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闆做市
2024-10-09 10:40:27
作者: 王志綱工作室(智綱智庫)
企業由小到大,慢慢發展壯大起來,已經跨過掙扎求生的階段,闖過了「鬼門關」,小老闆也成了中老闆,對他來說,這時僅僅能把事情做好已經遠遠不夠了,他還必須懂得如何開拓市場。
也就是說,中老闆在此階段,最要緊的是做市——市場的「市」。如果他不懂市場,不懂市場競爭的策略和手段,埋頭拉車不看路,很可能會在偶然中獲得成功,在必然中被消滅。我見過不少這樣的老闆:有很多人,在某一行業中偶然挖到第一桶金後,還是按照原有的路徑一門心思走下去。當市場重新洗牌後,他的企業就可能於瞬間灰飛煙滅,身首異處。真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這個時候,中老闆要把企業工作的重心放在市場營銷、品牌運營方面,要狠下力氣,成為行家裡手。
廣州星河灣的老闆黃文仔是我們的一個客戶,像許多老闆一樣,他也經歷了從小老闆、中老闆到大老闆的進化。我們來看一下黃老闆是如何做市的。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黃文仔主要從事貿易活動,經營鋼材。憑著廣東商人天生的、敏銳的生意頭腦和善戰能力,他很快就挖到了第一桶金,完成了原始積累,成為廣東有名的「鋼材大王」。隨著時間的推移,黃老闆發現,做貿易雖然能迅速地獲得暴利,但卻很難維持長久。要想永續經營,必須轉做實業,所以他選擇了木材加工,做膠合板。
就這樣,黃文仔從流通領域轉向了實業領域,流通資本也就變成了產業資本。20世紀90年代初,整個中國的裝修市場風起雲湧,市場對板材的需求量非常之大。當時,一般人做板材通常都是從國外進口木材,然後簡單地加工成膠合板,再賣給裝修商。但黃文仔的做法與眾不同。一跨入板材行業,他就投資數千萬元建起了花園式的廠房,購買了先進的設備、設施,無論是產品的質量、價位,還是企業的規模、服務以及信用,都比他的同行們高出一個檔次。由此,可以想見黃老闆的板材生意做得多麼風生水起、紅紅火火。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做了五年左右的板材生意,黃老闆感覺到,這個行業的發展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利潤也已經越來越薄,因為行業門檻太低,沒有什麼進入壁壘,跟風者太多。有些後來者的投資規模比他的還要大幾倍、十幾倍。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有的企業為了生存下去,無所不用,關係、勾兌、陰謀、陽謀、回扣、低價,長槍短炮統統用上,企業利潤已經今非昔比。在這樣的背景下,他決定轉行。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他注意到了當地發展最快的兩個人——碧桂園的楊國強和奧園置業的郭梓文。對於他們的底細,黃老闆很清楚,當年他已經開上奔馳的時候,他們都還是不起眼的小老闆。為什麼短短几年工夫,這兩個後來者居然都風光起來了?是什麼魔力讓他們快速成長?看來他們從事的房地產這個行業有搞頭。經過一番考察,黃文仔決定進軍房地產業。於是,他利用優良的人脈關係在廣州的海珠區做了一個舊城改造項目。該地產項目花了黃老闆很多的心血,占用了大量的資金,可最後的效益並不理想。
後來,黃文仔又在廣州番禺的南莊,即後來的華南板塊,憑著商人天生的敏感和直覺圈了上千畝的一塊地,但因心中無數,遲遲不敢貿然開發。他的一個優點是非常善於動腦筋、想問題。海珠項目之後,他開始反省,如果說房地產行業的空間不大,為什麼楊國強、郭梓文他們卻能在短時間內異軍突起、鳥槍換炮?如果說這個行業大有可為,為什麼自己卻出師不利?自己在哪方面做得還不到位?楊、郭兩位老闆的成功有什麼共同特點?他發現,原來在他們二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機構——王志綱工作室。幾經周折之後,黃文仔終於找到了我們,雙方一拍即合,於1999年底開始了合作。
當時八大地產商雲集華南板塊,黃老闆是初次進入地產業,沒有品牌,市場如何認他?所以我們的第一步就是要創造品牌,即按照品牌運營的目標來打造星河灣。這個項目是房地產大盤時代的經典之作,也是新時期地產行業的里程碑。我相信,在今天的中國,只要是從事房地產及相關行業的人,不可能沒有聽說過這個上千畝的大盤,連號稱「中國地產旗艦」的萬科都不得不承認星河灣是中國目前房地產業的樣板項目。我還記得在2001年星河灣登台亮相之後,在《深圳特區報》主持的地產大盤研討峰會上,萬科的一位副總還不無感嘆地說,第一次踩盤星河灣時的感覺是震驚——樓盤開發居然可以這麼做!樓盤居然可以做得如此的美輪美奐、無可挑剔!
隨著這個項目的成功,星河灣橫空出世,一下就成了中國地產業的強勢品牌,企業的規模與性質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星河灣的市場品牌確立之後,北京的有關部門當年就誠邀黃文仔北進,希望在首善之區的京城再造一個星河灣。經過近四年的潛心運作,黃老闆準備在2005年推出美輪美奐的現樓實景。黃文仔對我說:「北京星河灣,也許不是中國最大的,但一定是中國最好的。我到北京來就是要考狀元,榜眼、探花都不要!」
幾個月前,北京的有關部門出面組織了許多專家、學者,把星河灣的操作案例編輯了出來,準備推薦給京城的房地產老闆們學習,這在中國房地產歷史上可能是第一次。北京星河灣第一期暢園20多萬平方米的產品首次公開亮相,社區立體化園林、高品質室內裝修,重點小學、雙語幼兒園、超五星級會所—四季會、酒店式公寓等同期建成,實現了現樓美景開盤,以其罕見的高品質震動京城地產界。
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中老闆做市」是企業家進化過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一步。小老闆要進化為中老闆,做市是前提,是基礎。只有市場品牌樹立起來了,企業才可能更上一層樓。
在這方面,浙商做得比粵商好。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論地緣優勢、血緣優勢,甚至政策優勢,粵商可謂得天時、地利與人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最早大面積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也是「珠三角」的廣東人。但是隨著開放力度的加大,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廣東獨占外貿的歷史也走到了盡頭。以前中國的產品進出口,就像打排球一樣,當時全國的球都托給了廣東這個二傳手,廣東再將球傳給香港地區這個扣球手,於是全中國的球就由香港地區扣向了美國、英國、法國,扣向了全世界。整個中國催肥了香港地區,也催肥了廣東。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遊戲規則變了,中國的開放格局由原來的「打排球」變成了「踢足球」,即誰有本事盤球過中場,誰就可以直接射門——世界市場之門,上海踢向了歐美,青島、大連射向了日本和韓國,東北踢向了俄羅斯。
先天優勢遠不如粵商的浙商,就是在中國遊戲規則變革的大背景下,通過做市場、做品牌,很快崛起的,並且大有後來者居上的氣勢。大家想一想,今日之中國,從襯衫、西服、皮鞋等日常用品,到電子、通訊、網絡等高科技產品,有多少是廣東的品牌,又有多少是浙江的品牌?據統計,目前浙江的知名品牌數量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