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 大明門 ——大才子解縉的人生福禍

大明門 ——大才子解縉的人生福禍

2024-10-10 21:13:25 作者: 閻崇年

  明朝在北京建了那麼多城門,俗稱「內九外七皇城六」,僅中軸線上就有十座城門,那麼,哪一座城門堪稱明朝的國門呢?答案是:大明門。

  在明朝,只有大明門是唯一用國號命名的門,這座門規制並不高,不是七個門洞,也不是五個門洞,而是僅有三個門洞,也沒有城台,更沒有重檐,只是門匾題了三個字:大明門。

  皇帝到天壇祭天,到先農壇行耕耤禮,或御駕親征,必須出大明門中門向南。而進了大明門,就進入皇城了。除了皇帝進出走大明門中門,皇后嫁進皇宮的時候,也用轎子抬進大明門中門,鼎甲的狀元、榜眼、探花金榜題名,則可以從大明門中門走出。所以,大明門不僅是國門,也是地位和榮譽的象徵。

  大明門上題有一副門聯,上聯是「日月光天德」;下聯是「山河壯帝居」。

  這副對聯自然是歌頌皇帝、皇宮、皇權和皇朝的,但就文學層面來說,它有三個特色。

  第一,氣勢磅礴。仰望天空的太陽與月亮,俯視大地的山巒與江河,頂天立地,氣貫寰宇。

  第二,石破天驚。在此之前,在此之後,沒有文字能用十個字將大明門的地位、價值和影響表述得如此精確、透徹、簡明且富有哲理。

  第三,語言通俗。日月對江河,天德對帝居,蒼天對大地,自然對社會,上下聯,五雙字,對仗和諧,語言樸實,婦孺都懂。

  第四,意境高遠。日月之明光,山河之壯美,都為襯托大明而存在,將天德與帝居擴充到天日之崇高,川流之不息。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孟子·盡心下》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說,孟子的看法,民眾最重要、最珍貴,國家排在第二,國君則排在民眾和國家後面。這副對聯卻將皇帝、皇宮、皇權、皇朝推高到了極致。

  這副門聯的撰寫者是明代大才子解縉。解縉是明朝初年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大名士,此處講一下解縉。

  解縉(1369—1415),江西吉水人,是個大才子、大學問家。十九歲就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十九歲的解縉才華橫溢,勇敢直率。明太祖朱元璋對他非常器重、喜愛,經常讓他待在身邊。

  朱元璋比解縉大四十一歲。一天,他對解縉說:「朕與你,雖說是君臣,卻如同父子,你有話可要知無不言啊!」於是,率真的解縉當天就給朱元璋上了萬言書。這封萬言書,對朱元璋大到用人、治策等國務,小到皇帝讀什麼書,都批評一通,特別是嚴肅指出了朱元璋殺人過多等弊政。朱元璋看到奏疏,稱讚解縉有才華,卻對奏疏內容未置可否。

  解縉非常正直單純,對國事很關心,也做了思考,但是他少年得志,不懂人情世故,還不會審時度勢,於是接著又上了一份《太平十策》。朱元璋這次根本就沒搭理解縉。

  後來,朱元璋就找了個茬,把解縉調走去做御史了。御史地位比較低,但是有諫言的權力。解縉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又繼續秉筆直書,或為人申冤,或彈劾官員。後來解縉的父親覲見,朱元璋對他父親說:「大器晚成,如果你把兒子帶回家,指導他好好學習進步,十年後,再來派大用,也不晚。」朱元璋就這樣客氣地把解縉趕回家了,說明他確實珍惜解縉這個人才。

  永樂帝登極以後,解縉受到重用,進入內閣,參與國家機務,每天在皇宮裡的文淵閣上班,後來又晉升為侍讀學士,奉命總編《明太祖實錄》。永樂二年(1404年),解縉做了皇太子朱高熾的老師,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短短兩年,解縉一路春風,節節高升,位極人臣,前途無量。

  永樂皇帝曾經對解縉說:「慎初易,保終難,願共勉焉。」(一個人一開始謹慎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自始至終都保持謹慎是很難做到的,我願意和你們共勉。)這段話非常懇切,也很有道理,但是解縉沒有認真理解這個「慎」字。他少年登朝,才華過人,又鋒芒畢露,言無遮攔,於是又招來災禍。

  第一,編纂《永樂大典》不符合皇帝要求。永樂皇帝下令編纂《永樂大典》,派解縉負責這項文化工程。《永樂大典》要編成規模空前的類書,就是儘量搜集各種圖書,把這些圖書的內容打散,然後重新分類編纂,再按照字韻重新排列起來,便於檢索查閱。永樂帝修書的要求就是兩個字,「全」和「便」,就是匯集要齊全,使用要方便。解縉顯然沒有理解這個「全」字。他組織了一百多人的編輯部,只花了一年多時間,就編完了一部《文獻大成》,向永樂帝交差。皇帝不滿意,就加派姚廣孝等為總負責,重新修撰。姚廣孝把編修人員擴大到2169人,加上輔助人員,達3000餘人。到永樂五年(1407年)冬,編成一部收書七八千種,共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的大書《永樂大典》。

  第二,陷入太子之爭。永樂帝有三個兒子,在考慮立儲的時候,一直在嫡長子朱高熾與次子朱高煦之間猶疑,就悄悄徵求解縉的意見。解縉本身就是朱高熾的老師,應該避嫌,言語謹慎,但是他直率地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還給皇帝生了一位好孫子。」永樂皇帝決定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但是解縉就此得罪了皇次子朱高煦。後來永樂帝又傾向於立皇次子,解縉勸皇帝這樣不可,竟惹怒了皇帝,說他離間骨肉。

  第三,諫阻永樂帝遠征。永樂帝發兵征安南,解縉上疏勸阻。皇帝不聽,發兵平安南,設置郡縣,後來就借茬把解縉貶到交趾去做個小官。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進京奏事,順便去看太子。當時朱棣北征,皇次子朱高煦挑撥說:「解縉趁皇上外出,私見太子。」永樂帝正在為太子的事情煩惱,懷疑太子私下與解縉交往,所以大怒,立即把解縉關進監獄。本來做皇太子老師,太子一繼位,解縉就可能晉升為大學士,但他因此丟了性命。

  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棣閱看在押犯的名單,見到解縉名字,對錦衣衛頭目紀綱說:「解縉還在啊?」紀綱就在一個寒冬深夜把解縉灌醉,把他埋在雪中活活凍死,還抄了他的家,把他的妻兒老小及宗族都發配到遼東。

  解縉,一代才俊,悲劇謝幕,才四十七歲,最終是因福得禍。可嘆解縉曾寫下「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的名句,卻沒能在皇帝威權下有個善終。

  順便說一下,後來清朝定都北京,把大明門的匾額換為大清門。民國初年改大清門為中華門。據說當時換匾的人本想把門匾翻過來接著用,摘下一看,門匾已經被清朝翻刻過了,只好另找一塊門匾,刻上「中華門」三個大字。大明門上的門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早已灰飛煙滅。

  解縉福禍人生的故事告訴我們:解縉,雖人很聰明,但缺少智慧;聰明很重要,智慧更重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