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
2024-10-10 19:24:01
作者: 吳廷璆
跟昔日一樣,僧侶仍然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不過德川時代留學中國的日僧很少,赴日的明清僧卻很多。除僧侶外,還有不少亡命日本的明朝遺臣,據統計達62人。[230]
當初中國僧大多到長崎,住在「唐三寺」里。唐三寺是指長崎的興福寺(南京寺),福濟寺(漳州寺)、崇福寺(福州寺)。這三所寺院是到長崎的中國船主所建,所以寺院住持必須是中國僧,由南京、漳州、福州三地名剎派僧擔任。當初興福寺開山為真圓,福濟寺開山為覺海,崇福寺開山為超然。他們將明清文化帶到日本。在亡命日本的明遺臣中,有何倩、林上珍、顧卿、張斐、朱舜水、陳元贇等,朱、陳二人給日本文化的影響更大。
朱舜水(1600—1682),明末清初愛國進步思想家,浙江餘姚人,字楚嶼。明末與舟山守將王翊等從事抗清活動。1658年參加鄭成功和張煌言的北伐,攻長江下游諸城。1659年鄭成功敗後,亡命日本。1659至1665年在長崎講學,水戶藩主德川光國聘為賓師。1665年移居江戶,廣收門徒,傳播中國文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光輝一頁。朱舜水治學重實際效用,反對宋儒脫離實踐「辨析毫釐,終不曾做得一事」,主張學術為政治和社會服務。這種實學思想,對當時日本有一定影響。1682年病逝江戶,葬於常陸(今茨城縣),日本學者私諡文恭先生。其著作由門人輯集、德川光國父子刊印為《舜水遺書》。[231]
陳元贇(1587—1671),浙江餘杭人,元和七年(1621)隨商船到長崎,後為尾張德川侯的幕賓。他在日本與諸名士結交,在日本上層社會有一定影響。寬文十一年(1671)卒於名古屋,陳元贇長於詩文,傳授中國武術,發展了日本古來的柔道,他還在名古屋製造陶瓷器,後人稱「元贇燒」[232]。
明清之際去長崎的中國人不少。他們有的被任命為「唐通事」(中國人翻譯),成為對華貿易的官員,職業世襲。有的在長崎教授中國語言文學,廣收門徒,形成「長崎派」。獲生徂徠就是其中的著名學者。當時長崎成了中國文化的中心,不少日本人向到長崎的中國人索詩文書畫,或托便船贈詩給中國人,有的專程赴長崎,以同中國客商筆談為樂,甚至認為到長崎便靠近中國而引為快事。[233]
日本人民對待清商很友好,據傳至今在長崎的中島河畔還留下當年修建的一座「常明燈船」,上面刻著「唐船航海安全」字樣,表達日本人民對中國商船的祝願。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