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戰前女子教育的局限

2024-10-13 11:34:42 作者: 吳廷璆

  戰前,日本女子教育在教育制度、教育機會、教育內容等方面,均顯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實行「男女別學」制度。「男女別學」即男女分別就讀於不同學校。1879年《教育令》規定「學校不得男女同一教場。但小學不妨男女同一教場」,[205]確立了小學以上各級教育機構的男女分校制度。「男女別學」一方面是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觀念在教育領域的殘餘,另一方面也是日本政府實施男女差別教育的制度設計。

  

  其次,女子接受教育的年限短、機會少。從義務教育來看,女子1907年至1945年始終為6年(至12歲),而男子自1935年《青年學校令》後至1945年延長至13歲(至19歲),[206]女子的義務教育年限大大短於男子。從中等教育來看,1943年《中等學校令》以後至1945年,男子的「中學校」學制4年,女子的高等女子學校學制2年,實業學校男子學制3年、女子學制2年,女子的中等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年限均短於男子。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極少,除上述兩所官立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以及女子專門學校外,大學僅在招生名額剩餘的情況下才招收女生。其結果,1945年時,初等、中等教育機構的女在校生人數均大致與男生相當(約占50%),唯有高等教育的女生僅占13.7%,適齡女子接受高等教育者僅占1.2%,即約有99%的適齡女子無法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進而,女子教育內容偏低、偏文。日本政府通過歷次課程改革,為男女規定了不同的初等、中等教育內容。(1)女子接受的理工科類教育明顯少於男子。例如,在普通小學中,1907—1941年圖畫課男生2學時、女生1學時,1941年以後男生5學時、女生3學時;在高等小學中,圖畫課1900年男生2學時、女生1學時,算術課1890年男生5學時、女生4學時,手工課1911年男生6學時、女生2學時,農業、商業及工業課1941年以後國民學校高等科男生5學時、女生2學時;在中等教育機構中,1943年理科在「中學校」為4—6學時,在高等女子學校為3—4學時。(2)女子重在加強裁縫、家政等內容。1879年《教育令》特別強調「應為女子開設裁縫等課程」,裁縫課專為女生開設,在普通小學1879—1906年為選修課、1907—1945年為必修課,在高等小學1886—1945年一直為必修課;高等女子學校1895年以後一直比男子中學多「家事」「裁縫」2門必修課,1943年以後增加「育兒」必修課,1895—1943年多「教育」「手藝」2門選修課。[207]另外,從1945年中等、高等教育各專業女生所占比例來看,中等教育機構普通專業為78%、商業11%、家庭及其他8%、農業3%,而工業僅213人;高等教育機構教育專業為38%、家政25%、法文經17%、醫學17%,而理學僅1470人、農學136人、工學62人。[208]可見,戰前的女子教育內容偏向於較為簡單的家政、文科等,與男子接受的教育內容並不平等。

  戰前女子教育的成果,為戰後女子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局限與不足,也為戰後女子教育改革預留了空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