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女子教育的「逆流」與「成長」(1951—1974)
2024-10-13 11:34:51
作者: 吳廷璆
該時期,在被占領狀態結束的政治背景下,女子教育出現了與民主化背道而馳的「逆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經濟背景下,女子教育實現了迅速「成長」。與此同時,高等教育領域也出現了新的男女不均衡現象。
一方面,1951年被占領狀態結束後,女子中等教育領域出現了「男女共學」弱化、「家庭課」女子必修化等反民主化的「逆流」現象。「男女共學」制是在外壓下被動確立的,被占領狀態結束前後,日本朝野開始反對甚至主張取消該制度。1950年的調查顯示,51%的公立初中、高中反對共學,理由是「設備不全、為時尚早、影響風紀、男子女性化、女子男性化」等。[216] 1953年以後,山梨、青森、岐阜、福岡等地的中學開始恢復「男女別學」。1961年以後,有的學校名為「男女共學」,實則男女分班,或只招收男生或女生,實行變相的「男女別學」。「家庭課」在戰後初期的小學、初中及高中均開設,要求男女共修。然而,文部省在此後通過歷次課程改革,逐漸將其改為女子必修。初中「家庭課」1949年要求女生主要選修「家庭課」,1958年要求男生學習電器、機械等生產技術性科目,女生學習被服、食物等生活技術性科目。高中「家庭課」1956年「希望」全日制普通課程的女生習修「家庭課」4學分,1960年要求「普通專業」的女生必修「家庭課」,1970年規定所有課程的女生均必修「家庭課」(1974年實施)。「男女別學」與「家庭課」的女子必修化,固然可以「高效」地培養出產業發展所需的男性人才、經營家庭所需的女性人才,但卻違反了「教育機會均等」原則,是在民主化方向上的倒退。
另一方面,伴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女子中等、高等教育得以快速發展。在後期中等教育方面,高中女在校生人數由1960年的148.3萬人增至1975年的214.8萬人,15年間規模擴大了66.5萬人;女子的高中入學率由1950年的36.7%增至1970年的82.7%(開始超過男生的81.6%),1975年進一步提高到93.0%(仍然高於男生的91.0%),[217]女子後期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在高等教育方面,女子短期大學由1954年的111所增至1960年的140所,女子大學由1955年的32所增至1969年的82所;[218]高等教育機構的女在校生人數由1960年的14.2萬人增至1975年的67.5萬人,15年間規模擴大了53.3萬人;女子的大學與短期大學本科合計入學率,由1955年的5.5%提高到1970年的17.8%、1975年的32.4%,[219]實現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與此同時,女子高等教育也出現了新的男女不均衡現象。一是女子的高等教育水平低於男子。女子多考入二年制短期大學、男子多考入四年制大學。1975年,女子的短大本科入學率(19.9%)遠遠超過男子(2.6%),而其大學入學率(12.5%)卻大大低於男子(40.4%)。[220]高等教育內部出現了「女生短大、男生四大」的結構性差距。二是女子所選專業偏向於文科。1964年,大學本科女生最多的前三位專業依次是文學(5.7萬人、占45.5%)、教育(2.8萬人、占44.9%)、家政(1.2萬人、占99.8%),短大女生最多的專業為家政(4.8萬人、占99.9%)、文學(2.3萬人、占90.3%)、教育(0.9萬人、占99.2%),工學專業的女生在大學及短大分別僅占0.4%、2.2%,家政專業則幾乎全部為女生;1975年,大學本科女生最多的專業仍然是人文科學(12.9萬人)、教育學(7.0萬人)、社會科學(5.3萬人),理學僅7244人、工學2899人。[221]女子高等教育中的重文輕理現象嚴重。
該時期,女子教育的快速「成長」,適應並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中等、高等教育領域出現的「逆流」與不均衡現象,也為女子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