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同治十一年,公六十二歲
2024-10-15 16:09:07
作者: (清)曾國藩 ;李瀚章 編撰;李鴻章 校刊
正月初二日,公訪吳公廷棟宅,暢談學業。語及邸抄倭文端公遺疏,交口稱之,謂倘非自撰,不能抒寫其心中所欲言。因語及昔年故交零落殆盡,黯然而別。
十四日,值宣宗忌辰。公言道光三十年供職禮部,聞遺命立皇太子之信,即時馳赴淀園,恭遞如意。途次聞升遐確耗,倉黃悲慟。今忽忽已二十三年,不堪回首。言已泫然。
二十三日,公病肝風動,右足麻木,良久乃復。自上年定以每日讀《資治通鑑》,隨筆錄其大事,以備遺忘。是日已至二百二十卷,因病輟筆,猶取《宋元學案》、《理學宗傳》等書,披覽大意,自謂身心一日不能閒也。
前河道總督蘇公廷魁,亦早歲都門講學之友也。二十六日,公聞蘇公將過金陵,出城迎之,又病風動,舌蹇不能語,遂回署,旋愈。
二十八日,蘇公廷魁至,見公。是日,與李公瀚章會奏淮鹽行楚章程一折。奏稱:近年淮南銷引日疲,存鹽壅積,無術疏通。楚省引界,幾被川鹺占盡。今欲於積重難返之後挽回一二,暫分疆界,徐圖規復,俟滇黔肅清以後,仍還淮引之舊。公自肅清江面以來,首整鹽政,刊定章程。各岸設招商局,各省設督銷局,於瓜洲建總棧,商民稱便。八年之中,徵收課銀凡二千萬兩有奇。
公之在軍中也,公牘私函,皆親治之,不以假人。晚年多令幕友擬稿,公自核改而已。右目失明後,其最要者,猶不假人也。是月,作《劉忠壯公墓誌》,屬草稿三百餘字,遂成絕筆。其日記自咸豐八年六月起,至於易簀之日,猶書前一日日記,未嘗閒也。
二月初二日,公方閱案牘,握筆而病作,遂止,病旋已。
初四日午後,公乃散步署西花圃,子紀澤從。公連呼足麻,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乃薨。是日戌時也。金陵微雨,天色陰慘,忽火光燭城中,江寧、上元兩縣令驚出救火,卒無所見,見有紅光圓如鏡面,出天西南隅,良久漸微,江南士民巷哭。事聞,上震悼,輟朝三日。奉上諭:「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學問純粹,器識深宏,秉性忠誠,持躬清正,由翰林蒙宣宗成皇帝特達之知,洊升卿貳。咸豐年間,創立楚軍,剿辦粵匪,轉戰數省,疊著勳勞。文宗顯皇帝優加擢用,補授兩江總督,命為欽差大臣,督辦軍務。朕御極後,簡任綸扉,深資倚任。東南底定,厥功最多,江寧之捷,特加恩賞給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歷任兼圻,於地方利病盡心籌劃。老成碩望,實為股肱心膂之臣。方冀克享遐齡,長承恩眷,茲聞溘逝,震悼良深!曾國藩著追憎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賞銀三千兩治喪,由江寧藩庫給發。賜祭一壇,派穆騰阿前往致祭,加恩予諡文正,入祀京師昭忠祠、賢良祠,並於湖南原籍、江寧省城建立專祠。其生平政跡事實,宣付史館。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應得恤典,該衙門察例具奏。欞柩回籍時,著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其一等侯爵,即著伊子曾紀澤承襲,毋庸帶領引見。其餘子孫幾人,著何璟查明具奏,候朕施恩,用示篤念忠良至意。欽此。」何公璟奉旨署兩江總督,馳奏臚陳勛跡一折。何公旋至江寧,哭殯受篆,馳奏查明子孫詳晰復陳一折。李公瀚章、英翰公先後具疏臚陳事跡。四月二十八日,奉上諭:「據何璟、英翰、李瀚章先後臚陳曾國藩歷年勳績,英翰、李瀚章並請於安徽、湖北省城建立專祠,又據何璟遵查該故督子孫,詳晰復奏,披賢之餘,彌增悼惜。曾國藩器識過人,盡瘁報國,當湘、鄂、江、皖軍務棘手之際,倡練水師,矢志滅賊。雖屢經困厄,堅忍卓絕。曾不少渝,卒能萬眾一心,削平逋寇。功成之後,寅畏小心,始終罔懈。其薦拔賢才,如恐不及,尤得以人事君之義。忠誠克效,功德在民。允宜疊沛恩施,以彰忠藎。曾國藩著於安徽、湖北省城建立專祠,此外立功省份,並著准其一併建祠,伊次子附貢生曾紀鴻、伊孫曾廣鈞,均著賞給舉人,准其一體會試;曾廣鎔著賞給員外郎,曾廣銓著賞給主事,均俟及歲時,分部學習行走。何璟、英翰、李瀚章折三件,均著宣付史館,用示眷念勛臣有加無已至意。欽此。」
公弟國潢聞訃,自長沙馳至金陵臨喪,率公子紀澤、紀鴻扶柩回籍。
五月二十日,公之喪抵長沙省城。
六月十四日,出殯於南門外金盆嶺之陽。
劉公坤一尋奏請於江西省城建祠,奉旨允准。其明年二月,李公鴻章奏天津郡紳士沈兆雲等聯名稟請建已故督臣專祠以資報饗一折,奉旨:「著照所請,該部知道。欽此。」
公之為學,其大綱宗,略見於所作《王船山遺書序》,而備見於《聖哲畫像記》。自登第以還,於學無所不窺,九經而外,諸子百氏之書,靡不規得要領。其於《莊子》、《史記》、《漢書》、《資治通鑑》、《明史》、《文獻通考》、《五禮通考》數種,尤篤好不厭,治之三反。平生為詩古文辭,雅不欲存稿,應手散佚,公子紀澤等料檢手澤,門人李鴻裔、黎庶昌等為搜輯於知故之家,凡得詩四卷,文十二卷。其存官署者,批諭奏章凡百二十卷,政跡批牘二十四卷,書札六十卷;其存家中者,《日記》三十四卷,《尺牘》五十卷,《家書》二十八卷。皆公親手跡也。在京師時,著有《茶餘偶談》若干卷,久佚。又為《曾氏家訓長編》。其成者:《朱子小學》一卷、《冠禮長編》一卷、《歷朝大事記》數卷、《藩部表》一卷,抄輯鹽漕河工水利賦役成案各若干卷。余則臚列序目,未有成編。選錄《十八家詩鈔》三十卷。出都以後,治軍臨官,不廢書史,著有《孟子四類編》、《左氏分類事目》、《禮記章句校評》、《朴目雜記》、《周官雅訓雜記》各若干卷。選錄《經史百家雜鈔》,分十一類,為二十六卷。又為《古文簡本》二卷,《鳴原堂論文》二卷。晚年衰病,猶日從事於經史,為《論語言仁類記》一卷,《易象類記》一卷,《通鑑大事記》未成書。又選錄古詩之得閒逸意者,自陶淵明至陸放翁六家為《六家詩抄》,亦未克成書。門人王定安輯錄公所為經史評註,為《師訓匯記》若干卷,又掇公平生言行,為《求闕齋弟子記》四十卷。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歐陽夫人薨。十一月初五日,公子紀澤等改葬公於善化縣湘西平塘伏龍山之陽乾山,巽向為塋,奉夫人柩合葬。黎庶昌為編《年譜》,記公行事,乃書其後曰:年譜,非古也,近世刊刻前賢專集,乃必為年譜一編,以考訂其所作詩文之先後歲月,蓋本《孟子》誦詩、讀書、論世、知人之意,固無傷於稽古之雅。國朝《阿文成公年譜》,累數十百卷,可謂至多。其所紀載則奏案與其政跡為詳。吾師曾文正公,蓋世忠勛,薄海宗仰,身沒之日,知與不知,得公楮墨者,莫不私什襲以珍之,公鏤板以傳之,所在風行,爭以先睹為快,竊恐數十載後,流風漸遠,見聞異辭,而於當日事跡原委,或無資以質證,亦門人故吏之責也。不揣固陋,按據近年所睹記,粗紀其大略。自道光中葉以還,天地干戈,廟堂咨儆,二十有餘年,人才之進退,寇亂之始末,洵時事得失之林,龜鑑所在。而我公所以樹聲建績,光輔中興者,或籌議稍迂,而成功甚奇;或發端至難,而取效甚遠;或任人立事,為眾聽所駭怪,而徐服其精;或為國忘軀,受萬口之詆訾,而所全實大。凡若此類,不敢忽焉。宮牆美富,何敢妄雲窺見?惟後世讀公書者,諒亦有取於此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