和大膽自豪,能夠騎馬渡過寬闊而急湍的河流。
[226] [譯註]這個原則就今日而言亦至為合理。國家除非處於戰時,經動員以後兵力較高外,平時的常備部隊不應超過總人口1%的比例。
[227] 最早是9000到1萬人,分為若干個支隊,維特里烏斯將兵力增加到1.6萬人。從現存碑銘上面找到的資料來看,以後的數目大致維持在這個標準。
[228] 禁衛軍營區在羅馬城的西北方,靠近城牆,位於基里那爾和維米納爾兩座小山寬廣的山頂。
[229] 維特里烏斯和韋斯巴薌打內戰時,禁衛軍營區的攻防作戰,就像圍攻防務森嚴的城市那樣,使用各式各樣的投射器具。
[230] 克勞狄是第一個當過士兵而後爬上皇帝寶座的人,他最先發給禁衛軍賞金,每人1.5萬塞斯退司(約120英鎊)。馬可和盧修斯·維魯斯很平穩地登上帝座,每人還發了160英鎊。從哈德良的抱怨中,可以知道需要的總金額很龐大,他在升做愷撒時,花了大約相當於250萬英鎊的金額。
[231] 從李維的《羅馬史》第一卷和狄奧尼西烏斯的《古羅馬史》第二卷,可以知道羅馬主權屬於人民,包括選舉國王在內。
[232] 最初徵召的人員限於拉丁姆、埃圖里亞和古老的殖民區,奧托皇帝為了感謝起見,特別賜給他們「義大利之子」「羅馬青年」等頭銜。
[233] 迪翁、希羅狄安和卡皮托利努斯這3位歷史學家,都認為存在拍賣帝座這個事實。但只有希羅狄安很肯定地說,士兵們站在壁堡上喊價。
[234] 斯帕提阿努斯在這段歷史中,把尤利安努斯的個性和賄選最可惡的情節都加以淡化處理。
[235] 迪翁·卡修斯那時正擔任法務官,就是尤利安努斯的政敵。
[236] 我們從這裡發覺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新皇帝不論是用什麼手段獲得帝位,立刻就有一大群貴族簇擁在他旁邊。
[237] 這裡有兩位作者的說法相互矛盾,我只有盡力調和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史實。
[238] 就是波斯特米亞家族和切約尼亞家族,前者是羅馬歷史上第五任執政官。
[239] 斯帕提努斯搜集很多的資料,但並沒有加以整理,把很多的德行和惡行都混雜在一起,形成張冠李戴的現象。
[240] 佩爾蒂納克斯幾年前擔任不列顛總督,有次士兵譁變,但他並未處死任何一人。
[241] 在安條克的約翰·瑪拉拉所著的《編年史》里,提到他的國人熱心參加各種節日慶典,不僅崇尚迷信,而且更喜愛歡樂的生活。
[242] 在《羅馬皇帝傳》里提到,埃及的底比斯國是羅馬的盟國,也是尼格爾的朋友。要是作者沒有弄錯,這個向羅馬納貢的王朝,在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它的名字。
[243] 可以參閱韋勒烏斯·帕特庫拉斯(公元1世紀羅馬的士兵和歷史學家)對這次戰爭的記事,他當時在提比略的軍隊裡服役。
[244] 這是希羅狄安在那時所持的觀點,現代的奧地利人會承認這種說法嗎?
[245] 康茂德在給阿爾比努斯的信里,指出塞維魯就是位有野心的將領,而且塞維魯攻訐阿爾比努斯指揮不當,想要搶去他的位子。
[246] 潘諾尼亞很窮,無法湊出這樣一大筆錢,可能是在軍營里先答應,等得勝以後到羅馬再支付。至於到底給每人多少,我採用卡索邦推測的數目。
[247] 塞維魯稱帝的地點,希羅狄安說是在多瑙河河岸,按照斯帕提阿努斯的說法是在卡農圖姆,而維克托又說是薩巴里亞。休謨認為以塞維魯的出身和地位,當時要稱帝的分量還不夠,所以他是以主將的身份向羅馬進軍,也沒有想到事態的發展能夠完全如他所料。
[248] 這是照韋勒烏斯·帕特庫拉斯的算法,從潘諾尼亞邊界到羅馬只有200英里。
[249] [譯註]阿爾比努斯從不列顛到羅馬,要跨過海峽,橫越整個法國,再翻過阿爾卑斯山,到羅馬的路程約有1300英里;而尼格爾從敘利亞到羅馬,要跨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亞得里亞海,路程更為遙遠。
[250] [譯註]羅馬每個軍團有10個支隊,每一支隊有3個連隊,連隊再分為兩個百人隊,軍團以金鷹為標誌,連隊則有連隊隊標。士兵入營服役,要發誓用生命保護金鷹和隊標,絕不遺棄,作戰時的行動要聽從連隊隊標的指揮。
[251] 這並非嚇小孩的話,迪翁把它當一回事記錄下來,可見這種狀況不止發生一次。
[252] [譯註]愷撒的《阿非利加戰記》記載,朱巴國王有100多頭大象要參加作戰,愷撒手下的部隊聽到就很驚慌,於是愷撒下令由義大利運幾頭大象過來,讓士兵熟悉這種動物的外觀和習性,好知道如何對付。
[253] 根據迪翁和希羅狄安的看法,不是義大利各地的戍衛部隊缺乏戰力和技術,而是人心渙散和鬥志消沉所致。
[254] [譯註]灶神是羅馬最古老的女神,也是家庭的守護神,公開的祭祀儀式由6位灶神處女負責。灶神處女選自6—8歲的女孩,誓言保持貞潔,而且貞潔有關國運,極受重視,侍奉的時間以30年為限。
[255] [譯註]羅馬的祭司有大祭司、占卜官、十五人祭司團、七人祭司團、阿爾瓦萊斯兄弟團、蒂蒂祭司團和外交儀典團等職稱和組織。
[256] 維克托和優特羅皮烏斯(公元4世紀末羅馬歷史學家)曾提到,在米爾維亞的摩爾橋附近發生一次戰鬥,但當時的作家並沒記載。
[257] 佩爾蒂納克斯在3月28日被弒,塞維魯最可能是4月13日稱帝,在66天裡面,先要扣除16天。我們認為他在登基以後,最少要花10天準備,才能使大軍開始運動,剩下只有40天可以作急行軍之用。我們計算從維也納附近到羅馬有800英里,若塞維魯的軍隊每天行軍20英里,中間就無法暫停或休息。
[258] 迪翁是元老院的議員,協助籌備這次大典,所以在傳記里做了非常生動的描述。
[259] 盧坎(1世紀羅馬敘事史詩詩人)的意圖並不是要吹捧愷撒,但是確實把他視為心目中的英雄。在長詩《法薩利亞》第十卷,敘述愷撒在同一段時間內,可以與克莉奧帕特拉談情說愛,抵抗埃及大軍的圍攻,又能和當地的哲人討論問題。實在說,這是最高明的讚頌之辭。
[260] 從公元193年4月13日塞維魯登基那天算起,到阿爾比努斯死於公元197年2月19日為止,前後不到4年。
[261] 他打算指定尼格爾和阿爾比努斯做繼承人,是他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因為他對這兩位既不尊重也不關心,完全是一種偽善的行為,這種批評終其一生都沒有停止。
[262] 康茂德首先採取這種做法,塞維魯證明這樣做很管用。他在羅馬時發現,對手的主要支持者的子女都在羅馬,他可以利用小孩恐嚇或利誘他們的父母。
[263] 這次會戰的地點是特雷武平原,離開里昂有3—4里格(譯按:league,每1里格約等於3英里)。
[264] [譯註]這種可恥的情況在共和國時期並不常見,執政官領軍出戰,戰敗時就隨之犧牲。等到內戰開始,主將戰敗常棄軍逃走,最有名的一次是龐培在法薩盧斯會戰,未等分出勝負,看大勢不好拔腿先逃。還有就是安東尼在阿克興海戰,因克莉奧帕特拉怯戰退走,以致功敗垂成。
[265] 據推測大多數是小型長龍,還有一些雙層槳船以及少數三層槳船。
[266] 這工程師叫普里斯庫斯,因技術高明所以沒有被殺,轉為征服者服務。
[267] 雖然斯帕提阿努斯和一些現代希臘學者,根據迪翁和希羅狄安的說法,言之鑿鑿,但是我們確認拜占庭被毀,是在塞維魯死後很多年的事。
[268] 迪翁告訴我們只有29人,但是《羅馬皇帝傳》里列出41個人的姓名,其中有6個人都叫佩西尼烏斯。
[269] [譯註]庇主是最初建立殖民區的領導人,受其保護的人民,或曾接受恩惠的部落,稱之為部從。庇主有世襲的地位,可傳之子孫。在羅馬世界裡,庇主和部從是極重要的社會關係。
[270] 塞維魯舉辦的各種競技和比賽的節目非常壯觀,他建的糧倉可以儲存7年的穀物,同時每天發放2500夸特(2萬蒲式耳)糧食給民眾。
[271] 可以參閱施潘海姆有關古代勳章的論文,還有就是碑銘,以及學識淵博的旅行家像是斯蓬、惠勒、肖和波科克等人的作品。他們在阿非利加、希臘和亞細亞見到塞維魯的公共紀念物,比其他羅馬皇帝要多。
[272] 他率領常勝軍到帕提亞的首府塞琉西亞以及泰西封,我應該在適當的位置敘述一下這些戰爭。
[273] 尤維納利斯(1世紀羅馬的諷刺詩人)在他的第十六首諷刺詩里,對士兵的跋扈和特權有很生動的描述。但這首詩並非他的作品,從詩的風格和內容看來,好像是要我們相信,作於塞維魯或他的兒子所統治的時代。
[274] 他濫用權力最令人髮指的事,就是閹割100多位羅馬自由奴,有些已經結婚甚至做了父親。他這樣做僅為了在他的女兒嫁給年輕國王時,就像東方的皇后那樣尊貴,有一群太監伴隨在身邊。
[275] 迪翁和希羅狄安都提到,這件事連亞歷山大里亞的文法教師都很清楚,也知道普勞提阿努斯是罪有應得,但是羅馬元老院完全不敢置喙。
[276] 迪翁·卡修斯這個論點可說是一針見血,法學家費盡心力編成《羅馬法典》,從另一面來看,都是為了維護特權。
[277] [編者注]「子平之學」,根據人的生辰推算人的運程的方法。中國北宋時期的徐子平精於此道,被後世術士宗之。
[278] 蒂爾蒙特(1637—1698 A.D.,法國教會歷史學家)認為塞維魯和朱麗亞在公元186年的婚事,是經由福斯蒂娜皇后的介紹,後來從迪翁的著作中知道福斯蒂娜死於公元175年,為此感到狼狽不堪。這位博學的史料編纂家可能忘記了,因為迪翁說的是塞維魯做夢有這麼一回事,並不是事實,而且一個夢並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譯按:為了使婚姻合法,蒂爾蒙特是否想到他們的婚禮應該在羅馬的維納斯神廟舉行?)
[279] 巴西努斯是他的第一名字(譯按:也就是本名,早期羅馬人的本名只有20個,其中最普通的有10個,所以產生很多的重複,很容易張冠李戴),這是取自他外祖父的名字。他即位以後就僭用安東尼的稱號,當時的法學家和歷史學家都用這個名字來稱呼他。等他死後,大家因為討厭他,所以給他取了綽號,像是塔倫圖斯和卡拉卡拉,前面那個名字是來自一個很有名氣的角鬥士,第二個名字的意思是高盧的長袍,他推廣這種服裝讓羅馬人民穿著。
[280] 蒂爾蒙特很獨斷地認為,卡拉卡拉在公元198年先得到奧古斯都的尊號,到了公元208年才與格塔同時即位當皇帝。
[281] 古代不列顛的《奧西恩之歌》所提到的卡拉庫爾,就是羅馬歷史里的卡拉卡拉,麥克弗森(1710—1765 A.D.,英國學者和歷史學家)和惠特克(1735—1808 A.D.,英國歷史學家)對這點都有意見。在喀里多尼亞戰爭時,大家知道塞維魯的兒子被稱為安東尼。要是蘇格蘭高地的吟遊詩人用他的綽號來描述,這點看起來很奇怪。一直要等這個皇帝死後,羅馬人才用卡拉卡拉這個名字叫他,那也是4年以後的事,而且古代歷史學家很少用這名字。
[282] [譯註]英國古詩謠《奧西恩之歌》里傳奇式的國王,完全是神話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