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火星之窗

2024-10-13 06:17:53 作者: (美)霍格蘭

  1985年10月,一些行星科學家在NASA的埃姆斯研究中心組織了一場歷時三天的「火星之水會議」,他們在NASA新聞中宣布:

  冰、雪、河流與大湖也許在形成古代火星地表和氣候時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火星歷史早期,在靠近赤道的峽谷中形成了覆蓋著冰層的巨大湖泊。遠古的火星溫度也許夠高,足以支持地表出現河流與湖泊。

  詹姆斯·伯萊克認為,早期火星的大氣可能厚得多,包含更多可以儲存太陽熱能的二氧化碳,地質化學循環的過程可能使這種溫暖期持續了5億年,液態水加速了岩石的氧化,促使化學反應的形成,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提取出來與礦物化合。但是,來自行星內部熔岩流的熱量會分解碳酸鹽岩,將二氧化碳還給大氣層(早期火星的地殼相對較薄,熔岩可能會從任何地方噴出)。在特定條件下,伯萊克說,流動的熔岩會蓋住碳酸鹽岩,把它們帶到地表深處,它們在那裡依靠行星內部的熱量分解。伯萊克的研究認為,熔岩作用會變得足夠大,以至於釋放出足夠的二氧化碳以維持早期的循環。不過,最終,伯萊克說,熔岩的流動率下降,二氧化碳被禁錮在岩石之中。

  火星大氣層二氧化碳的減少導致熱量逸出行星表面,溫度降低,水流凍結。

  火星早期5億年之久的「溫暖、濕潤時期」大大提高了單細胞微生物的出現概率……但是無法保證後來能進化出智慧生物。如果「火星紀念碑」確係人造,它們仍然應該是造訪火星者的傑作,而不是進化自單細胞生物的土生土長的火星人!

  但是,NASA也承認火星表面仍然存在大量的水,關於「火星編年史」的「狂野」設想再一次蠢蠢欲動:

  火星是「近期」才被陸地化的。

  陸地化——在「行星工程學」基礎上……首先加熱整顆行星……融化凍結的二氧化碳和水……引入提供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創造一個自由的含氧大氣層……從而創造一個全新的行星環境。

  如果行星科學家的推測是正確的話,那麼只要在一點外部幫助的前提下,火星就有能力再度重現這段歷史。如果原材料具備,則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多年前,NASA自己曾經召開過一次會議,討論如何用現代技術改造目前惡劣的火星環境。

  NASA的想法與我的一致——與來自其他星系,並選擇了火星的殖民者也是一致的。不過,要到我們親自登陸火星那一天,才能知道它們移民火星之謎。

  

  因為證據就在火星上,也許,「火星人」想要創造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哪怕是暫時的。

  人類「安全」返回火星的唯一方法,不會對我們想要的答案造成破壞的方法,就是不去火星,而是到火星的衛星上去。將衛星當成探索火星這顆貨真價實的「行星博物館」之前的「踏腳石」!

  只有徹底回答了主要的生物學問題,我們才能進行最後一步,親自登陸火星。人類是一種「邋遢」的生物,隨身攜帶大量微生物,就算未來有先進的技術和特別的太空衣設計,也會不可避免地讓這些微生物流落到其他星球上。

  這樣導致的微生物污染會毀掉整個星球環境,而且是在第一次載人探索火星的一周內,就會給延續了50萬年甚至更長的傳奇故事帶去一個悲劇的收尾。

  如何安全地探索另一顆行星的表面,以及那個巨大的外星廢墟?這種兩難境地的解決之道,就出現在近期的報紙標題上:

  蘇聯將要啟動的「火衛一」計劃

  有趣的是,這台史無前例的探測器,特別是對於蘇聯人來說,正是那種「探路人物」所需要的,可以在無人環境下探索火星的各種細節。

  它是一種精密複雜的遠程遙控機器人。

  遺憾的是,從地球派去機器人探險會有時間延遲。這是因為受到光速的限制,是系統的固有問題,無法通過技術來克服,無論目前的科技水平有多高。這種信號延遲會給所謂的「廉價、無人機器人探索」帶來一些明顯問題,甚至可能在未來的「火星漫遊者」探測器來到火星隕石坑邊緣時,導致它掉下去!

  由於行星間的時間延遲,「停止」指令在探測器墜毀畫面傳回地球之後才能傳輸到探測器的電腦上去。而這時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設備早已變成廢鐵一堆。

  因此,我們怎能建議人類歷史上最重要、最複雜、最具考古意義的首次外星探險使用尚不完善的機器人?!回答是:我們不能。我們所建議的雖然也是由遠程遙控機器人參與的「火星探索計劃」,不過是完全不同的一種!

  因為探索的目標是「火星紀念碑」,使用精密的電視攝像機將實況通過電磁手段傳回地球,屆時會把多光譜分析儀、麥克風、遠程遙控手臂、精準鑽頭、雷射探測器……等所有可以幫助科學家取樣分析的設備裝到機器人上。而那些太過複雜而無法進行遠程控制分析的研究對象——如關鍵的生物樣本——將被小心地打包,裝入「樣品回運火箭」,從火星表面發射,飛往火衛一上的配有各種專門設備的實驗室。

  如果我們的科學家與專家團隊在火衛一上的控制中心等待樣品,就能將電磁波傳遞與接收圖像和數據的延遲限制在幾分之一秒內。而在地球上,時間延遲會長達半小時!在以上條件下,便可以通過電子方式直接操作關鍵物品與樣品的分析。這不僅實際可行,而且是唯一的選擇。

  蘇聯人在分析火衛一的組成時表現出了明顯興趣,說明他們十分希望解答關於火星的種種問題。因為,證明火衛一含有大量的水對問題的解答是非常關鍵的……

  實際上,如果沒有火衛一,以及可以作為高效火箭燃料的化合物,就無法設計上述任務,更不用說完成它了——至少在未來的50年內是這樣!沒有火星的衛星與可用的推進系統,就根本無法實現探索火星這一野心勃勃的戰略。為了把科研小組、探測器、地表著陸火箭、火衛一實驗室、科研設備、船員給養(消耗品)、火箭燃料運送過去,以及發送和接收來自火星的樣品,要實現這樣複雜、遠程控制、範圍遍布整顆行星的探索行動,必須使用核動力推進技術。

  因為火衛一的存在——而且它極有可能含有豐富的水和人類生存必需的其他元素,如氮和碳——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和硬體,10年內完成探索任務。

  因為與地球軌道、月球以及太陽系中的任何位置相比,從火衛一、火衛二上取得燃料要節省得多。

  而想從圍繞太陽旋轉的大小天體上獲得上述資源,特別是地球,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重力障礙。

  在火星的衛星上,我們極有可能發現取之不盡的四大關鍵元素——氫、氧、氮和碳,足以保證人類環遊太陽系。有了它們,就可以把地球上的資源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木星及其衛星是我們的下一個目標,而當我們在木衛二和木衛三的發射基地做好準備時,就會探索土星。外部太陽系中,最接近地球的就是土星的衛星「泰坦」(土衛六)。人類會步步為營,在資源探索與開發的基礎上逐個階段推進。探索群星的世界,首先便從研究靜默矗立的「火星紀念碑」開始。

  當人類移民外太空的序幕——「內部太陽系的復興」——拉開時,隨著人類的腳步擴散到宇宙空間的各個角落,「火星人」的真正起源之謎也將揭曉。

  如果我們願意,「首次火星探索」將在1998年準備就緒,飛船將離開地球,打開「火星之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