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著述目錄 鄧顯鶴
2024-10-10 19:32:38
作者: 王夫之
《周易內傳》十二卷,《發例》一卷。《周易大象解》一卷。《周易稗疏》二卷。舊本三卷,《四庫》本四卷。《周易考異》一卷。原附《稗疏》後。《周易外傳》七卷。《書經稗疏》四卷。《尚書考異》。有目未見書。《尚書引義》六卷。《詩經稗疏》五卷。舊本二卷,《四庫》本四卷。《詩經考異》一卷。附《叶韻辨》。《詩廣傳》五卷。《禮記章句》四十九卷。《春秋稗疏》二卷。《春秋家說》七卷。《春秋世論》五卷。舊本二卷。《續春秋左氏傳博議》二卷。《四書訓義》三十八卷。又名《授諸生講義》。《四書稗疏》二卷。舊本一卷。《四書考異》一卷。《讀四書大全說》十卷。《四書詳解》。未見。《說文廣義》三卷。
凡經類二十二部,已見二十部,都一百六十四卷;未見二部,無卷數。
《讀通鑑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大行錄》。未見。
凡史類三部,已見二部,都四十五卷;未見一部,無卷數。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張子正蒙注》九卷。《近思錄釋》。未見。《思問錄內篇》一卷、《外篇》一卷。《俟解》一卷。《噩夢》一卷。《呂覽釋》。未見。《淮南子注》。未見。《黃書》一卷。《識小錄》一卷。《搔首問》。未見。《龍源夜話》。《老子衍》一卷。《莊子解》三十三卷。《莊子通》。未見。《愚鼓歌》一卷。《相宗絡索》一卷。《三藏法師八識規矩論贊》。
凡子類十七部,已見十二部,都五十一卷;未見五部,無卷數。
《楚辭通釋》十四卷。《姜齋文集》十卷。卷一:《論》三首、《仿命符》一首、《連珠》二十五首。卷二:《傳》二首、《行狀》二首、《墓志銘》四首、《記》一首。卷三:《序》五首、《書後》二首、《跋》一首。卷四:《啟》一首、《尺牘》十首。卷五:《九昭》。卷六:《九礪》。卷七:《賦》五首。卷八:《賦》三首。卷九:《像讚》一首、《雜物贊》十六首、《銘》十一首。卷十:《家世節錄》八則。《姜齋詩集》十卷。卷一:《五十自定稿》。卷二:《六十自定稿》。卷三:《七十自定稿》。卷四:《柳岸吟》。卷五:《落花詩》。卷六:《遣興詩》。卷七:《和梅花百詠》。卷八:《洞庭秋》。卷九:《雁字詩》。卷十:《仿體》。《姜齋詩餘》三卷。卷一:《船山鼓棹初集》。卷二:《船山鼓棹二集》。卷三:《瀟湘八景詞》。《姜齋詩話》三卷。卷一:《詩譯》。原附《詩經稗疏》後。卷二:《夕堂永日緒論內編》。卷三:《南窗漫記》。《憶得》。未見。《姜齋外集》四卷。卷一:《船山制義》。卷二:《船山經義》。卷三:《夕堂永日緒論外篇》,卷四:《龍舟會雜劇》。舊目又有《買薇稿》《漧濤園初集》未見,殆亦為詩文集也,附識其名於此。《夕堂永日八代文選》十九卷。《八代詩選》。未見。《四唐詩選》。未見。
凡集類十部,已見六部,都六十三卷;未見四部,無卷數。
右衡陽王先生著書五十二種,已見三十八種,都三百二十三卷。著錄於《四庫》者,曰《周易稗疏》四卷、《考異》一卷,曰《尚書稗疏》四卷,曰《詩稗疏》四卷、《考異》一卷,曰《春秋稗疏》二卷,凡六種。有目於《四庫》者,曰《尚書引義》六卷,曰《春秋家說》三卷,凡二種。舊已刊者,曰《周易大象解》一卷,曰《春秋世論》二卷,曰《四書稗疏》一卷、《考異》一卷,曰《老子衍》一卷,曰《莊子解》三十二卷,曰《楚辭通釋》十四卷,曰《正蒙注》四卷,曰《思問錄》二卷,曰《俟解》一卷,凡十種。外《文集》《詩集》《詩餘》《詩話》後有數卷,皆奇零不成部帙。余俱鈔本。其未見者,存佚不可知。舊刻之本類坊刻,且日舊漫漶,顯鶴病之,嘗慨然發憤,思購求先生全書,精審鋟木,嘉惠來學。以是強聒於人,無應者。
道光己亥,寓長沙,時方輯《沅湘耆舊集》,徵求先生遺詩。一日,先生裔孫有居湘潭,名世全者,介其友歐陽君兆熊訪余於城南旅寓,以先生詩集來,且具道先生六世孫承佺具藏先生各種遺書於家,世全將謀壽諸梨棗,余大喜過望,次年春遂開雕於長沙,以校讎之役屬吾邑人鄒漢勛。其後二年,次第刊成《周易內傳》十二卷,《周易大象解》一卷,《周易稗疏》二卷、《考異》一卷,《周易外傳》七卷,《書經稗疏》四卷,《尚書引義》六卷,《詩經稗疏》五卷、《考異》一卷,《詩廣傳》五卷,《禮記章句》四十九卷,《春秋稗疏》二卷,《春秋家說》七卷,《春秋世論》五卷,《續春秋左氏傳博議》二卷,《四書訓義》三十八卷,《四書稗疏》二卷、《考異》一卷。大凡十八種都百五十卷。書成,以全書目錄寄示顯鶴,乃僭書其後曰:
班史有言,古之儒者,博學乎六藝之文。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自孔子沒而大道微,七十子之徒遺言墜緒,不絕如縷,遭秦燔滅,蕩然無存。漢興,收拾余爐,始立專門,各抱一經,私相授受,亦互相嫉妒。孔、鄭諸儒,始貫穿群籍,鑽研訓詁。迄其蔽也,雜於讖緯,墮於支離破碎。魏晉以後,崇尚虛無,流為佛、老,學術紛歧,世運榛塞,聖人之道唏矣!唐代義疏之作,具有端緒,而是非得失,未有折中。宋世真儒出,群經乃有定論。至於近代,學者疾陋儒空談心性,逸於考古,遂至厭薄程朱,考求古人制度、名物以為博,甚則刺取先儒,刪落踳駁謬悠之論以為異。而一二天資高曠之士,又往往誤於良知之說,敢為高論,狂瞽一世,著書愈多,聖道愈蔀。先生憂之,生平論學,以漢儒為門戶,以宋五子為堂奧。而原本淵源,尤在《正蒙》一書。以為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聖人復起,未之能易。惟其門人未有逮庶者。而當時鉅公如富、文、司馬諸公,張子皆以素位隱居,末繇相為羽翼,其道之行,曾不得比於邵康節之數學,而世之信從者寡。道之誠然者不著。是以不百年而異說興,又不二百年而邪說熾。其推本陰陽法象之狀,往來原反之故,反覆辯論,累千百言,所以歸咎上蔡、象山、姚江甚峻。或疑其言太過。要其識論精卓,踐履篤實,粹然一軌於正,固無以易矣。
先生生當鼎革,自以先世為明臣,存亡與共。甲申後崎嶇領表,備嘗艱險。既知事之不可為,乃退而著書。竄伏祁、永、漣、邵山中,流離困苦,一歲數徙其處。最後乃定居湘西蒸左之石船山,築觀生居以終。故國之戚,生死不忘。其志潔而芳,其言哀以思,百世下猶將聞風興起,況生同里閈,親讀其書者乎!當時是,海內碩儒,北有容城,西有盩厔,東南則崑山、餘姚,而亭林先生為之魁。先生刻苦似二曲,貞晦過夏峰,多聞博學,志節皎然,不愧顧、黃兩先生。顧諸君子肥遁自甘,聲名益炳,羔幣充庭,干旌在野。雖隱逸之薦,鴻博之徵,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動容,其志易白,其書易行。先生竄身猺峒,絕跡人間,席棘飴荼,聲影不出林莽,門人故舊又無一有氣力者為之推挽。沒後四十年,遺書散佚,其子敔始為之收輯推闡,上之督學宜興潘先生,因緣得上史館,立傳儒林。而其書仍湮沒不傳,後生小子至不能舉其名姓,可哀也。當代經師,後先生而起者,無慮百十家。所言皆有根柢,不尚空談,蓋經學至本朝為極盛矣。然諸家所著,有據為新義,輒為先生所已言者,《四庫總目》於《春秋稗疏》曾及之;以余所見,尤非一事,蓋未見其書也。近時儀征相國裒輯《國朝經解》,刻於廣南,所收甚廣,獨不及先生,其他更何論已。
先生出處本末,略見潘宜興、儲六雅、全謝山、餘存吾諸文集中。顯鶴增輯《楚寶》《文苑》亦有傳,不具述。獨詳述先生學業之者著於篇,使世之讀先生書者有所考焉。
道光玄黓攝提格之歲相月新化後學鄧顯鶴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