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遇刺 ——皇宮兩次遭遇危險
2024-10-10 21:19:17
作者: 閻崇年
嘉慶帝二十五年的皇帝生涯,雖然一件一件地解決乾隆帝留下的危機,卻又一步一步地使清朝陷入更加衰落的危機。盛世下的危機,到嘉慶時更加深重。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皇宮大內居然兩次遭遇危險。
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帝從圓明園回到皇宮,在進了神武門、要進順貞門的時候,有一位壯漢突然衝著嘉慶皇帝跑來,舉刀行刺。這就是當年震驚朝野的陳德行刺嘉慶帝事件。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這名刺客陳德,從小就輾轉在山東、北京等地,在一些當官的家裡做工,後來跟隨鑲黃旗包衣在內務府服役,幫辦配送嘉慶帝妃子劉佳氏的碗盞等器物。劉佳氏是一位資深的妃子,在後宮很有地位,後來被晉封為貴妃、皇貴妃。陳德因給貴妃跑腿而得以進出紫禁城。
後來,陳德妻子病故,留下兩個兒子,他又被解僱。陳德貧窮、孤獨、苦悶,他生活在社會底層,作為奴僕,跟官服役,飽嘗辛酸,受盡欺凌;同時,陳德也親歷皇室的窮奢極欲,體察到人間不平,激發起反抗情緒,精神也不太正常。就在陳德實在窮苦難過、要尋死路的時候,他求了個簽,說他有「朝廷福分」。正好他在街上看到黃土墊道,聽說嘉慶帝將於二十日進宮,就謀刺嘉慶帝。陳德心想:犯了驚駕之罪,必將我亂刀剁死,圖個痛快,也死個明白。
這天,陳德帶著長子陳祿兒進入皇宮東門東華門,又繞到北門神武門,潛伏在順貞門外西廂房的山牆後面。當嘉慶帝一行乘轎剛要進順貞門的時候,陳德突然躍出,手持小刀,沖了過來。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嚇得嘉慶帝匆忙逃入順貞門內。在場侍衛、護軍多達百餘人,都被陳德的突然行刺嚇著了,神情驚愕,呆若木雞,竟然沒有人上前攔阻。只有御前大臣定親王綿恩、乾清門侍衛蒙古喀喇沁公丹巴多爾濟等六人,尚屬鎮定,撲前捉拿。經過一番搏鬥,綿恩的袍袖被刺破,丹巴多爾濟被刺傷。陳德力竭被抓。陳德的長子陳祿兒則乘亂溜走回家。
嘉慶帝對陳德行刺事件異常震驚,命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尚書,日夜嚴審陳德。二十四日,陳德被處以磔刑,立即執行;其長子陳祿兒年十五,次子陳對兒年十三,被同時處以絞刑。
十年之後,又發生天理教眾攻入紫禁城的事件。我們今天參觀故宮,還可以看到隆宗門的門額上留有清晰的箭痕。相傳,這是嘉慶十八年(1813 年)九月,天理教民眾攻入皇宮留下的歷史印記。
白蓮教起事,困擾嘉慶朝。其中一支天理教在北京南郊大興縣活動,首領叫林清,他與河南滑縣的李文成相呼應,約定九月十五日同時起事,要把皇帝趕出關外,恢復漢人統治。
投靠林清的八旗漢軍正黃旗曹福昌透露說,嘉慶帝木蘭秋獮返程,將於十七日抵達白澗行宮,到時留京大臣會出城迎駕;建議在那一天乘虛而發,成功把握較大。但林清認為,九月十五日的起事日期為「天定」,不宜更改,於是決定:如期舉事,攻打皇宮。
林清依靠內應太監熟悉宮廷,決定派兩百人,分作兩隊——東隊進東華門,太監劉得才、劉金為嚮導;西隊進西華門,太監張太、高廣福為嚮導。太監王得祿等則居中應援,並約定以「白帕」為標誌。他們在十四日化裝成小商販等,各備兵器,混雜於酒肆、行商中,分別在菜市口、珠市口、鮮魚口等處會合,待十五日午時一到,即向皇宮發動進攻。林清則在黃村坐鎮指揮。
十五日早晨,兩百多名天理教眾由宣武門潛入,然後分成東、西兩隊,潛伏在東華門、西華門外。午時一到,由宮內太監接應,開始分別攻闖東華門和西華門。
東華門一路被守門官兵察覺,只有五名起事者闖入東華門內。雙方展開激烈搏鬥,這五人全被擒殺。西華門一路約五十人,沖入門內後,反閉城門,向里衝進,一路向東,衝到隆宗門。大家知道,皇宮外廷和後宮之間,在乾清門前有一個狹長的大院落,隆宗門就是這個大院落的西門,也就是說,如果闖進隆宗門,也就進入了後宮乾清門和養心門的範圍。這件事可非同小可。皇宮守軍發現後,立即關閉隆宗門,於是在隆宗門外以南發生激戰。
正在上書房讀書的諸皇子聽說出事了,皇次子綿寧(即後來的道光帝)急命準備弓箭、鳥銃、腰刀,派太監登上城牆了解情況。這時,發現有起事者由廊房越牆,手舉白旗沖向養心殿,已經靠近養心門。綿寧用鳥銃開槍,打死一人,再發,又打死一人。皇三子綿愷緊隨皇兄之後,衝到蒼震門,也發槍射擊。留京的禮親王昭槤等得知警情,急率禁兵,自神武門進入皇宮增援。一千多名火器營官兵等調入皇宮內,投入戰鬥。教眾退到武英殿前,寡難敵眾,全被擒殺。後來經過一番搜索,內應太監也全被擒獲。十七日晨,林清在黃村宋家莊被捕。至此,天理教眾進攻皇宮的舉事失敗。
嘉慶帝在結束木蘭圍獵後,原打算去遵化東陵謁陵,驚聞宮內之變,立即改變行程,直接回京。十九日,回到北京城,諸王大臣迎駕於朝陽門內。嘉慶帝感慨說:「這實在是從未有過的事變!寇賊叛逆,哪一代沒有?今天事起倉促,擾及宮禁,傳之道路,駭人聽聞!」
嘉慶十八年(1813年)是癸酉年,這一事件又稱「癸酉之變」。
如果說十年前的陳德行刺案只是個案,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麼這次事變使清朝皇帝第一次認識到,入關一百七十年來,大清的江山,發生了危機。
嘉慶帝在回宮的路上就頒布《遇變罪己詔》,稱此為「漢、唐、宋、明未有之事」,但是「變起一時,禍積有日」。突然的一次事變,背後是累積了多年的禍因。
這一年嘉慶帝五十四歲生日,他也沒有心思過了。他說:「十月初六日,為朕壽辰,國家典禮,應當慶賀七天,朕御殿受賀,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如今朕實在無顏受賀,軍書交馳,邪氣未靖,還有什麼心思宴會和歡樂呢!」
直到他臨終的前一年,還在大臣奏摺中硃批,大意是說:「有天良之大臣,永不忘十八年之變;而喪盡天良之輩,早已把這次事變付之雲煙之外了!」
皇帝在大內遇刺,大內天理教眾攻入,這在明清五百多年皇宮歷史上,先例沒有,後例也無。這預示著大清皇朝正在迅速走向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