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人猿的面部特徵
2024-10-13 06:16:41
作者: (美)霍格蘭
作為我們一直以來的討論的一部分,勞滕貝格和我試圖在火星數據里尋找「與地球有關的聯繫」。如果火星地物真是智慧生物造的,那麼「已經滅絕的火星文明」與地球人的祖先一定存在某種「關聯」。地球上能否找到「關聯」的證據?
一天晚上,上述例行討論結束後,勞滕貝格興奮地給我打來電話。
「我剛才看到『火星臉』了!」他喊道,「我坐在那兒看一部名叫《新星》的紀錄片,是關於中美洲考古的,片子裡有個東西非常像『火星臉』!好像是人們在英屬宏都拉斯探險時發現的……」
幾天後,勞滕貝格來到哈佛大學處理加州大學的公事。趁此機會,他決定參觀著名的哈佛皮博迪博物館,它以考古學收藏和研究聞名於世。勞滕貝格謹慎地拿出火星照片給幾位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過目,提出一個關鍵問題:
「你們知道地球上有沒有和它類似的東西?」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隨後他告訴他們,一部名叫《新星》的紀錄片顯示,在中美洲有一個類似「火星臉」的東西。
雖然十分懷疑,但出於禮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他:英屬宏都拉斯探險隊的隊長還在中美洲,幾個月後才能回來。
經過深入商討,有一兩位年輕的考古學家同意利用閒暇時間順便在博物館浩如煙海的檔案中查找可能與「火星臉」相似的古物的蹤跡。
這時,有人半開玩笑地叫來一位同事,問她是否見過辦公桌上的那張11×14英寸照片上的「火星臉」。
「當然,」她回答,「這是印度的猴神哈奴曼……」她提到的這位哈奴曼恰好是傳說中帶給人類智慧的神。
遺憾的是,我們不知道當她得知照片其實是在火星上拍攝的時,是什麼反應。
那麼,「火星臉」具有類人猿的面部特徵,這究竟是巧合還是刻意為之?
比較兩種太陽角度下的「火星臉」特徵之後,我忍不住想知道的是,它隨著光線變化而變化的外觀——下午剛開始的時候像「類人猿」,傍晚時更像「埃及人」——會不會是刻意設計的?
為了構成一種視覺隱喻:表現出猿猴進化為人類的過程,進一步說明「火星臉」的原型位於別處?!
研究初期,我曾經寫下一些關於「火星紀年」的看法,提出需要從藝術角度分析「火星臉」。我的原話是:
關於「火星臉」是真是假的所有討論都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人類的面部特徵包含著特定的數字比例,例如前額、眼睛、鼻子、嘴和下巴之間的距離之比。世界各地有關人類形象的藝術作品都會或多或少地符合這個比例。
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分析驗證「火星臉」是否符合上述條件。
因此,我與蘭迪一起組織了此次會議,請大家都來分析這個問題。至於火星之城的數學比例,也需要測試,這一點波佐斯已經在他的發言中提到。
換言之,先生們,除非我們先解決了這個問題——把能測量的東西全部測量完畢——否則只能繼續在原地兜圈子。
吉姆·錢農是第一個響應我要求的藝術家。
他是「概念設計師兼插畫師」,目前為多家美國超大型企業擔任顧問。吉姆過去曾在美國陸軍服役,並升任陸軍中校。我們見面的數年之前,他就創建了一個叫「第一營」的組織,宗旨是聯合「新時代」的「精神鬥士」們,借鑑軍事機構中的務實風格,通過聯合演習與合作的方式減少國際間的摩擦。
我們第一次在洛杉磯見面時,錢農的素描讓我眼前一亮。他畫的是「火星臉」的各種參數圖,這些數據是我幾周前剛剛測量出來的結果。幾天後,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錢農把賽多尼亞地區的地物拆散成幾部分:城市、D&M金字塔和「火星臉」,然後他創作出更加細節化的賽多尼亞地物示意圖,標明它們之間的特殊關係以及藝術分析的結論:
「火星臉」
——吉姆·錢農
研究迪克·霍格蘭德提供的照片兩天後,我的發現主要可以總結為三條要素:
1.面部比例
符合人體測量學的標準
2.支承結構
建築對稱
3.面部表情
藝術/文化起源
說明「火星臉」是智慧生物有意識地創造出來(覺知創造)的證據
面部比例
構造人類面部時,藝術家採用了經典的比例關係。以眼睛為例:我們用一條線把整個面部分為上部和下部,眼睛則位於這條線的上方。
人類體格學家可以從面部特徵中辨識出一系列經典的比例。我發現,「火星臉」的特點同時符合人類學與體格學的傳統定義,並無違背之處。
支承結構
支承「火星臉」的台地也符合一定的經典比例。如果把「火星臉」遮擋起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4組平行線與4塊等面積的坡地外接,4條邊互相垂直,形成一個對稱的矩形。太陽照射角為30度的照片(70A13)說明它們顯然是凸出於地表之上的。僅憑這種支承結構就可以看出「火星臉」是被有意識地設計出來的。
表情
對於藝術家而言,還有一種更加準確的方法能夠判斷「火星臉」是否人造。作為相當大規模的紀念性建築,「火星臉」的表情一定有其特定含義,從藝術、文化、神秘性以及精神含義方面考慮,可以預見到「火星臉」的表情所表現的必然是一種持久性和力量感,以便引起觀看者的尊崇與敬畏。
「火星臉」看上去塑造了一個強大的男性形象,似乎是一位統治者。石頭之類的材料賦予這件作品一種細微的冷酷感。一般來說,若想在如此規模的作品上體現某種表情,石頭的材質是最適合的。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要想在該作品上雕琢出某種特定的表情,藝術家必須全神貫注。因為眼部的輕微變化就能創造出截然不同的效果,面部各部分的塑造必須做到精準才能傳神。
這不是一張普通的「臉」……
有充分的證據說明迪克·霍格蘭德給我的照片中的東西是一件有意識地創造出來的紀念物,屬於前人留下的考古遺產。若要推翻這個結論,恐怕需要提供更多的確切證據才行。
儘管我對這番評論有些純屬吹毛求疵的微詞(例如,除了提到70A13的「台地」測量數據,吉姆顯然更加重視低太陽角的照片35A72,沒有分析「火星臉」與類人猿相似這一點)。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是火星獨立研究項目所需要的一種「全新方法」。
錢農的分析加上哈佛大學人類學家們的反應,與莫倫納的結論遙相呼應:
如果火星上的某座山丘看起來像一座人臉的雕塑,那麼最簡單的解釋也許是……它就是人臉雕塑!
現在唯一缺少的就是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證明這個結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