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解讀 西方女性成長小說史
2024-10-10 20:43:11
作者: 簡·奧斯汀
成長小說起源於18世紀的德國,是西方近代文學中較為常見的一類小說。這類小說的人物成長模式較為固定,可以概括為:幼稚—遇到挑戰—動搖—反思—成熟。這種成長模式往往表現為一種自我救贖,主人公起初對自己的幼稚觀念深信不疑,而後在一系列事件中遇挫或遭到他人批評,開始懷疑自己原有的想法並加以修正,從而實現成長,達到思想上的成熟。
女性成長小說是在成長小說範疇內,以女主人公的成長變化為主體的一類小說。
1741年 《帕梅拉》 [英]塞繆爾·理查遜
成長小說興起之初,絕大部分作品的聚焦對象都是男性,《帕梅拉》是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成長小說,它用書信體的形式第一次部分地揭示了女性內心的成長曆程。
小說在敘寫主人公帕梅拉與他人的衝突的過程中,著重探討了女性面對父權制社會時難以避免的自我與他人、妥協與抵抗之間的關係。
圖為1741年出版的《帕梅拉》中的插畫
1815年 《愛瑪》 [英]簡·奧斯汀
奧斯汀是第一位真正以女性視角,從女性內心出發探索女性成長奧秘的女作家。奧斯汀筆下的人物有明顯的「奧式成長模式」——在尋找結婚對象的過程中遇挫成長。
愛瑪出場時驕縱自負,在一次次撮合他人婚事未成的挫折中逐漸轉變了自己的婚姻觀與愛情觀,最終收穫了圓滿的愛情,成了一個成熟的女性。
圖為簡·奧斯汀的侄子詹姆斯·愛德華·奧斯汀-利(James Edward Austen-Leigh)委託詹姆斯·安德魯斯(James Andrews)所作的奧斯汀水彩肖像
1847年 《簡·愛》 [英]夏洛蒂·勃朗特
《簡·愛》突破了既有的哥德式女性小說的局限,衝破了第三人稱敘事手法的限制,以自信的第一人稱帶來了女性作為主體的成長心聲。
作者吸收了19世紀女性教育思想興起的成果,筆下的女主人公簡·愛不受傳統的約束,雖然圍繞她成長的話題仍然是戀愛與婚姻,但真正成長的是簡·愛的自我認同。
此後女性主義文學作品的主角多多少少都帶有簡·愛的影子。
圖為企鵝蘭登2010年10月20日出版的《簡·愛》封面
1860年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英]喬治·艾略特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一部有自傳色彩的小說,女主人公麥琪的成長是十分全面的,小說著重表現了她的精神成長(自我意識與自我實現)和情感成長兩個方面。麥琪是一個情感豐沛的女孩,面對個人天性與道德、社會規範的衝突,麥琪感到萬分痛苦,但她還是決定正視道德感在自己內心的重要性而做出了取捨,達到了身心和解。
麥琪絕不是時代價值觀束縛下的受害者,她更接近一個殉道者。使她放下一部分個人慾望的不是外界的壓力,而是她內心滋長的道德感和責任心。小說最後,麥琪從一個自我主義的少女成長為充滿利他主義精神的年輕女性。
圖為1910年The Jenson Society出版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插圖,圖中是男主人公湯姆和女主人公麥琪
1862年 《莫格森一家》 [英]伊莉莎白·斯托達特
《莫格森一家》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女性成長小說。女主人公與簡·愛擁有極其相似的成長過程,最終在婚姻中實現女性自我價值。
1868年 《小婦人》 [英]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小婦人》是一本女性成長群像小說,馬奇家的四姐妹性格各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方向。喬是四姐妹中成長軌跡最有戲劇性的一位,她原本就主張獨立,與社會要求格格不入,但她也曾一度對自己的信念產生動搖,試圖成為一個傳統淑女。對夢想和自由的渴望始終讓喬無法安於循規蹈矩,也敦促她認清自己的內心和對勞里的真實情感,最終與更適合自己的穩重、睿智的巴爾教授喜結連理。
《小婦人》出版後被多次改編為影視作品,圖為1949年由茂文·勒魯瓦執導的電影版《小婦人》海報
1904年 《綠山牆的安妮》 [加]露西·莫德·蒙哥馬利
《綠山牆的安妮》是講述孤女安妮的成長的小說。安妮倔強又活潑,性格略帶叛逆又能說會道,她的到來顛覆了馬修和瑪麗拉兄妹在綠山牆的原本刻板的生活。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安妮不斷闖禍,讓人忍俊不禁又捨不得責備。勤奮好學的安妮最後順利拿到了上大學的獎學金,但此時馬修突然去世,綠山牆農莊也遇到困難。面對這個艱難的境況,安妮意識到感恩養母、承擔家庭責任對她而言是更好的選擇,於是毅然放棄了去女王學院的機會,留在當地任教以便照顧年邁體弱的養母瑪麗拉。
圖為1904年《綠山牆的安妮》的初版封面
1915年 《虹》 [英]D.H.勞倫斯
《虹》被認為是代表了D.H勞倫斯最高成就的作品。《虹》作為一部家族史,花大量的篇幅描寫了布蘭文家族三代女主人公的生活軌跡。莉迪亞、安娜、厄休拉三人的成長呈現出明顯的承繼關係,而第三代女主人公厄休拉的成長最為明顯,也最為完全。
宗教上,起初厄休拉內心滿懷教徒的謙卑,直到一次和妹妹爭執時被妹妹打了一記耳光。厄休拉出于謙卑轉過另一邊臉,卻被妹妹當成挑釁,於是又挨了一巴掌。認識到基督教只是讓人逆來順受之後,厄休拉徹底清醒了。在感情方面,厄休拉與安東只是在身體上互相依戀,遲遲無法在精神上產生共鳴,一番掙扎後,厄休拉終於放棄了安東,追求靈肉合一的愛情。工作中,成為小學教師的厄休拉因善良溫和招致了同事和學生的雙重欺負,她看清了英國教育的本來面目之後,選擇了從未設想過的強硬的教育方式。
圖為1915年《虹》的初版封面
1937 《飄》 [美]瑪格麗特·米歇爾
《飄》通過一系列歷史事件展示了女主人公斯嘉麗·奧哈拉16歲到28歲的成長曆程。
初登場的斯嘉麗是驕縱自負的美貌少女,因為心上人阿希禮娶了表妹梅蘭妮為妻而匆匆嫁人,既沒有氣到阿希禮,也使自己過早地成了寡婦。回到塔拉莊園的斯嘉麗面對母親去世、父親神志不清、經濟拮据等多重困難,不得已成為家中的頂樑柱。艱難的生活處境使斯嘉麗忘卻了母親的教誨,為了保住家園不惜出賣自己,甚至搶走妹妹的未婚夫。這種幾乎出於本能的實用主義觀念支撐斯嘉麗渡過難關,也使她錯過了真正與她相配的愛人瑞特。當斯嘉麗終於在梅蘭妮的葬禮上意識到自己過去面對感情的不清醒時,瑞特已經決定離她而去。
小說的結尾是成長小說一貫的開放式結局,瑞特是否會回來仍未可知,已經具備堅強的心智和成熟戀愛觀的斯嘉麗還將繼續努力生活下去。
1939年,《飄》被改編為電影《亂世佳人》,由費雯·麗與克拉克·蓋博主演,圖為電影海報
1946年 《婚禮的成員》 [美]卡森·麥卡勒斯
《婚禮的成員》以喬治亞州的一個南方小鎮為背景,圍繞一場婚禮,講述了12歲少女弗蘭西斯短短四天的夏日經歷,弗蘭西斯的成長圍繞自我認同展開。
12歲的弗蘭西斯因為身材高大與同齡人格格不入,不同於其他女孩的穿著與行為也使她難以定位自己的性別,對未來充滿恐懼。弗蘭西斯對自我的認識是通過幾次改名表現的,起初弗蘭西斯給自己起了男性化的名字——弗蘭淇,而後又改為女性化的「弗·潔思敏」,徘徊不定的弗蘭西斯經歷了反覆的內心考量,最終還是用回了「弗蘭西斯」。至此,弗蘭西斯終於從自我認同的矛盾中解脫,不糾結於表象的改變,實現了內心的成長。
圖為1946年《婚禮的成員》初版封面
1973年 《秀拉》 [美]托妮·莫里森
《秀拉》的作者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非裔女作家,這部小說著重敘寫了秀拉和奈爾兩位非裔女性在階級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多重壓迫下艱難求生的經歷。《秀拉》呈現出接近伍爾夫《達洛維夫人》的自我塑造模式,又在自我塑造的要素中加入了「集體感」作為重要成分。
秀拉和奈爾在成長過程中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但均以失敗告終,秀拉的自我意識一度復甦,發出「我不願變成另一個女人,我要創造我自己」的呼喊,但脫離集體的她還是回到了傳統非裔女性的生存軌跡,最終悲慘地孤獨死去。雖然如此,但秀拉的死卻喚醒了奈爾,使奈爾成為成長道路上的後繼者。
圖為1973年《秀拉》初版封面
1982年 《紫色》 [美]愛麗絲·沃克
《紫色》的出現標誌著女性成長小說已經走向繁榮。隨著女性主義思想影響的擴大,此時的女性成長已經不需要依靠偏激和擴大化反抗來呈現,可以展開冷靜的思考。
《紫色》的主人公是非裔女孩西麗,西麗的成長面對的障礙不僅有父權和夫權,還有種族歧視。然而,西麗的成長過程是相對溫和的:西麗受到歌唱家莎格的開導,決定離開無愛的婚姻,在西麗靠開裁縫鋪過上獨立自主的生活後,她的丈夫幡然悔悟,向西麗誠懇道歉,兩人成了知心朋友。《紫色》將富含女性特質的愛與寬容傳達給男性世界,試圖完成一種困難更少、過程更順利的女性成長。
圖為1982年《紫色》初版封面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曾將《紫色》改編為電影,由史蒂文·史匹柏執導,1985年12月16日上映。圖為該版電影《紫色》的海報
[1] 《傲慢與偏見》女主人公。——編者注
[2] 《理智與情感》女主人公。——編者注
[3] 《勸導》女主人公。——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