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觀點
2024-10-09 11:57:09
作者: 王志綱工作室
誰的新型城鎮化?
【編者按】
新型城鎮化是今天中國的熱點,也是各種問題匯集的焦點。有人期待它啟動新一輪的投資,吸收流動性,消化過剩產能,成為未來十年二十年繼續保持增長的發動機;有人則認為它只能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結果,今天城鎮化的諸多問題在於倒因為果時間太長,不能再飲鴆止渴。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如何從市場化的角度解讀新型城鎮化,如何更充分調動市場的活力,如何能夠滿足市場發展的內在需求?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市場新動力在哪裡?
作為一家從事城市與區域發展戰略策劃與研究逾二十年的民間戰略諮詢機構,智綱智庫(王志綱工作室)來自市場,為眾多城市和區域完成了城市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在政府與市場之間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中國經營報》記者就新型城鎮化有關熱點話題對「智綱智庫」創始人、曾有中國房地產「教父」之稱、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幕後推手」的王志綱先生進行了專訪。
一、「市長」還是「市場」的城鎮化?
《中國經營報》:作為改革開放全過程的報導者和參與者,三十年前,您曾做過《百萬移民下珠江》的報導,充分展現了改革開放之初城鎮化當中面臨的矛盾現實。當前新型城鎮化和三十年前的城鎮化有何不同?「新」在哪裡?
王志綱:城鎮化與工業化是一個相伴相生的過程,它從來就不是一個片面的某一個方面的問題,而是社會、經濟政治、國內外環境、發展階段等諸多問題的交匯點。《百萬移民下珠江》是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城市化、工業化最典型的一個縮影。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今天我們批評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的很多方面,包括血汗工廠,包括環境污染等,都是不對的,但當時只能這麼走。三十年前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出口驅動,決定了只能出賣勞動力,也就決定了百萬移民要背井離鄉;這個過程在隨後的三十年中被複製到長三角、中西部、甚至偏遠的山區。
直到今天這個市場規律都沒有變,但是形勢發生了變化。三十年後的中國已經從世界工廠變成最大的消費地,國人已經從注重數量到了注重質量,這決定了中國的城鎮化、工業化進程還將繼續,但是從模式和路徑上要發生深刻的變化。
三十年前以生產為核心,兩頭在外;三十年後以消費為驅動,市場在國內,消費在國內。隨之而來的人的流向也發生變化,過去幾億農民工從鄉村湧入城市,湧入沿海,追逐工作;現在是城裡人嚮往農村,想去農村,追逐清風明月。
外因和內因上都發生了變化,所以未來幾十年的城鎮化一定要和過去幾十年的城鎮化有區別。最可怕就是現在各方還是按照原來的慣性在考慮和操作,最後結果一定是刻舟求劍,南轅北轍。
《中國經營報》:您從事城市戰略研究這麼多年,有一個城市經營的觀點傳得很廣,就是城市戰略的成功需要「市長和市場跳雙人舞」。這個論斷在新型城鎮化中是否依然有效?
王志綱:十年前我們提出:城市經營的主體不再是單一的政府,市長必須學會與市場跳雙人舞,藉助企業的力量和市場化的運營方式來達到城市增值的宏觀目標。凡是城市經營搞得好的城市,一定是最充分地實踐了市場經濟規律,是按照企業化、市場化的方法去操作的先行者。
如今這個觀念不僅不過時,反而應該更加強調。因為當前市場的力量比起10年前要更加豐富,更加多元,也更有活力。如果說10年前還只是一些先知先覺有實力的企業扮演著啟動市場重要角色的話,那麼今天已經有更多的普通消費者、創業者、中小企業主甚至是白領都開始扮演者啟動市場的角色。如何更充分調動市場的活力,如何能夠滿足市場發展的內在需求,演好對手戲,這對我們的市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五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中國經營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那麼該如何從市場化的角度解讀新型城鎮化?未來將有哪些市場力量將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新動力」?
答:現在從上到下都在說人的城鎮化,但是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的人。我們經常說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使得中國有了豐富的積累,這個積累遠不只是資本上的,還有人的積累。人的互動是推動城鎮化的核心力量,城市反哺是真正推動新型城鎮化的核心,這個反哺不只是轉移支付,城市資本進入農村,更重要的是一批人帶著新的眼光、新的技能從城市回到農村,這會掀起一場新的變革。
這段時間,我們走了國內很多地方,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現象,總結起來有這麼五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返鄉農民;返鄉創業者;本土企業;都市小資;地產商。
第一股力量:返鄉農民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貴州。貴州在中國屬於偏遠地區,這個地方在貴州也屬於偏遠地方。幾年前我去的時候,當地為了發展,超前投資修了幾十萬平米的廠房搞工業園,所有人都不看好。一個簡單的道理,從沿海到內地成本上升一倍,支撐不了。但是沒有想到,這次一個根本性的變化發生了——以前是勞動力追著工作走,現在是工作追著勞動力走。
當地政府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做摸底調查,發現在沿海的熟練紡織製衣工人有七八千人,於是派人到沿海打工比較集中的地方去動員,過年回家的時候又挨家挨戶去談,說我們縣裡也要搞製衣廠,沿海你拿四千,這裡給你三千。抬腿就能回家,縣裡還準備蓋廉租房,不買的話五百塊一個月,買的話兩千塊一平米。這樣一來沒有人願意再去沿海了。這時候政府再去跟企業談,原來談了很久也不來的企業現在都願意來了。
這樣的小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我到四川、貴州、河南很多地方都是這種情況。這說明形勢變了:原來的中國沒有辦法,只能出賣勞力,競爭優勢就是成本,所以沿海最有優勢,所有人都往沿海跑,上億人大遷徙,拋棄妻子,背井離鄉。農村凋敝,家裡是留守老人加上留守兒童,外面是分居的夫妻,農民為了獲得一點收入,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三十年不搞騰籠換鳥,各種問題都出現了。現在的中國不一樣,老闆的牛鼻子被牽著走了,必須到這裡來辦廠。不只是是勞動力在這裡,消費市場也在這裡,一個難得的契機出現了,解決3861部隊(農村留守婦女和兒童)問題的契機出現了。政府再順勢助推一下,原來想招商招不到的現在可以招到了,市場已經成熟了。
第二股力量:返鄉創業者
第二個故事是幾年前的湖南。我到湖南的婁底出差,去做足療的適合跟捏腳的姑娘聊天,結果非常有意思。
我說:你是哪裡人?
她說:是旁邊農村的。
我說:你是在哪裡學的捏腳?
她說:在廣東。
我說:為什麼現在不去廣東捏腳了?
她說:在廣東家管不了。回到家鄉以後呢,一可以回去照顧孩子老公,其樂融融;二來這裡捏腳收費也不比廣東低多少,兩三千塊一個月。
我問她:那還回不回廣東?
她說:堅決不回去了。
當時正好是講到金融危機以後怎麼辦的問題,很緊張,多少萬億的投資匆忙就花出去。實際上中國農民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自力更生,依靠自己。你不折騰我,你不騷擾我就完了。有人說我要讓你幸福,結果把人家整得雞飛狗跳,人家還不幸福。所以說政府的責任不是解決人民的幸福,而且解決痛苦,要保底孩子怎麼入學,醫療問題怎麼解決,至於選擇什麼活法那是自己的事情。
金融危機時候很多農民都回家了,回去的時候跟剛剛來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第一至少會有幾萬塊錢,第二掌握了一番本事和技能,第三見過世面腦袋開竅了。回去以後開個捏腳店,開個飯館,甚至開個修車鋪,就自己去創業去了。他們回去以後帶回外部的世界,使得羸弱不堪的鄉村得到強化。就像長江里的魚洄流一樣,這是一種生態現象。你把葛洲壩大壩一截,鄉土中國沒有了。鄉土中國本來就是通過這樣一種過程產生的,出去是為了回來。如果我們為了所謂的保就業,繼續刺激經濟,讓他不用回去,最後農村完了,城市也完了。
這是個大命題。我當時問了不少人。都是從外地回來,而且回來再不出去了。當時給我的觸動很大。這樣的人多了,當地的經濟不就起來了嗎?
第三股力量:本土企業
除了返鄉的農民工和返鄉的創業者之外,還有一股力量正在崛起,那就是本土的企業家,原來是草根創業者,現在多多少少都有些積累,不僅手中有了錢,還有一定的產業能力。
這幫人現在已經成了一股力量,但是處在散兵游勇的狀態。他們沒有了方向,好一點的出去買房置地,求仙問道,不好的就去糟蹋錢,炫富鬥狠,各種形式都有,是所謂「土豪」。這些人從本質上說誰不想有所成就,誰不想事業有成,人人尊重。以前機會很少,現在機會正在浮現。
這幾十年內地的招商引資一直走的是傍大款的路線,先是李嘉誠霍英東這些亞洲首富,讓他們撈了很多好處;後來瞄準國內首富,投懷送抱,像萬達,富士康,還包括馬雲,也獲得很多壟斷效應。
現在這種狀況可能要發生變化。政府的考核指標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原來的「貪大」變成了現在的「求強」。原來是GDP萬歲、政績工程,經濟是唯一的考核指標;現在是要追求綜合發展,要經濟、文化、生態協調發展、互為作用,考核指標是多維度的。地方政府會逐漸從「崇大媚洋」的美夢中醒來,「土豪(本土企業)」們「生於斯,長於斯」,多數對故鄉有著深厚的感情,「殺雞取卵」式的發展惡果相對好一些,所以他們將是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從片面貪圖經濟指標之「大」到謀求綜合發展之「強」,從「虛胖子」到「壯漢子」,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進步。
對於這些本土企業來說,如果說創業之初是為了解決溫飽,解決生存問題,那麼在這些問題解決之後也在思考人生追求的問題,無論是家族榮譽,還是事業成功,也希望能夠為家鄉做一些事情。這是可以仰仗的一股重要力量。
實際上這些年我幫助過很多的草根企業家,今天的巨富放回到二十年前也都是草根,還沒有今天的土豪實力強,但是就能有人走出來。我在不少草根土豪們身上也看到了成長的潛力。
第四股力量:都市小資
第四個故事可能聽的人已經很多,就是「新上山下鄉運動」。在大理的雙廊、麗江,還有徽州等一些風景秀麗、氣候舒適,又有文化傳統的地方,成為都市小資嚮往的天堂。一開始是已經財務自由的中產階層,後來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一些自由職業者、創意工作者也可以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他們來到蒼山下、洱海邊,建客棧,租民宅,帶著孩子,過一種不同於城市的生活。
這是一股浪潮,都市裡「披頭散髮」的人,錢不是太多,但對幸福很敏感的人。選擇了到鄉村去。這股浪潮席捲到日本,到台灣,產生了民宿浪潮,直接夯實了新鄉村運動。在享受鄉村時又把城市文明帶入鄉村,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將都市文明植入鄉村,依附著本來的文理。
大陸曾經興起過「新鄉村運動」,無論是北碚還是鄒平,都曾經進行過這樣的試驗。今天在更大範圍內進行這種試驗的時機成熟了。這股逆城市化的力量把城市文明嵌入山川田園,營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些人能夠解決中西部偏遠地區的城鎮化問題,通過嵌入式方式,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思考的是怎麼給他們提供空間,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過著線上線下生活,做創意設計、電商、金融等。
農耕文明的時候平原最值錢,工業文明沿海最值錢,休閒時代山嶽最值錢。把都市人對鄉愁的懷念,用他們的消費力和文明程度對接鄉村。把握好神韻的同時做好發展。
第五股力量:地產商——天使還是魔鬼?
最後還有一股重要的力量,就是房地產商。地產商今天名聲不好,但實際上他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擁有強大的資金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如果引導得好,就是天使,否則就是魔鬼。
比如我們幫萬達在長白山打造的國際旅遊度假區,成為世界級的滑雪目的地;比如如龍湖在撫仙湖,做得很好,污染、環保;萬科良渚文化村也做的很好,與民居鄉村、鄰里關係、公僕意識、返璞歸真結合;只要做到位,有使命感的企業就會把這些做進去。
倒過來同樣是這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就太多了。怎麼引導他們,把消費力拉入廣袤的山河。中國的消費拉動已經成熟,根據資料,2012年中國共有51個城市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一線城市人均GDP過1萬美金的有一兩億人口,這個巨大的購買力不是溫飽小康的問題,而是高品質幸福生活的問題,你不提供,他就去國外買奢侈品了。我們一直不重視這個問題,讓他們去哪兒消費?中西部,植入式開發,而非大規模開發。如杭州莫干山裸心谷,建築在樹上,火爆得不得了。中國現在一邊捆著草,一邊餓著牛。這股力量釋放出來,去重整河山,空間無限。
三、新型城鎮化的「三大法寶」
《中國經營報》:新一輪城鎮化發展的大幕正在拉開,能否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對當前正在進行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給予一些建議?
王志綱:我們作為一家從市場中走出來的民間智庫,這些年之所以能夠參與到越來越多的城市戰略、區域戰略乃至國家戰略之中,其根本原因就是把握市場發展的規律。對於新型城鎮化,我覺得有這麼三點值得關註:
第一點,要從「城市運營商」轉型到「產業運營商」。
十年前,我們提出城市運營商的概念,很多企業都把這個標籤往自己身上貼。也有人提出批評,認為是城市擴張的推手。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理解清楚城市運營的內涵。城市運營有它的階段性:在1.0時代,主要任務是「搭框架」,是基礎設施投入,城市拉開骨架;在2.0時代,主要任務是「精裝修」,是精細化產業培育,包括工業園區,包括服務業,設計、研發、文化產業、商業等。未來需要升級版的城市運營商,或叫產業運營商。
「城市運營商」與「產業運營商」的核心區別在於,前者是以土地為核心,後者是以產業為核心。必須適應從土地運營到產業運營的轉換。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運營商可以通過土地牟取暴利。但這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產業的培育需要長期的孵化,要靠運營本身,還可以通過提供增值服務、投資等獲得多重收益,急功近利的做法註定是走不通的。
第二點,「投資者」、「經營者」、「消費者」要實現三者合一。
此前生產者不是消費者,因為消費不起。對於環境沒有要求,對於生活沒有要求。此前消費者難以直接成為投資者,現在通過金融創新手段可以實現。
比如我們做休閒產業,做健康產業,不僅老闆可以投資,普通消費者現在也有機會可以投資。比如做文化產業,生產者就是消費者,消費者也可以是生產者。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怎麼理順,怎麼打通非常關鍵。打通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就能找到新的商業模式,這是未來想要做產業運營商的人必須考慮的問題。
第三點,要實現「政府經營環境、企業經營市場、民眾經營文化」。
中央說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自有其內在的邏輯和調節功能,政府不能用手中的權力過度干預,但是市場又不是萬能的,讓其放任自流,危害也不小。
怎麼才能解決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之間有效結合?我們提出了一條原則叫「政府經營環境,企業經營市場,民眾經營文化」。政府經營環境是說政府需要宏觀掌控,在戰略上把一個城市按照科學、理性的原則規劃得清清楚楚,將遊戲規則訂得明明白白,再選幾個領頭羊,讓其充當火車頭的角色,有效地撬動一個區域板塊的經濟發展。企業經營市場就是說讓企業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與競爭,從而真正形成「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格局。民眾經營文化是說在政府宏觀控制和企業自由競爭的前提下,消費者、老百姓自然會有意無意地營造出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為文化是無形的,但卻是可以感知的一種氛圍。
我們作為一家從市場中走出來的民間智庫,這些年幫助了很多地方進行了成功的探索。總得來說我認為危機是好事情,只有在危機之中人們才真正背水一戰,立志創新,轉型升級才有可能。我們正在過歷史的三峽,只有依靠科學的方法,艱辛的探索,過了這個坎,才有可能一馬平川,順流而下。
(原文「誰來推動新型城鎮化」刊於《中國經營報》2049期,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