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與江南騷亂

2024-10-10 21:04:26 作者: 張程

  一

  北方和四川陷入混亂的同時,南方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某些人也在蠢蠢欲動,圖謀獨立。與北方因為皇室內訌和少數民族入侵造成的分裂不同,南方的分裂傾向有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

  南方第一次滑向分裂邊緣是在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即北方八王之亂高潮之時。為了鎮壓四川李氏兄弟領導的流民起義,荊州(今湖北湖南大部)官府強征青壯年入伍去四川作戰。百姓們都不願意去,官府卻只知道一味催逼。義陽(今河南新野)人張昌趁機糾合那些不願遠戍的百姓,再籠絡南下荊州要飯的北方流民,揭竿而起。張昌順利地打敗荊州官兵,占領了江夏郡,隊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

  有記載說張昌是「義陽蠻」,認為他是少數民族。張昌的軍隊裝束很奇怪,將士們都頭戴紅帽,拿馬尾當鬍子掛在臉上,很有少數民族特色。但張昌即便真的是少數民族,也是漢化很深的少數民族後裔。他的祖父在州縣為吏,張昌本人的行為方式也完全是漢族式的。他改名李辰,鼓吹「會有聖人出來為民之主」,然後找到做過縣吏的丘沈,讓他改名為劉尼,詐稱漢室後裔,立為皇帝。張昌自己做相國,正式開朝建國了!

  趁南方空虛,張昌政權四方攻略,擴大地盤。他親自北上,進攻襄樊和宛城,殺死司馬懿的孫子新野王司馬歆;部將陳貞向南下攻陷武陵、零陵、長沙、武昌(今湖北鄂州)、豫章(今江西南昌)等地;另一個部將石冰東進,在長江下游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至此,張昌政權占據了荊、江、徐、揚、豫五州的許多州縣,儼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割據政權。

  南方糜爛,眼看將不為朝廷所有,西晉王朝緊急任命年長而幹練的大臣劉弘為荊州刺史,全權負責鎮壓張昌。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劉弘主要幹了兩件事:第一是與民為善,消除百姓對朝廷的不滿情緒;第二是破格提拔了廬江潯陽(今湖北黃梅西南)人陶侃,這件事深刻影響了東晉早期的歷史。

  陶侃,出身寒門,少年喪父,家境至貧,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湛氏非常堅強,對陶侃管教很嚴,日夜紡織甚至割發賣錢培養兒子,希望兒子能夠有所作為。陶侃從小嚴肅勤勉,自強不息,好結交朋友。儘管能力出眾、名聲在外,卻因為出身低賤,只能出任一些雜役閒差。他先是在縣功曹周訪的薦引下當過縣主簿,又去洛陽四處求官,受到侮辱,後來補任荊州南部的武岡縣令。此時的陶侃已經四十多歲了,他自覺命運不濟,加上與太守關係緊張,便棄官回家;此後還當過郡里的小中正。

  劉弘知人善任,平地一聲雷,任命陶侃為南蠻長史、大都護,領兵攻打張昌。陶侃連戰連勝,張昌敗亡,荊州的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了。劉弘非常高興,對陶侃說:「我從前在羊公(羊祜)手下做參軍,羊公說我日後會做到他當時的官職。現在看來,你會做我的後任。」陶侃時年已經四十五歲,剛嶄露頭角,算是高齡了。

  張昌餘部石冰還在江東一帶發展。西晉建立後,原先東吳的世家大族紛紛在江東占地自守,保存了強大的實力。如今他們紛紛起兵,自發與石冰作戰。義興(今江蘇宜興)周氏是江東大族中的「強宗」。周氏代表周玘(qǐ)聯合另外兩個大族賀循、甘卓一齊起兵,攻殺石冰委派的官吏和軍隊,迫使石冰向北發展,進攻淮南重鎮壽春。

  鎮守壽春的征東將軍劉准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陶侃的同鄉陳敏和陶侃一樣廉潔能幹,可惜出身低微,在郡吏位置上沉浮。當時,陳敏恰好在壽春運糧。他自告奮勇,組織運糧兵,再整合從劉准手裡要來的部分正規軍,迎戰石冰。陳敏指揮得當,作戰勇敢,鎮壓了石冰的軍隊,朝廷任命他做廣陵相。

  如果說張昌、石冰的造反還屬於傳統農民起義的範疇,那麼,南方接下來的又一場大亂則是有著明確政治意圖、影響廣泛的「獨立運動」。

  立下大功的陳敏本身也是個野心家,能幹又有地盤。永興二年(305),東海王司馬越用陳敏做右將軍、前鋒都督。陳敏不看好司馬越,藉口回江東擴充軍隊,於當年十二月攻占歷陽(今安徽和縣),公開反晉,派兄弟陳恢與錢端南取江州(今江西、福建、鄂南),兄弟陳斌東取長江下游各郡。西晉官吏望風而逃。

  陳敏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割據江南,恢復東吳時期南北對峙的局面。東吳的建立者孫堅父子就是趁北方大亂,奪取江東各郡為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陳敏對南方各地以「恢復故國」相號召,網羅江東的豪傑、名士,並予以禮待。西晉統一後對南方的歧視導致南方各個階層,尤其是在新王朝仕途不順的士人階層,普遍對東吳政權有所留戀,傾向趁北方大亂重新獨立。

  大族甘卓主動向陳敏示好,把女兒嫁給了他的兒子;顧榮和陸機、陸雲兄弟並稱「江南三俊」,在洛陽很不順利,如今欣然接受了陳敏政權右將軍的任命;賀循、周玘兩人雖然裝病觀望,沒有加入反叛隊伍,但也沒有起兵鎮壓,默認了陳敏對江南各地的占領。江東既定,陳敏自封為都督江東諸軍事、大司馬、楚公,建立了「楚」政權,加九錫,為稱帝做準備。

  陳敏安撫了江東地區,只是恢復了東吳一半的領土,上游的荊州還在劉弘的控制下。陳敏既以復國相號召又要保障江東安全,計劃集中精銳攻取荊州後再登基稱帝。陳敏西進的第一關就是江夏郡,而江夏太守恰好是陶侃。考慮到陶侃和陳敏是廬江老鄉,荊州許多人擔心陶侃不可靠。荊州刺史劉弘用人不疑,堅決不調離陶侃。陶侃自己也很擔心,又不願意放棄與陳敏鏖戰再立新功的機會,就把一子一侄送到劉弘處作人質。劉弘不接受,說:「匹夫之交,尚不負心,況大丈夫乎!」陶侃大受感動。

  江夏一戰,陶侃勝,陳敏敗。楚政權的攻勢被遏止了。

  陳敏的失敗並不致命,主力尚存。但失敗引起的人心浮動卻給他的政權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之前,江東官民支持陳敏立國,心裡多少缺乏底氣。陳敏凱歌高奏,會提高大家的信心,而江夏的失敗一下子又讓大家信心全無。楚政權內部離心傾向又增強了。

  永嘉元年(307)二月,原本觀望的大族周玘策動陳敏的部將錢廣在建鄴舉兵造反,並詐稱陳敏已經被殺。陳敏發兵趕赴秦淮河,把鎮壓錢廣的任務交給了親家甘卓。顧榮也開始轉向反對陳敏,趕來勸甘卓說:「如果陳敏能夠立國江東,我們可以同他合作到底。但你看現在的局勢,他有成功的希望嗎?陳敏才能平常,政令反覆,子弟驕縱,敗局已定。我們如果再接受他的官爵,事敗之日我們的頭顱就會被送往洛陽,上書『逆賊顧榮、甘卓之首』,遺臭萬年,豈不可恥!」甘卓於是裝病,派人接女兒回家,並毀壞秦淮河上的朱雀橋和渡船,宣布討陳。

  陳敏親自帶領一萬多兵馬和甘卓隔秦淮河對峙。甘卓這邊的將士大喊:「我輩為了相信顧丹楊、周安豐(陳敏任顧榮做丹楊內史、周玘做安豐太守)才願意替陳公出力。現在二公都不跟隨他了,你們還跟著他做什麼!」陳敏的部下面面相覷,猶豫不前。顧榮走到陣前,拿著白羽扇向對岸揮動。將士們一看果然是顧榮,才相信陳敏已經失去了世家大族的支持,紛紛潰散了。由此可見,江南世家大族們有多麼大的號召力。陳敏見大勢已去,單騎逃走,在長江邊被殺。陳敏的兄弟和部將也紛紛被地方人士所殺。江東各地很快「反正」,重新「效忠」西晉朝廷。

  陳敏死去剛剛半年,琅琊王司馬睿來到了建鄴。

  二

  司馬睿也是抱著在江南建國的目而來,但是他的起點實在不高。單單從地盤上來說,司馬睿占據的僅是揚州一隅。當時長江中下游從上到下依次為荊州、江州、揚州,大致對應現在的兩湖、皖贛和江浙。荊州、江州都聽命於洛陽朝廷,已有都督或刺史。沒有廣袤的土地,沒有穩固的上游,司馬睿想在揚州下游立國是非常困難的。

  江州刺史華軼是東海王司馬越的黨羽,差不多和司馬睿同時來到南方。他在江州恩威並施,與江州豪傑士人交好,收攬南方逃亡來的官民,史載「得江表之歡心」,絲毫不比司馬睿遜色。華軼藉口「洛京尚存」,不聽從司馬睿的指揮,不過華軼本來就是朝廷命官,和司馬睿沒有上下級關係。所以儘管同屬一個派系,司馬睿卻和華軼勢同水火。永嘉五年(311),司馬睿以王敦為都督西征,統甘卓、周訪等人逆江而上,企圖武力吞併華軼的勢力。

  江夏之戰後,荊州刺史劉弘病故,陶侃也因為母親病故辭官服喪去了。一晃幾年過去,陶侃喪期滿後,投奔了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任命陶侃督護江州諸軍事,華軼也需要借重陶侃的聲望和能力,表陶侃為揚武將軍,率兵三千屯夏口防備下游。擔任江州刺史參軍的是陶侃的侄子陶臻。華軼與司馬睿矛盾公開後,陶臻認為司馬睿會戰勝華軼,裝病辭官,勸說陶侃:「華軼有憂天下之志,可惜才不足,且與琅琊王不平,恐怕在劫難逃。」陶侃覺得背棄華軼有違忠義,氣憤地將陶臻抓起來送給華軼。陶臻中途偷偷跑到建鄴投奔了司馬睿。

  為了爭取陶侃,司馬睿任命陶侃為奮威將軍,給予「假赤幢曲蓋軺車、鼓吹」的待遇。當時朝廷政令不通,藩鎮長官各行其是,人事變動向朝廷上表,不管朝廷有沒有收到或者同意不同意,都算是既成事實了。陶侃權衡再三,倒向了司馬睿陣營,結果導致華軼在王敦等人的進攻面前,兵敗身亡。事後陶侃升為龍驤將軍,實授武昌太守。

  司馬睿爭奪江州的同時,西邊的荊、湘兩州(拆分荊州南部為湘州)陷入了杜弢(tāo)之亂。這是繼張昌之亂、陳敏之亂後的第三次南方大亂,再次幾乎分裂了南方。

  四川大亂後,大批巴蜀居民東遷避難,有好幾萬人進入荊湘二州。流民常和本地人發生摩擦,又受官府歧視,就推四川人李驤(與成漢政權李雄的叔父同名同姓)為首起義。當時的荊州刺史王澄,是王衍、王戎、王敦等人的族兄弟,是個能說會道卻不知軍務的公子哥兒。流民起義最初規模很小,遭到各地方官府的鎮壓,李驤不得不向王澄投降。這事本來就這麼過去了,但王澄畫蛇添足,假意答應流民投降,暗中乘其不備偷襲起義軍,並株連百姓,屠殺了八千多名流民。流民更加怨恨,於永嘉五年(311)正月再次推舉成都人杜弢為首,在湘州起義。

  杜弢領導起義,完全是局勢所迫。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晉朝的縣令,本人是地方秀才,那時的秀才一州才能推舉一人,也是個人才,因避四川戰亂才遷居荊州。李驤領導第一次流民起義時,杜弢是醴(lǐ)陵縣令,率軍鎮壓起義。如今杜弢卻被流民推舉為起義的領導人,真是命運多變。他自稱梁益二州牧、平難將軍、湘州刺史,發兵進攻長沙、零陵、桂陽、武昌等郡。王澄和杜弢作戰,屢次敗北,卻滿不在乎。後來原新野王司馬歆帳下牙門將聚眾起兵,自稱楚公;原荊州刺史參軍王沖叛變,自稱荊州刺史。王澄這個荊州刺史成了空頭司令,倉皇順江東下,逃亡建鄴。司馬睿很客氣地將他調任為軍咨祭酒這樣的閒職,任命河南世族周顗為新的荊州刺史。周顗到了荊州,對杜弢之亂束手無策。在江州的王敦於是派遣陶侃、周訪、甘卓等進入荊州鎮壓杜弢。

  建興元年(313),杜弢率軍進攻周顗駐地,陶侃前往救援。流民武裝擅長遠途奔襲和流動作戰,不善於硬碰硬的陣地戰。杜弢充分發揮這一特點,主動放棄周顗,想趁陶侃大軍在荊州的機會奔襲陶侃的大本營武昌。陶侃聽說杜弢撤圍後,估計他會乘虛去襲擊武昌,立即撤軍,搶在杜弢前返回,給予敵人迎頭痛擊。杜弢的流民武裝第一次遭到重創,大敗逃向長沙。陶侃派參軍王貢到王敦處報捷。王敦喜出望外:「若無陶侯,荊州將非國家所有!」他向司馬睿推薦陶侃為荊州刺史。陶侃以卑微的出身,在極端重視家世的晉朝,用短短十年時間升任藩鎮首腦,創造了一個奇蹟。

  陶侃有點飄飄然,而危險就在這個時候來臨了。胡亢造反時,命原南蠻司馬杜曾為竟陵太守。杜曾勇冠三軍,身穿甲冑還能在水中游泳,見胡亢猜忌暴虐,連殺部將數人,擔心大禍臨頭,在當年(313)暗中聯合王衝殺掉胡亢,併吞了荊州方向的亂軍武裝。陶侃派去報捷的參軍王貢返回時,路過竟陵,不知道是立功心切還是膽大妄為,以陶侃的名義聯絡杜曾,說服杜曾和王沖火拼,杜曾輕易殺死了王沖。陶侃得知變故,召王貢詢問。王貢怕陶侃責怪,不敢去,竟然和杜曾合作偷襲陶侃。陶侃大敗,連所乘的大船都被叛軍鉤住,僥倖跳上一隻小舟才得以逃脫。陶侃因這次慘敗被革職,但荊州前線實在找不到比他更合適的將領了,王敦於是讓陶侃以平民身份執掌荊州刺史職權。

  陶侃面對的敵人,分別是北邊荊州的杜曾亂軍和南邊湘州的杜弢流民。陶侃先北後南,先集中軍隊討伐杜弢。他和周訪聯合,屢次戰勝杜弢,因軍功很快恢復了官職。杜弢的流民武裝在幾年征戰中,損失慘重,後續乏力,杜弢於是托舊識南平太守應詹出面斡旋,希望能投降朝廷,保全性命。杜弢本不願造反,寫的降書言辭懇切優美,司馬睿同意了,派使者去受降,還任命杜弢為巴東監軍。然而前線眾將貪功,仍不斷地向流民進攻。杜弢氣憤不過,殺掉受降使者,堅持造反到底。直到建興三年(315)八月,陶侃才擊潰流民武裝,平定湘州。王貢投降,杜弢逃亡,不知所終。

  陶侃鎮壓杜弢後,乘勝北上討伐杜曾。杜曾不敢戀戰,收攏軍隊北上,圍攻宛城。鎮守宛城的是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的荀崧(sōng)。荀崧無兵無糧,形勢岌岌可危,想向襄城求救又找不到適當的人選。年方十三歲的女兒荀灌自告奮勇,率領幾十名勇士,在夜幕掩護下縋出城牆,突圍而去。她邊打邊走,最終擺脫追兵,到達襄城求援。同時,荀灌還以父親的名義,向周訪求援。各支援兵到達,杜曾解圍而去。這便是「荀灌娘突圍求救」的歷史佳話。

  杜曾和杜弢不同,勇而無謀,沒有遠略,並不難平定,只需給陶侃等人一些時間。這個時候,官軍內部矛盾開始滋生,延誤了整個荊州局勢。陶侃之前的勝利,離不開王敦的幕後支持。隨著陶侃軍功鼎盛,聲名鵲起,王敦左右的錢鳳等人妒忌起來,開始向王敦進讒。王敦對陶侃的信任大打折扣,也產生了猜忌的心理。他召陶侃相見,要解除陶侃的職務。陶侃的部將都勸他不要去見王敦。陶侃還是堅持前往,果然被王敦扣留,後被調出任廣州刺史。廣州遠在南粵,在西晉人眼中是極偏遠之地,陶侃的這項任命等於流放。

  王敦再任命堂兄弟王廙(yì)為新的荊州刺史。荊州諸將怨恨王敦處事不公,起兵抵制。王敦認為這是陶侃指使,披甲執矛竟想殺陶侃。不想,陶侃過來正色對他說:「使君之雄斷,當裁天下,何此不決乎!」說完,坦然自若地去上廁所了。王敦佐吏提醒說,陶侃的親家周訪統兵在外,如果殺害陶侃恐怕再激起周訪兵變。王敦這才改變主意,設宴歡送。

  陶侃連夜出發,趕赴廣州。在廣州,陶侃平定了南粵的騷亂,做了十年的刺史。每天早晨,他都搬一百塊磚到室外,晚上再搬回室內。旁人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陶侃說:「我方致力中原,生活太安逸恐怕以後不堪事,所以堅持鍛鍊。」這便是「陶侃運甓」的故事,當時陶侃已經是花甲老人。

  陶侃被排擠走後,荊州將領鄭攀、馬雋等人為陶侃鳴不平,遭到王敦訓斥,便率領軍隊叛變,加入杜曾亂軍。而遠在長安的晉愍帝任命的新荊州刺史是一個名叫第五猗的人,恰好趕到荊州赴任。杜曾、鄭攀等亂軍就擁戴第五猗為刺史,與司馬睿勢力的荊州刺史王廙作戰。局勢更複雜了。

  建武元年(317),杜曾連戰得勝,大軍向江陵挺進。司馬睿命周訪迎戰。周訪是陶侃的同鄉兼親家,之前和陶侃並肩作戰多年,如今領兵八千,在沌陽(今漢陽西)和杜曾亂軍激戰。從清晨起激戰到傍晚,周訪軍隊漸漸不支。周訪挑選八百名精兵,親自敬酒,鼓勵大家死戰,先靜候不動,聽到鼓聲再行動。杜曾大軍涌到周訪中軍陣前三十步時,周訪親自擊鼓,敢死隊奮勇出擊,大破杜曾,扭轉了戰況。周訪連夜乘勝追擊,把杜曾大軍打得潰不成軍。戰後,周訪因功升任梁州刺史,擔起了鎮壓杜曾的主要責任。太興二年(319),周訪最終攻殺杜曾,俘虜第五猗。

  如何處理第五猗,是個難題。第五猗是晉愍帝任命的官員,在法律上是正牌刺史。周訪向王敦求情,希望不要殺第五猗。王敦不聽,照殺不誤。因為當時司馬睿已經在江南稱帝,在王敦眼中,司馬睿才是晉室的正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