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道而來的殖民者
2024-10-13 06:17:24
作者: (美)霍格蘭
為了理解上述結論的重要性,讀者必須了解我們常用的所謂「太空」的概念。太空廣袤無垠,無遠弗屆,以至於想要感知太空之大,只能通過類比來實現,例如使用微縮模型。
舉例:
如果地球是一根縫衣針的針尖,那麼太陽就相當於距離針尖50英尺的一顆葡萄。
在以上模型中,太陽系的「外部標記」——冥王星的軌道——距離太陽是日地距離的40倍,所以冥王星也可以用針尖來表示(但其大小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位於半英里開外的地方。
下面讓我們加入時間的元素。
在「真實宇宙」中,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公里,即使速度如此之快,從太陽照到地球的光也需要8分鐘才能到達!抵達60億公里之外的冥王星的軌道則需要五個多小時!
太陽系以外最近的恆星是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它與我們的距離幾乎是日地距離的100萬倍。在上面的模型中,可以將其比作在離那顆代表太陽的「葡萄」8000英里的地方旋轉的另一顆葡萄——太陽和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就像漂浮在半空中、相距8000英里的兩顆葡萄。
太陽與其他行星的距離更是令人咋舌:如果上述模型來表示以太陽為中心、20光年為半徑範圍內的所有恆星的話,可以將它們比作漂浮在相當於60個地球那麼大的空間中的一顆顆葡萄,其間距至少有地球的直徑那麼遠!
人類若想到鄰近的星際旅行,必須運用最先進的技術解決一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時間。而以目前的技術,人類的星際航行速度遠達不到「光速」,而且,即使採用了核聚變或反物質等先進的動力系統,也只能達到光速的十分之一,以此速度,至少需要花上半個世紀才能抵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無怪乎有人將星系間的遙遠距離比喻為「上帝設置的隔離措施」。
所以,我們很難設想,會有太陽系之外的智慧生物穿越萬億英里的距離拜訪我們的星系,除非親眼目睹相關的證據。
讀者們已經了解到星際航行的種種障礙,現在我們來看看「火星建築假說」所引發的問題:
如果火星建築群的建造者不是起源於火星,也不是來自太陽系,那麼它們是如何突破星際航行的技術障礙的?我們要面對一個嚴肅的現實,即「星際航行其實是一個生物學問題」。
距離的無限與動力技術的十分有限使我們不得不相信,只有勇氣與耐心兼備的生物才能實現星系的跨越。
想要實現星際航行,我們只有兩個基本方案:慢速的世代飛船;或者以假死狀態進入「太空殖民」飛船,待幾個世紀後飛船到達目的地,再被「喚醒」。
以上兩種方案都是針對人類相對短暫的生命周期設計的。如果那群「火星訪客」與我們的技術水平類似,但生物屬性差異較大,那麼它們之所以能走過如此遠的距離抵達火星,只能說明其壽命比人類長得多——也許能活幾千年!
可以推知,星際航行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前提是你要擁有大量的動力和時間——還要擅長營造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態環境。
而且,如果星際旅行者的壽命比我們長出很多,則勢必引發各種社會學問題,對整個銀河系的殖民速度造成深遠的影響——該觀點是由走在該冷門領域研究前列,並且成果卓著的另一位物理學家大衛·布林提出的。
阿瑟·克拉克和保羅·索萊里的偉大設想竟然與「火星人」的計劃不謀而合。
我認為,我們在賽多尼亞地區的發現從社會和技術方面說明,其建造者具備了星際航行的條件:它們來自一個跨越星系的殖民文明,在自己選擇的居所火星上,創造了一個「隔熱隔音、自給自足、系統化的超級生物體」。
從社會與環境方面講,該系統是運載「殖民者」來到火星的飛船複製品。我們要解決的下一個顯著問題是:既然火星旁邊就是更加適合居住的地球——
為什麼那些「外星人」還要選擇殖民火星?
地球人(比如我)很難想像這批懷著尋找一個如地球般的移居「天堂」(既無人居住,環境又適宜)的目標、走過漫長旅途來到太陽系、結果選擇了火星作為目的地的「殖民者」都經歷過哪些困難。目前,與潛在的星際居民有關的地外文明搜尋模式假設銀河系中存在一些「類地星球」,那裡的居民經歷了生命起源,並且緩慢而痛苦地爬上了「進化階梯」,最後獲得了星際通信的能力。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在類地星球上起源並進化出來的智慧生物在選擇另一顆星球移民的時候,會捨棄與自己的家園更加相像的地球而選擇火星呢?
除非——你還記得伊薩克·阿西莫夫的那些有趣想法嗎——它們是執行某項星際任務的志願者,並且過去就在類似火星的環境中居住過。該假設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說得通。
我們對其他行星上存在生物的可能性以及它們採取的星際旅行方式的分析與設想,都難免間接地受到自身經驗的限制(例如我們按照人類的習慣使用「他/她」以及「世代」等詞語)。地球是一個生機勃勃的青翠世界,人類認為它的豐饒是天經地義的,包括水、氧氣、各種資源,以及最重要的生存空間。所以,從生物學、技術,更不用說社會學方面來看,生活在這樣一顆星球上的生物很難主動踏上一段危機四伏的征程,遷移到另一個星系中居住。
假設存在一些類似於地球的行星,其居民意識到自己或許無法完成星際旅行的夙願,但是可以把這個任務交給後代——也許數代人之後,他們的願望能夠實現。若是這樣,可能數十代人都會在狹窄、封閉的飛船環境中出生和長大,那他們可能會更加適應火星這類惡劣的生存環境,願意居住在封閉式的「生態建築」中。
可以想見,在「世代飛船」中,一直以上述心態生存下來的星際殖民者,一旦抵達目標星系,會不會被地球這樣的「正常」星球上「恐怖」的自然環境嚇壞呢?
地球上有風暴和地震,有數百萬種奇特的生物,以及四季——這些因素或許都是習慣於密閉的船艙生活的星際殖民者所無法掌控的……
他們或許希望複製世代飛船之中的封閉環境……
現在讀者一定開始明白,為什麼星際殖民者會選擇火星而不是地球作為居住地,雖然此舉有違所有的人類常識:作為太陽系中的一顆類地行星,火星可以為他們提供建設完美封閉環境的基本資源,而且外部因素——例如風暴、氧化等自然作用——對其「生態建築」的內部環境並不構成威脅。
「海盜號」傳回的關鍵信息證明了上述模式:火星從人類造訪過的太陽系各大行星中脫穎而出,成為除地球之外的能夠為掌握了高科技的智慧生物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的地方。
如果殖民者因為前文所述的原因放棄了地球,那麼火星就是一個完美的封閉「基地」,他們可以在那兒建造一座「金字塔之城」,而且不只如此。
以上純屬推測?當然如此。但它是一種謹慎的推測,以「海盜號」傳回的資料為依據——包括圖片和環境測量數據——而且運用了難以辯駁的邏輯,才得出這些試驗性的結論!
我並非斷言這就是事實,只想說明,這是根據我們已經掌握的資料所做的合理推斷,它與數據兩相符合。遺憾的是,對那些希望得到簡單答案的人而言,根據我們現在對各種證據的理解,它並不是唯一的結論。你將在後文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