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9 22:49:33 作者: 王小波

  有一件事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們可以在沉默和話語兩種文化中選擇。我個人經歷過很多選擇的機會,比方說,插隊的時候,有些插友就選擇了說點什麼,到「積代會」上去「講用」,然後就會有些好處。有些話年輕的朋友不熟悉,我只能簡單地解釋道:積代會是「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講用是指講自己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心得體會。參加了積代會,就是積極分子,而積極分子是個好意思。另一種機會是當學生時,假如在會上積極發言,再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就可能當學生幹部,學生幹部又是個好意思。這些機會我都自願地放棄了。選擇了說話的朋友可能不相信我是自願放棄的,他們會認為,我不會說話或者不夠檔次,不配說話。因為話語即權力,權力又是個好意思,所以的確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進話語的圈子,甚至在爭奪「話語權」。我說我是自願放棄的,有人會不信——好在還有不少人會相信。主要的原因是進了那個圈子就要說那種話,甚至要以那種話來思索,我覺得不夠有意思。據我所知,那個圈子裡常常犯著貧乏症。

  二十多年前,我在雲南當知青。除了穿著比較乾淨、皮膚比較白皙之外,當地人怎麼看待我們,是個很費猜的問題。我覺得,他們以為我們都是檯面上的人,必須用檯面上的語言和我們交談——最起碼在我們剛去時,他們是這樣想的。這當然是一個誤會,但並不討厭。還有個討厭的誤會是:他們以為我們很有錢,在集市上死命地朝我們要高價,以致我們買點東西,總要比當地人多花一兩倍的錢。後來我們就用一種獨特的方法買東西:不還價,甩下一疊毛票讓你慢慢數,同時把貨物抱走。等你數清了毛票,連人帶貨都找不到了。起初我們給的是公道價,後來有人就越給越少,甚至在毛票里雜有些分票。假如我說自己潔身自好,沒幹過這種事,你一定不相信,所以我決定不爭辯。終於有一天,有個學生在這樣買東西時被老鄉扯住了——但這個人絕不是我。那位老鄉決定要說該同學一頓,期期艾艾地憋了好半天,才說出:哇!不行啦!思想啦!鬥私批修啦!後來我們回家去,為該老鄉的話語笑得打滾。從當時的情形和該老鄉的情緒來看,他想說的只是一句很簡單的話,那一句話的頭一個字發音和洗澡的澡有些相似。我舉這個例子,絕不是討了便宜又要賣乖,只是想說明一下話語的貧乏。用它來說話都相當困難,更不要說用它來思想了。話語圈子裡的朋友會說,我舉了一個很惡劣的例子——我記住這種事,只是為了醜化生活,但我自己覺得不是的。

  我在沉默中過了很多年:插隊,當工人,當大學生,後來又在大學裡任過教。當教師的人保持沉默似乎不可能,但我教的是技術性的課程,在講台上只講技術性的話,下了課我就走人。照我看,不管幹什麼都可以保持沉默。當然,我還有一個終生愛好,就是寫小說。但是寫好了不拿去發表,同樣也保持了沉默。至於沉默的理由,很是簡單,那就是信不過話語圈。當時我懷疑的不僅是說過畝產30萬斤糧、炸過精神原子彈的那個話語圈,而是一切話語圈子。假如在今天能證明我當時犯了一個以偏概全的錯誤,我會感到無限的幸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