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
2024-10-13 07:10:51
作者: 喬斯坦·賈德
「休謨之後出現的另一位大哲學家是德國的康德(immanuel Kant)。但十八世紀的法國也出現了許多重要的思想家。我們可以說,十八世紀前半葉,歐洲的哲學中心是在英國,十八世紀中期,是在法國,十八世紀末,則是在德國。」
「從西邊一直換到東邊。」
「沒錯。我首先要大略描述一下法國啟蒙時期哲學家的一些共同特點。其中最重要的幾個人物是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盧梭。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哲學家。我將把重心放在七點上。」
「我早就知道啦!」
蘇菲把席德的父親寄來的明信片遞給艾伯特。艾伯特深深嘆了口氣:「他實在不必這麼費事的……首先,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口號就是反抗權威。當時許多法國哲學家都到過英國。那時的英國在很多方面都比法國開明。這些哲學家受到英國自然科學——尤其是牛頓的宇宙物理學——的吸引,也受到英國哲學——尤其是洛克的政治哲學——的啟發。他們回到法國後,對於傳統的權威愈來愈不能認同,認為有必要對前人所謂的真理抱持懷疑的態度。他們的想法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自行找尋問題的答案。在這方面他們受笛卡爾的啟發很大。」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因為他的思想體系是從頭建立的。」
「可以這麼說。不過,反對權威的口號也有一部分是針對當時的教士、國王和貴族。在十八世紀時,這幾種人在法國的勢力比在英國要大得多。」
「後來就發生了法國大革命?」
「是的,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發生了,但是革命的理念是在很早之前就萌芽了。下面一個關鍵名詞是理性主義。」
「我還以為理性主義隨著休謨消逝了。」
「休謨本人到一七七六年才逝世。那時孟德斯鳩已經死了大約二十年了。兩年後,也就是一七七八年,伏爾泰和盧梭雙雙去世。可是他們三人都到過英國,非常熟悉洛克的哲學。你也許還記得洛克的經驗主義理論前後並不一致。例如他相信人對上帝的信仰和若干道德規範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這個想法也是法國啟蒙運動的核心。」
「你說過法國人總是比英國人更理性。」
「是的。這項民族性的差異可以回溯到中世紀。英國人通常會說『這是常識』,但法國人卻會說『這很明顯』。英國人說『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法國人卻會說『這是很明顯的』,也就是說對於人的理性來說是很明顯的。」
「原來如此。」
「大多數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和蘇格拉底及斯多葛學派這些古代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堅決相信人的理性,所以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時常被稱為『理性時代』。當時,新興的自然科學已經證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轄的,於是哲學家們認為他們也有責任依據人不變的理性為道德、宗教、倫理奠定基礎。啟蒙運動因此而產生。」
「這是第三點,對不對?」
「他們想要『啟』發群眾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會。他們認為人民之所以過著貧窮、備受壓迫的生活,是由於他們無知、迷信所致。因此他們把重點放在教育兒童與一般大眾上。所以,教育學這門學科創立於啟蒙時代並非偶然。」
「這麼說,學校制度開始於中世紀,而教育學則開始於啟蒙時代。」
「可以這麼說。啟蒙時代最大的成就是出版了一套足以代表那個時代的大規模百科全書。這套書共有二十八冊,在一七五一年~一七七二年間出版。當時所有知名的哲學家與文人都參與了編纂工作。他們打出的口號是『你在這套書中可以查到所有的知識,上自鑄造大炮的方法,下至制針的技術』。」
「下面你是不是要談到文化上的樂觀態度?」
「我說話時請你不要看那張明信片好嗎?」
「[img alt="hnt" src="images/195004501718.png" /],對不起。」
「啟蒙時期的哲學家認為一旦人的理性發達、知識普及之後,人性就會有很大的進步,所有非理性的行為與無知的做法遲早都會被『文明』的人性取代。這種想法後來成為西歐地區的主要思潮,一直到前幾十年為止。今天我們已經不再相信所有的『發展』都是好的。事實上,早在法國啟蒙時期,就已經有哲學家對所謂的『文明』提出批評。」
「也許我們早應該聽他們的話。」
「當時有些人提出『回歸自然』的口號,但對於啟蒙時期的哲學家而言,『自然』幾乎就代表『理性』,因為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賜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產物。他們的說法是:所謂的『原始民族』常常比歐洲人要更健康、更快樂,因為他們還沒有被『文明化』。盧梭提出『人類應該回歸自然』的口號,因為自然是好的,所以人如果能處於『自然』的狀態就是好的,可惜他們卻往往受到文明的敗壞。盧梭並且相信大人應該讓小孩子儘量停留在他們天真無邪的『自然』狀態里。所以我們可以說體認童年的價值的觀念從啟蒙時代開始。在此之前,人們都認為童年只不過是為成年人的生活做準備而已。可是我們都是人,兒童跟大人一樣,也是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
「可不是嘛!」
「他們也認為宗教必須加以自然化。」
「怎麼說呢?」
「他們的意思是,宗教也必須與『自然』的理性和諧共存。當時有許多人為建立所謂的『自然宗教』而奮鬥。這就是我們要談的第六點。當時有很多唯物論者不相信上帝,自稱為無神論者。但大多數啟蒙時期的哲學家認為否認上帝存在是不合乎理性的,因為這個世界太有條理了,因此不可能沒有上帝的存在。牛頓就持這種看法。同樣的,這些啟蒙時期的哲學家也認為相信靈魂不朽是合理的。他們和笛卡爾一樣,認為人是否有一個不朽的靈魂不是信仰問題,而是理性的問題。」
「我覺得這種說法很奇怪。在我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正在於你相不相信,而不在於你知不知道。」
「這是因為你沒有生在十八世紀。據啟蒙時期哲學家的看法,宗教上所有不合理的教條或教義都有必要去除。因為耶穌的教誨本來是很簡單的,這些不合理的教條或教義都是在後來教會傳教的過程才添加上去的。」
「原來如此。」
「所以後來有許多人宣稱他們相信所謂的『自然神論』。」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理論?」
「所謂『自然神論』是指相信上帝在萬古之前創造了世界,但從此以後就沒有再現身。上帝成了一個『至高的存在』,只通過大自然與自然法則向人類顯現,絕不會通過任何『超自然』的方式現身。我們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可以發現類似這種『哲學上帝』的說法。對他而言,上帝乃是『目的因』或『最初的推動者』。」
「我們只剩下人權這一點還沒講了。」
「但這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大致上來說,法國啟蒙時期的哲學家要比英國哲學家更注重實踐。」
「你是說他們比較依照自己的哲學生活?」
「沒錯,法國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對於一般人在社會的地位並不滿意。他們積極爭取所謂的『自然權利』,並首先發起一項反對言論管制、爭取新聞自由的運動。此外他們認為個人在宗教、道德與政治方面的思想與言論自由也有待爭取。他們同時也積極提倡廢除奴隸制度並以更合乎人性的方式對待罪犯。」
「他們大多數的觀點我都贊同。」
「一七八九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人權與民權宣言』,確立了『個人權利不可侵犯』的原則。挪威在一八一四年制定的憲法正是以這份宣言為基礎。」
「可是目前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這些權利呀!」
「是的,這是很不幸的。不過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希望能夠確立每個人生來就有的一些權利,這就是他們所謂『自然權利』的意思。到現在我們仍然使用『自然權利』的字眼來指一種可能會與國家法律發生衝突的權利。此外,也時常有人——甚至整個國家——在反抗專制、奴役和壓迫時打著『自然權利』的口號。」
「那婦女的權利呢?」
「一七八九年的法國革命確立了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的一些權利。但問題在於當時所謂『公民』幾乎都是指男人。儘管如此,女權運動還是在法國革命中萌芽了。」
「也該是時候了。」
「早在一七八七年時,啟蒙運動的哲學家龔多塞就發表了一篇有關女權的論文。他主張婦女也和男人一樣有『自然權利』。在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婦女們非常積極地反抗舊日的封建政權。舉例來說,當時領導示威遊行,迫使國王離開凡爾賽宮的就是一些女人。後來婦女團體陸續在巴黎成立。她們除了要求和男人享有一樣的參政權之外,也要求修改婚姻法,並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
「結果她們得到和男人相同的權利了嗎?」
「沒有。女權問題只是當時政治鬥爭的一個工具而已。到了新政權上任,一切恢復正常之後,又恢復了昔日以男人為主的社會制度。這種情形後來也屢次發生。」
「每次都這樣。」
「法國大革命期間爭取女權最力的人士之一是德古日。她在革命結束兩年後,也就是一七九一年,出版了一篇有關女權的宣言。在此之前,有關民權的宣言從來沒有提到婦女的自然法權。而德古日在這篇宣言中卻要求讓婦女享有和男人完全相等的權利。」
「結果怎麼樣?」
「她在一七九三年被砍頭,女權運動也從此被禁。」
「真可恥呀!」
「直到十九世紀女權運動才真正在法國和歐洲各地展開,並且逐漸開花結果。不過,以挪威為例,婦女直到一九一三年才享有投票權。而目前世界上仍有許多地區的婦女無法享有充分的人權。」
「我和她們站在同一條陣線上。」
艾伯特坐在那兒,目光越過湖面。一兩分鐘後他說:
「關於啟蒙運動我大致上就談到這兒了。」
「你說大致上是什麼意思?」
「我有一種感覺,以後不會再有了。」
他說完這話時,湖水開始起一些變化。有某種東西在湖心冒泡,仿佛湖底的水突然一下噴湧上來一般。
「是水怪!」蘇菲說。
那隻黑色的怪物前後扭動了幾下身子後,便潛入湖水中消失無蹤。湖面又恢復了平靜。
艾伯特轉過身來。
「我們進屋去吧!」他說。
他們便雙雙起身走進小木屋。
蘇菲站在那兒看著「柏克萊」和「柏客來」那兩幅畫。她指著「柏客來」那幅說:
「我想席德大概住在裡面的某個地方。」
今天那兩幅畫中間多了一幅刺繡作品。上面繡著:
「自由、平等、博愛。」
蘇菲轉身對艾伯特說:
「是你把它掛在那兒的嗎?」
他只是搖搖頭,臉上有一種憂傷的表情。
然後蘇菲在壁爐架上發現一個小小的信封,上面寫著:「致席德與蘇菲」。蘇菲立刻知道是誰寫的。他居然開始直接針對她了。這倒是新鮮事。
她拆開信,大聲念出來:
親愛的蘇菲和席德:
蘇菲的哲學老師應該強調啟蒙運動的意義在於它創立了聯合國賴以成立的一些理想與原則。兩百年前,「自由、平等、博愛」這個口號使得法國人民團結起來。今天,同樣的字眼應該也可以使得全世界團結起來。全人類應該成為一個大家庭,如今這個目標已經比從前更加迫切。想想看,我們的子子孫孫會從我們這裡繼承什麼樣的世界呢?
席德聽見媽媽在樓下喊說電視的偵探影集在十分鐘內就要開演了,同時她也已經把比薩餅放進了烤箱。讀了這麼多東西後,席德覺得好累。她今天早上六點就起床了。
她決定今晚要好好和媽媽一起慶祝她的生日。不過現在她必須在百科全書里查一些東西。
Gouges……不,是De Gouges嗎?還是不對。是Olymp de Gouges嗎?還是查不到。這部百科全書中沒有一個字提到那個因為獻身自己的政治理念而被砍頭的女人。這不是太爛了嗎?
她該不會是爸爸捏造出來的人物吧?
席德跑到樓下,找一部比較大的百科全書。
「我必須查一些東西。」她對滿臉訝異神色的媽媽說。
她在那一大套家庭百科全書中找出了FORV到GP那一冊,然後便再次跑到樓上的房間。
Gouges……有了!
德古日(Gouges,Marie O1ympe,一七四八年~一七九三年),法國作家,在法國革命期間出版了許多社會問題論述和若干劇本,因此成為革命中的知名人物。她是革命期間少數為婦女爭取權利的人士之一,於一七九一年出版了《女權宣言》。一七九三年時因為膽敢為路易十六辯護、反抗羅伯斯庇爾被砍頭。(請參照一九〇〇年所出版的《當代女權運動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