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新城市中國> 中心城市的競爭

中心城市的競爭

2024-10-09 11:57:40 作者: 王志綱工作室

  成都欲擔綱「3+1」之「1」,必爭西部之先;欲爭西部之先,必爭巴蜀之首。

  那麼,面對西部產業經濟的饑渴,成都是參與城市間的同質化競爭,還是應該發揮自己的人文優勢,尋找差異化的發展之路呢?

  工作室在提交給成都政府不到兩萬字的報告中明確寫道:

  

  「面對傳統工業基礎雄厚的重慶,成都要想在工業規模上取得超越性的競爭優勢,不僅代價昂貴,而且短期內難以實現。在單一工業化這條路上走下去,成都將長期局限於與西部諸強,特別是重慶的競爭中無法超越,即使在未來規模上可能取得一定的優勢,也難以成為區域經濟的領跑者,更遑論領導西部諸強與中部、甚至東部群雄一爭短長?再多的大項目並不能強化成都的領導地位、西部之心的地位,只能增加經濟規模、就業總量,不能與重慶形成競合關係。

  「因此,成都市新一屆市委市政府的戰略目標應當是:建設成渝城市圈的區域中心城市,推進「3+1」格局的真正形成!」

  事實上,此時的重慶也在以空前的手筆實現著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夢想。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進入三期建設,吞吐1500萬旅客的機場正在擴建,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系統初具雛形。5年投資6000個億,重慶要打造名副其實的西部樞紐和大西南地區無可爭議的窗口與龍頭。

  而遠在西北的西安自2002年提出「中國西部,西安最佳」的城市口號以來,也在以轟轟烈烈的新城開發和環境改造,為把這個千年古都建設成為西部最適宜人們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而努力。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西部的新三國演義中,每個城市都有當中心城市的心思。

  在新的奮鬥目標出台之前,1993年,國務院將成都定位於西南地區的「三中心兩樞紐」,即金融、商貿、科技中心,交通和通信樞紐,可重慶的定位幾乎與成都如出一轍,並且還多了一個「現代化工業基地」,同質化趨勢顯而易見。此外,重慶還是國務院提出的西部物流中心之一。西安的目標是要成為崛起的西部金融中心,高新區要成為區域研發中心,同時也是國務院提出的西部物流中心之一。

  誰都想當中心城市,因為誰都知道,中心城市是高級資源最集聚的地方。但到底什麼樣的城市才是區域中心城市,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區域中心城市的內涵有沒有發生具體的變化,卻是工作室在務虛過程中不得不破解的課題。

  那麼,到底什麼是現代意義的中心城市呢?

  工作室認為,隨著中國宏觀經濟環境的根本性轉變,投資導向正悄然變化——前工業時代,投資向低成本區域集聚;中工業時代,投資向產業集群區域集聚;後工業時代,投資向信息集群區域集聚。與此同時,中心城市的動力因子也在發生著悄悄的變化。

  以前很多城市的目光只盯著GDP的總量,總是工業、工業還是工業。殊不知到了今天,一個城市能否成為中心城市,其奧妙在於:

  首先,區域需求決定城市價值。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區域城市間的競爭關係,已轉化為互為依存、唇齒相依的聯動發展關係,城市價值和地位取決於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和作用,及周邊城市對它的依存度;

  其二,消費規模決定經濟規模,在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今天,城市的經濟規模不再取決於城市的生產能力,而在於城市能聚合多大的市場需求,創造多大的消費市場;

  其三,要素流通決定城市能量,城市的輻射能量主要體現於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物質流等經濟要素的流動速度和流動量;

  其四,特色功能決定區域關係。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浪潮下,城市功能開始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層次分明的區域中心、區域副中心、專業功能的城市體系;

  其五,聚合能力決定城市地位。城市的領導地位首先取決於它的經濟影響力,即它對外的經濟輻射和集聚能力。

  因此,成都要想成為區域中心城市,必須具備信息中心、集散中心、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創新中心的六大功能。而隨著經濟發展和後工業時代到來,區域中心城市的生產功能正在弱化,生產基地出現擴散和外移的趨勢。

  世界城市史表明,隨著城市化的演進,在每一個城市帶中,最終都會形成一個或多個相對發達的區域中心城市。但再深究一步,就會發現一個奇妙的規律:一般來說,早期的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孿生子,二者同頻合拍,同步發展。這個時期的產業經濟自然是以第二產業為主,隨著第二產業的高速發展,逐漸催生出現代第三產業。當第二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在GDP的比重中接近一半的時候,此時第三產業的比重開始與第二產業相當,城市化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拐點。

  中國內地的大多數城市目前都處於這個階段。翻過這個拐點之後,第二產業的產值無論如何增長,其相對值開始慢慢下降,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第三產業對城市化的推進作用日益凸顯,這個時候的現代服務業不僅服務於城市自身和周邊地區,而是在更高的層面上輻射更廣闊的地區。根據物流、資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科技流的集聚程度,城市在城市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開始出現分野,於是出現了所謂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國際都市等等。

  同樣的道理,對已經開始越過城市化的第一個拐點的成都而言,面臨的與其說是傳統產業的競爭,不如說是中心的競爭,而中心的競爭,實際上是現代第三產業的競爭。

  為了爭奪中心城市的制高點,成都必須解決:在成渝城市圈裡,成都如何與重慶互動?顯而易見,成都與重慶戰略定位的趨同,導致了城市之間經濟發展模式的同質化、城市擴張模式與競爭模式的同質化,共同爭奪有限資源,形成惡性競爭。

  成都如何發揮中心城市優勢,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推進成都平原城市經濟圈的形成?成都要實現跨越,只靠「工業挑大樑」、「帶一促三」能否使自身超越同構競爭,脫穎而出?

  成都的軟肋在於,支柱產業不明顯,拳頭產品不突出,產業經濟分散。尤其是未能把握新型現代產業的發展態勢,充分挖掘自己的稀缺資源,打造核心的競爭優勢,形成獨具特色的競爭優勢和產業特色。

  要想做中心城市,就必須考慮如何增加成都的外向度、增強商務價值,如何提高城市輻射集聚能力?

  成都經濟形態的內向度比較高,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主要是依靠內部消費需求形成的,這使得成都相當多的產業都陷入低成本內部競爭的惡性循環之中。只有增加外向度,使成都的產業經濟跨入更大的市場空間,才能使成都增值。

  在新的形勢下,需要思考的是,成都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成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哪裡?成都獨特的人文個性和獨有的歷史文化傳承,如何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因此,工作室斷言,成都城市競爭戰略的轉型是大勢所趨,成都的產業結構調整已時不我待!也就是說,成都要想做西部首屈一指的中心城市,必須大力發展現代第三產業,只有服務於更廣泛的西部,使自己的輻射範圍儘可能加大,才能完成自身的超常規發展。

  否則,一旦成都的戰略方向發生偏差,不僅無法發揮成都真正的魅力和特色,勢必進一步加劇重慶直轄後成都領先地位的淪喪與中心功能的模糊,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導致成都經濟地位的不斷下降,成為區域經濟領跑者的夢想只能化為泡影。

  因此,要策劃成都,我們還需要站得更高一點,看得更遠一點!

  回望成都,一個傳承千年的消費城市。在計劃經濟時代,成都的「消費」被扭曲!在前工業時期,外向型投資拉動使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一日千里,而地處西部的成都曾一度迷失!

  今天,面臨歷史的抉擇,我們是時候問:成都,你將向何處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