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拿滅蜀練練手
2024-10-10 21:04:55
作者: 張程
一
成漢的開國君主李雄將國家推向了安定繁榮的頂峰,算得上一代明君。遺憾的是,一代明君也有失誤的地方。
李雄在接班人問題上犯了錯誤。李雄個性與人為善,是個好人。他的大哥李盪也是雄心勃勃、智勇雙全的人才,可惜在締造政權最艱難的時刻陣亡了。李雄認為是因為李盪的不幸才有了他稱雄稱帝的幸運,自己的皇位原本應該是李盪的。後來軍閥楊難敵投奔李雄,不久又叛亂。李雄派侄子李琀、李稚征討楊難敵,兩人因為輕敵中了埋伏,都戰死了。李琀、李稚是李盪的兒子。李雄很悲痛,幾日吃不下飯去,一說起這事就痛哭流涕,深深自責,覺得更對不起故去的哥哥李盪了。所以,李雄比較傾向於死後將皇位傳給李盪的兒子。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李雄在征戰途中傷痕累累,頭部的傷口有一次化膿。他自己的十個兒子當了皇子後,生活奢侈淫逸,對父親的病情看得很淡,並沒有真正關心過父親。結果,李雄和兒子們的感情也很淡。反倒是李盪的兒子李班日夜照料在旁,還用口給李雄吸膿。李班這個孩子也是與人為善的人,在性情上與李雄相似。李雄就不顧群臣的反對,一意孤行立李班為太子。
大臣們從現實出發,認為各位皇子都已成年,盤踞各處,如果捨棄十位皇子傳位給侄子,必然引發內亂。李雄說:「我在起兵之初,本不覬覦帝王之業。值天下喪亂,群情義舉,諸君推逼我為帝。王朝的基業,功由先帝,我大哥是嫡長子,本應登基,不幸薨於戎戰。李班是嫡長子之子,姿性仁孝,好學夙成,必為名器。」叔叔李驤與司徒王達都反對:「傳位以嫡,本身就是為了防止皇位篡奪,不可不慎。歷史上有許多不傳位給兒子導致內亂的先例。願陛下思之。」李雄一意孤行,固執地傳位李班。李驤是皇叔,地位崇高,也勸不了李雄,只能退出來悲傷流涕:「本國的大亂就要開始了!」
334年,李雄病逝,李班即位。李驤的擔心馬上得到了驗證。李班寬厚老實,疏於防範,或者壓根就沒把人往壞處想。可李雄的兒子李越對李班即位極為不滿,趁回成都奔喪時和兄弟李期聯手,就在靈堂上殺掉了李班。李期登基。
李期稱帝後,成漢朝政日壞。國家承平日久,李雄的子孫們位居要職,貪圖享受,早就把儉樸勤政的作風拋諸腦後。李雄與民為善、勇於納諫、君臣攜手的風格蕩然無存,李期本身就是懶惰的庸才,又任人唯親,所任用的大臣也都庸庸碌碌,坐享俸祿而已。國家形勢很快便江河日下。
李期本人無才無德,卻猜忌聲望高、地位重要的宗室成員。漢王李壽是李驤的小兒子,按輩分是李期的堂叔,歷任要職,鎮守在外。李期對李壽很疑忌,派人監視李壽,還將李壽的義弟毒死。李壽十分恐懼,於338年率軍進攻成都,公然造反。李壽的兒子李勢當時在成都當校尉,裡應外合,打開城門迎父親進城。
李期沒料到李壽真的造反,而且轉眼就殺到了眼前,不得不安撫李壽。李壽要求「清君側」,李期就殺掉了李越和自己的那幫大臣,自斷了臂膀。幾天後,李期便被廢黜為邛都縣公,遭到軟禁。不久後自盡,時年二十五歲,在位四年。
李壽起兵時,歃血盟誓,說起兵奪權後要向晉稱藩。這很可能是為了爭取外部支持,洗刷自己造反奪權罪過的幌子。他都沒想到奪權會那麼容易,如今真的成了一國之主,李壽就開始猶豫了:是真的向東晉稱藩呢,還是自己披上龍袍過過皇帝癮?他決定用占卜決定命運。他占了一卦,卜者解讀說李壽有幾年皇帝的命。親信任調馬上鼓動說:「做一天皇帝就很了不起了,何況幾年!」另一個親信解思明不以為然,說:「幾年皇帝怎麼及得了百世諸侯(如果向東晉稱藩,封侯是少不了的)!」李壽下了決心,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有一天皇帝能做就做一天皇帝。抱著「過把癮就死」的心理,李壽稱帝,改國號為漢,開始驕奢淫逸的皇帝生涯。
他一心享樂,大興土木,奪人妻女;喜怒無常,又喜殺戮,濫施淫威,致使上下離心,民怨沸騰。343年,李壽病逝,足足過了五年的皇帝癮。兒子李勢即位,風格和父親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什麼事情都務求奢侈,根本不管百姓死活。百姓們不滿,李勢就濫用嚴刑峻法,予以壓制。
統治者的內訌仍在繼續。李勢沒有兒子,弟弟李廣就請求立自己為皇太弟。李勢不知道怎麼想的,堅決不答應。李廣轉而去求大臣馬當和解思明前去勸說。馬當和解思明二人是老臣了,朝政之所以沒有徹底崩盤全靠他們支撐著。兩人從政權長遠利益考慮,一再勸說李勢立弟弟為繼承人。李勢聽不進去,懷疑李廣和兩名大臣謀權篡位,痛下殺手,捕殺了李廣、馬當和解思明。短時間內連續的內訌,嚴重削弱了成漢的實力。
成漢王朝呈現出分崩離析的跡象,稍有變故就會轟然倒塌。
二
四川地區處長江正上游,對中下游產生君臨態勢。四川水軍出三峽,順江而下,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兩湖地區。所以建國中下游的東晉王朝和成漢相比,在軍事上處於絕對的劣勢。建國開始,東晉內部就存在伐蜀的倡議。庾亮當權後,就開始籌劃西征,但最終沒有成行。
東晉一直沒有伐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四川易守難攻,比如擔心北方政權乘虛南下,最重要的原因是東晉政權建立在各個世家大族的支持上,內部維持著微弱的均勢。如果有人伐蜀成功,那可就立了蓋世武功,勢力增長,勢必破壞均勢,影響政權穩定。所以大家寧願成漢政權盤踞上游威脅自己,也不願意看到有人伐蜀成功。
永和二年(346),實權人物桓溫再次提議伐蜀。他的目的恰恰是其他世族最擔心的:通過對外戰爭提升聲望和實力,為掌權乃至篡位做準備。
此時伐蜀具備有利條件,那就是成漢自身虛弱。但桓溫的部屬們提出了更多的不利條件,比如顧慮後趙大軍南下、朝廷不同意不支持,等等。江夏相袁喬力排眾議,認為江防已固,可以騰出手來做點事情了。後趙軍力強盛,成漢虛弱不堪,進攻成漢比進攻後趙划算。至於朝廷的羈絆,袁喬認為方略大事不必取得「一致同意」再施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袁喬的意見說到了桓溫的心裡去了,他下定決心,給朝廷上表要求西征,不等朝廷回復就在當年十一月率領自己任命的益州刺史周撫西征成漢,袁喬率兩千人為前鋒。
桓溫的戰表到了建康,朝廷果然不同意,可人家已經出發,你再反對也沒有用了。朝堂上的大小官員們乾脆議論起桓溫此行能否成功,這才是大家最關心的。桓溫失敗了,大家幸災樂禍;成功了,大家的苦日子就來了。多數人覺得成漢地形險阻,路途又遠,桓溫兵力薄弱,取勝希望不大。劉惔卻認為桓溫必勝,眾人問他根據何在。他說:「從桓溫的賭博表現上可以推斷出來。他的賭博手段極精,非勝券在握絕不出手。我擔心的是,滅蜀之後,朝廷都要受控於他了。」大臣們聽說此言,不禁憂心忡忡起來。
347年春,桓溫大軍至青衣(今四川青衣江)。李勢命右衛將軍李福、鎮南將軍李權、前將軍昝(zǎn)堅率大軍阻拒晉軍。
成漢將領內部就作戰方針出現了分歧。李福和李權想設下埋伏待晉軍到來,而昝堅想正面迎敵,把桓溫消滅在陌生的環境裡。分歧的結果是分裂,昝堅帶上本部兵馬,和李福、李權分道揚鑣,向東搜索前進,摩拳擦掌要和桓溫較量一下。不知道是情報工作沒有做好,還是四川地區過於廣袤,昝堅的軍隊竟然沒有遇到晉軍。桓溫和他走的不是同一條路,避開了昝堅的阻攔,很快推進到成都南面。三月,晉軍攻克彭模(今四川彭山東南,岷江東岸地區)。李福、李權得報後,迅速向彭模殺來。
下一步怎麼辦?是堅守彭模迎戰李福、李權,還是放棄此處攻占別處?有人提議趁成漢主力沒有到達,分兵攻城略地,在成都周邊來個天女散花。袁喬堅決反對:「我們孤軍懸在萬里之外,兵少將寡,分兵容易被各個擊破,必須同心協力,奮勇一搏。」他提議大軍輕裝簡行,只帶三天糧草,直取成都。桓溫採納了這個冒險的計劃,留參軍孫盛、周楚率老弱殘兵守彭模,親自率領步兵輕裝向成都進軍。
成漢得報,由李福攻彭模斷晉軍退路,李權向成都收縮阻攔桓溫。這個計劃很好,可惜李勢的倒行逆施早已惹得天怒人怨,軍心民心渙散不可收拾了。雖然堅守彭模的晉軍都是老弱病殘,李福竟然大敗而逃。李權的部隊三戰三敗,一路敗退回成都。聽說成都情況不妙,東邊的昝堅這才停止搜索,趕回來增援。在成都南郊,昝堅的部隊終於遇到了晉軍。可惜部隊的士氣實在低落,看到晉軍殺氣騰騰的樣子就不戰自潰,跑得只剩昝堅這個光杆司令了。
三支部隊全都瓦解了,李勢孤注一擲,武裝成都城中所有的守軍與桓溫決戰。雙方在成都笮橋(今成都西南南河上)激戰。戰鬥中,晉軍不利,傷亡激增,流矢幾次從桓溫身邊擦過。官兵們產生了退縮情緒,桓溫決定收兵再戰。在這關鍵時刻,晉軍的鼓吏誤鳴前進鼓,袁喬乘勢督率士卒力戰,扭轉了戰局。蜀軍產生了畏縮情緒,紛紛撤退回城。
對於這個蹊蹺的敲錯鼓事件,還有不同的說法:不是鼓吏敲錯了,而是袁喬見桓溫有意收兵,故意在給鼓吏傳達命令的時候把「收兵」說成了「進軍」,於是戰場上響起了進軍鼓。不管原因是什麼,戰場上拼的往往是「最後五分鐘」的堅持,其實成漢軍隊的勇氣遜色於晉軍,終究是要失敗的。晉軍意外得勝後,乘勝追擊,火燒城門,攻占成都。
李勢連夜逃走,往北逃到葭萌關,開始思考下一步如何選擇:收攏殘軍敗將,與桓溫頑抗,自己沒有信心也沒有能力;逃到中原向後趙政權投降,又擔心沒有好果子吃。這時候,他想起當年父親李壽占卜問命運的事情來,解思明說「幾年皇帝怎麼及得了百世諸侯」,歸順東晉做個寓公不失為現實的選擇。於是,李勢向桓溫請降,成漢滅亡。桓溫奏報朝廷,東晉將李勢遷到建康,封為「歸義侯」。李勢在四川胡作非為,結果因為主動投降而在江南得以善終。
滅蜀後,桓溫凱旋迴荊州,留周撫收拾殘局。周撫的益州刺史原本是虛的,如今終於坐實,工作起來很賣力。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消滅各地的成漢殘餘勢力,使蜀地全部併入東晉。桓溫滅蜀,僅在領土上就使東晉增加了一小半的面積,功勳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