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趙復、姚樞、許衡
2024-10-09 21:44:11
作者: 錢穆
蒙古入中原,為禍之烈尤甚於金。但那時中國統一了,不比宋、金時代南北相隔絕,因此南方學統終於流傳到北方,反比金代有了些起色。
趙復字仁甫,湖北德安人,學者稱江漢先生。元師伐宋,屠德安。時姚樞在軍中,他把儒、道、釋二家和醫師、卜人一例,認為占一藝的全都放活了,復因此得為一俘虜。樞與言,大奇之。但復終不欲生,乘月夜逃赴水。樞覺而追之,履積屍而前,見複方解發脫屨,呼天而號,欲自沉,亟挽之。遂攜與同至燕,為之建太極書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張、楊、游、朱六人配。集遺書八千餘卷,請復講授其中。學子從者百餘人。復以周、程而後,其書廣博,學者未能貫通,乃作《傳道圖》,以書目條列於後。使學者得識門徑。程朱之學,流傳北方由復始。
姚樞字公茂,柳城人,徙洛陽。為蒙古幕官長。蒙古大營貨賂,分及摳,樞拒之,因退隱蘇門山。讀書鳴琴,築室奉孔子及宋儒周、程、張、邵、司馬六人像。刊《小學》、《四書》並諸《經》傳注,以惠後學。
許衡字仲平,河內人,學者稱魯齋先生。幼嗜學,遭亂,貧,乏書,嘗從日者游。偶見《尚書》,請就宿,手鈔而歸。避難徂徠山,得王弼《易注》,夜思晝誦,漸有從學者。聞姚樞在蘇門,往謁。得程、朱遺書,還,謂其徒曰:「昔者授受殊孟浪,今始聞進學之序。若必欲相從,當棄前日所學,從事小學之灑掃應對,以為進學基。」眾皆從。衡自得《小學》,即主以此書開導學者,嘗語其子曰:「《小學》、《四書》,吾敬信如神明。能明此書,雖他書不治可也。」他曾說:
教人與用人正相反。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
又說:
學者治生最為先務。苟生理不足,則於為學之道有所妨。彼旁求妄進及作官謀利者,殆亦窘於生理所致。士君子當以務農為生。商賈雖逐末,果處之不失義理,或以姑濟一時,亦無不可。
他又說:
綱常不可亡於天下,苟在上者無以任之,則在下之任也。
他在亂離中,常毅然以斯道為己任。元世祖聞其名,召之。他臨死告其子,說:
我生平為虛名所累,竟不能辭官,死後慎勿請諡立碑,但書許某之墓,使子孫識其處足矣。
大概他對當時大局,自知無可救助,故在政府,自請罷免中書執政而改就國子監,時人譏其欺世自免。但當時北方儒學,終因趙復、姚樞及他三人之力而始廣其傳,這也算功不可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