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楚:註定短命的偽政權
2024-10-10 21:05:27
作者: 張程
一
桓楚政權的建立,可謂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桓玄接手的是經過朝廷權臣、外藩強將和孫恩起義軍輪番蹂躪過的亂局,百姓困苦,朝政混亂,事情千頭萬緒。可從反面來說,屢經動亂之後,人心思歸一統,呼喚有人出來收拾亂局。這就為桓玄施展拳腳、建立功業提供了輿論基礎。只要他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來,哪怕就是比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父子好那麼一點點的政績來,人心都會傾向他的。桓玄面臨的問題,儘管棘手,卻很容易出成績。
桓玄入主中樞的初期,的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晉書》也承認他「初至也,黜凡佞,擢俊賢,君子之道粗備,京師欣然」,起碼建康附近得到了治理。
然而沒過多久,桓玄就暴露出拙劣的品行來,讓人大失所望。
不客氣地講,桓玄到現在為止的成功,不是因為他自己能力突出,而是對手實在太無能,而他的家世基礎又著實很強。至於桓玄本人,「本無資力,而好為大言」。做個指點江山的文人談客綽綽有餘,可要治國平天下,他就是個繡花枕頭了。
桓玄即位後,沒有全盤撥亂反正的計劃,更不知道如何著手建設,做的都是些無關緊要或者沽名釣譽的事兒。比如,桓玄好施行小惠以籠絡人心。他親自審訊囚犯時,不管罪是輕是重,大多都給釋放了;對於攔御駕喊冤的人,也都給予救濟,對罪犯和申冤者反映的問題則不聞不問。在政務處理方面,桓玄繼承了先前煩瑣苛刻的風格,又喜歡炫耀自己。有官員將詔書中「春搜」字誤繕為「春菟」,桓玄就把經辦人員全都降級或免職,來顯示自己的明察秋毫。
桓玄在富貴鄉里長大,喜歡奇珍異寶,珠玉不離手。他不僅追求享受,還百般搜求寶物。當了皇帝後,桓玄搜求寶物的能力大增。民間有的書法名畫或佳園美宅,桓玄都要占為己有。百姓不給,桓玄就威逼強奪,與強盜無異。他還派遣官吏四處求寶,掘果移竹,不遠數千里給他輸送寶物。很快,「百姓佳果美竹無復遺余」。
巧取豪奪的目的是享受,但桓玄在享受過程中卻暴露了驚人的無能和懦弱。他把搜集來的奇珍異寶和名貴書畫都放入輕舸中。別人勸他沒必要把寶貝都藏在小船里,桓玄說:「這些書畫服玩應該時刻放在身邊,萬一遇到兵凶戰危,損失了多可惜啊,所以我把它們事先放在船上,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方便運輸。」堂堂九五之尊,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如何方便攜帶 寶貝逃亡。大臣們不禁暗中發笑。桓玄又喜歡遊玩打獵、興築宮殿,篡位後驕奢荒侈,遊獵無度,夜以繼日。親哥哥桓偉死了,下葬的當天,桓玄白天哭靈晚上繼續遊樂,身邊的人都看不下去。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沒過幾個月,桓玄就因為「陵侮朝廷,幽擯宰輔,豪奢縱慾,眾務繁興」,導致朝野失望,人心思變。
既然朝野都對桓玄失去了信心,那麼誰來推翻他呢?
最佳人選就是那些跨州連郡的世家大族們了。遺憾的是,經過幾十年的安逸享受,世家大族不論在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已經腐朽墮落,變得庸碌無能了。孫恩起義時,江南諸郡大飢。腐朽的世族子弟,很多穿著精美的絲綢,懷抱心愛的金玉,關著大門整家整家地餓死。他們連遷徙他鄉或者尋找草根充飢的本領都沒有,根本不能指望由他們來推翻桓楚政權。
能夠與桓玄爭奪天下的人選在民間、在軍隊裡。
具體地說,沒有被桓玄斬草除根的北府兵舊部對桓玄心懷怨恨,其中的中堅將領劉裕琢磨著如何推翻篡位的桓玄。
桓玄也一直提防著以劉裕為首的北府兵將領。桓楚建立後,他徵召劉裕進京朝見。永始二年(404)二月,劉裕隨同徐、兗二州刺史安成王桓修入朝。桓玄見過劉裕後,對司徒王謐說:「我昨天見到劉裕了。此人風骨不凡,是天下人傑啊。」於是桓玄每次遊玩集會,都對劉裕優禮有加,厚加贈賜。桓玄的妻子劉氏善於識人。她提醒桓玄說:「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怕是不甘於居他人之下的野心家,應該早些處置他。」桓玄不同意,說:「我正要平定中原,非劉裕不可以託付國家大事。等到關隴平定以後,再處置也不遲。」之後他對劉裕更加優待賞賜,希望劉裕能夠為己所用。
劉裕是不會效忠已經失去人心的桓玄的。他自己也是個梟雄,很快尋找機會離開建康,返回江北。永始二年(404)二月二十七日,劉裕推說打獵,和何無忌糾合了一百多人的小分隊。次日早晨,京口城門剛開,何無忌身穿傳詔書的服裝,詐稱朝廷使者,當先進城,一百多人跟著一擁而入。守將桓修大概連真假還沒有弄清楚,便被砍了腦袋。同日,京口對岸由桓弘駐防的廣陵也發生了政變。劉毅、孟昶和劉裕的弟弟劉道規帶幾十名壯士沖入桓弘府中,將正在吃粥的桓弘殺死。考慮到兵力薄弱難以堅守廣陵,劉毅隨即率眾渡江,與劉裕在京口會合,隊伍壯大到大約一千七百人。
這支不起眼的小部隊誓言推翻桓楚偽政權。當時劉毅、何無忌都是平民百姓,而劉裕頂著桓楚政權的建武將軍、彭城內史的官職,因此劉毅、何無忌就推劉裕為盟主,號召天下反桓。
起義之初,事情繁雜。劉裕急需一位處理事務的主簿,協助自己。劉毅就推薦了劉穆之,說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劉穆之是莒縣(今屬山東)人,出身平民,博覽群書,精明能幹,做過地方小官,當時正閒居京口。劉裕聽說過劉穆之的文才,立刻派人去請。巧了,劉穆之聽到城中軍隊喧鬧,出來打探,遇到來請他的使者,就跟著去見劉裕。兩人一見,驚喜地發現志同道合,頓生相見恨晚之感。劉穆之欣然同意擔任劉裕的主簿,擔負起劉裕謀主兼秘書長的角色,一上任就將起義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劉裕十分滿意。從此,劉裕和劉穆之開始了「劉備和諸葛亮」般的親密合作。
二
劉裕整頓完畢後,主動進攻建康。桓玄倉促部署應對。他主要有兩個對策:第一是赦免揚、豫、徐、兗、青、冀六州的百姓,收攬人心;第二是任命桓謙為征討都督,派吳甫之、皇甫敷兩人分別率軍北上迎戰劉裕。
三月,劉裕和吳甫之在江乘(今江蘇南京一帶)遭遇。吳甫之是桓玄的驍將,帶領的部隊也是身經百戰的精兵。這一場仗打得異常慘烈。劉裕手執長刀,大呼著沖入敵陣。在他的帶領下,起義軍奮勇前進,陣斬了吳甫之。劉裕進軍到羅落橋的時候,皇甫敷率另一支數千人的部隊恭候迎戰。劉裕和一同起兵的檀憑之分別率領一支部隊,沖向敵陣。檀憑之血戰陣亡,其眾退散。劉裕率軍拼死奮擊,越戰越勇,最後攻破皇甫敷的部隊,將皇甫敷斬首。
起兵之初,劉裕、劉毅、何無忌等共建大謀。有相面高手說,劉裕等人日後會大福大貴,只有檀憑之沒有富貴相。劉裕對何無忌等人說:「我等同舟共濟,日後命運不會有偏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檀憑之也不會例外。」因此大家都不相信那個相面術士的話。如今檀憑之戰死,劉裕在悲痛之餘,開始相信術士的預言,對討伐桓玄充滿了信心。
吳甫之、皇甫敷接連被殺,桓玄大驚,召集大臣討論。一上來桓玄就問:「朕會失敗嗎?」曹靖之回答:「如今神怒人怨,臣恐怕前途不妙。」桓玄說:「百姓或許怨恨我,神靈為什麼也發怒呢?」曹靖之回答:「您把晉朝宗廟移到江濱,讓它漂泊失所。大楚的祭奠,只祭奠了先皇(指桓溫),連祖父(指桓彝)都沒有祭奠,上天當然要發怒了。」桓玄追問:「那你之前怎麼不勸諫我?」曹靖之回答:「您身邊的人都奉承您為千古聖君,粉飾現在是堯舜之世,我哪敢多言!」桓玄後悔莫及,又恨又怕。
後悔歸後悔,桓玄還得硬著頭皮迎戰劉裕。他一面找術士詛咒劉裕,一面收攏兩萬軍隊,派遣桓謙、何澹之屯東陵,卞范之屯覆舟山西,準備戰鬥。劉裕推進到覆舟山東,讓將士們飽餐一頓後,拋棄餘糧,以破釜沉舟之勢對桓軍發動攻勢。他選派年老羸弱的人在蔣山上分張旗幟,然後指揮部隊分道進攻。桓軍的偵察兵看到後,以為劉裕軍隊人數眾多(其實才幾千人馬),回去報告桓玄:「裕軍四塞,不知多少。」桓玄更擔心了,加派庾頤之帶領建康城內的精兵增援前線。
決戰正式開始,劉裕、劉毅等將領身先士卒,直前衝擊。將士人人死戰,喊聲驚天動地。劉裕見東北風急,就沿途放火焚燒,煙塵張天。建康城內都能聽到城外鏖戰的聲音,看到漫天的煙塵。桓軍士氣低落,結果桓謙等諸軍被擊潰,紛紛後逃。城內,桓玄集合親信數千人,揚言要出城與劉裕決一死戰,暗地裡帶著兒子桓升、侄子桓浚等出建康西掖門,到達石頭城,坐上事先準備好的小船,向長江上游逃去。
建康落入劉裕手中,周邊郡縣也紛紛反正。起兵不滿一個月,劉裕就成了勝利者。可是更大的麻煩隨即而來:推翻了桓玄以後,政權怎麼辦?建康不能一日無主,起義軍和反正的地區不能群龍無主。劉裕的選擇很少。他可以自己稱王稱帝,可是他是以討伐桓玄篡位起兵的,如今自行登台掌權,和桓玄有何區別?又如何安撫天下?況且,和劉裕合作起兵的劉毅、何無忌等人也不會支持他稱帝。所以劉裕還是需要把東晉朝廷的牌子給抬出來,在東晉的旗幟下發號施令。問題在於晉安帝司馬德宗已被桓玄軟禁在潯陽了,尚在桓玄控制的範圍之內。怎麼辦?劉裕決定找一個皇室成員出來,暫代朝政。
桓玄篡位後,司馬皇室的子弟都被桓玄貶居外地了。原來的武陵王司馬遵被貶為彭澤侯,被勒令到彭澤(今江西九江彭澤)居住。巧的是,司馬遵出發時船壞了,他就在建康停留了下來。司馬遵人既在建康,思想又極端反桓。右將軍桓伊曾去拜訪他,司馬遵說:「我家的門不為桓氏開!」左右勸他說:「桓伊雖然姓桓,但和桓溫是疏宗,您和他相見無妨。」司馬遵說:「我聽到別人姓木字邊,就想殺了他,更何況他姓桓了!」這樣的人,桓玄篡位後沒有除掉,是一大疏忽。如今,司馬遵成了劉裕搬出來號召天下的理想人選。於是,劉裕等人推舉司馬遵為大將軍,搬入皇宮居住,代行大權。劉裕等人通過司馬遵遷轉百官,將他所下的命令稱制書。司馬遵大赦天下,但是和桓玄同族的子弟不在赦免行列。
三
前線的戰爭還在繼續,桓軍屢次戰敗,桓玄不得不退出建康,到潯陽挾持了晉安帝司馬德宗,繼續向西逃回江陵。對於自己的慘敗,桓玄心裡接受不了,常常整天不吃不喝的——當然了,撤退途中供給不好,左右送給桓玄吃的都是粗飯,他也咽不下去。桓玄擔心兵敗如山倒,決心繼續以大楚皇帝自居,要和劉裕爭奪天下。
西撤後,桓玄唯恐政令不通、法令不肅,於是施行嚴刑峻法來整肅內部,部眾反而愈加離心。逃亡途中,桓玄開始編輯記載帝王日常言行的起居注,說到被劉裕打敗的內容,他自稱經略指授算無遺策。既然桓玄神機妙算了,為什麼還失敗了呢?桓玄就痛罵諸將不聽指揮,以致失敗,認為建康失守非戰之罪,而是下面的人執行不力。
四月,司馬遵在建康就任大將軍,發兵討伐桓玄。桓玄也在荊州重整部隊,以投降的前秦太子苻宏為前鋒,東下與劉毅率領的晉軍決戰。桓玄的軍隊始終在數量上占據優勢。劉毅的部隊只有幾千人。桓玄發揚畏戰的一貫傳統,在御船旁邊繫著一條小船,裝著寶物和給養,一看情況不妙隨時準備開溜。下面的將士看到皇帝都是這樣的心理,哪裡還有鬥志。加上劉毅又成功乘風縱火,一場火攻將桓玄的荊州兵殺得大敗。桓玄不但不思收攏敗兵再戰,反而燒掉輜重,連夜逃回江陵。
部將馮該勸桓玄在江陵準備最後的決戰。桓玄完全沒有勇氣,計劃逃亡漢中投靠梁州刺史桓希。他不顧個別忠心將士的勸阻,連晉安帝也不要了,要率部棄城北逃。江陵城中頓時大亂,指揮混亂,政令不通。桓玄帶少數幾個人乘馬出城,出城門的時候遇刺。刺客沒有刺中桓玄,卻導致桓玄的手下相互猜疑,起了內訌。最後,桓玄狼狽地和幾個親人逃到船上,逆江泛舟而去。
桓玄跑後,部分忠於晉室的官員將晉安帝司馬德宗迎入南郡府舍,等候晉軍的到來。
之前,東晉益州刺史毛璩的弟弟毛璠死了,他派其孫毛佑之、參軍費悅帶著兩百人出三峽送葬回江陵。毛璩的侄子毛子修是桓玄的屯騎校尉,有心殺桓玄,就勸誘桓玄入蜀。桓玄同意了,在枚回洲遇到了毛佑之和費悅一幫人。毛佑之等人裡應外合,對桓玄發動突襲。一時間箭如雨下,桓玄平時寵幸的近臣丁仙期、萬蓋等人用身體護著桓玄,各中數十箭而死。 桓玄也中箭了,兒子桓升在旁幫他拔出箭來。益州督護馮遷抽刀,跳上桓玄的大船。桓玄一邊拔下頭上的玉飾遞給馮遷,一邊喝問:「你是何人?敢殺天子!」馮遷說:「我是在殺天子之叛賊而已!」手起刀落,殺死了桓玄,時年三十六歲。桓玄的兒子桓升被抓,他向亂軍大喊「我是豫章王」,可他的豫章王是桓楚政權封的,保護不了他。桓升和父親一同喪命。桓玄的腦袋被送到建康,懸掛在大街上示眾。圍觀百姓莫不叫好,可見桓玄多麼不得人心,桓玄政權的速亡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桓玄之亂並沒有徹底結束。桓家經營多年,勢力盤根錯節。桓玄死後,被其侄桓振諡為武悼皇帝。桓振、桓謙、苻宏等人在荊州一帶頑抗。桓振還一度重新攻陷江陵,再次俘虜晉安帝。東晉花了幾年時間終於誅殺桓振等人,討平叛軍。直到406年晉安帝才回歸建康,司馬遵奉還政權,改拜太保。桓氏子孫部分投降後秦,部分逃入苗中成為南蠻,在東晉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