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魯迅往事1881-1936> 南京礦路學堂1

南京礦路學堂1

2024-10-09 10:34:27 作者: 許廣平 等

  張協和2

  魯迅和我是在南京礦路學堂才相識的。以後一起派到日本留學,回國後同在浙江杭州兩級師範任教,辛亥革命後又同在北京教育部任事。嗣後魯迅到南方一直到逝世時為止,仍時有往來。回憶往事,懷念故人,不勝今昔之感。

  在南京礦路學堂的時候,距現在已五十餘年,當年同班友人恐僅我一人在世了。那時我與魯迅不同住一個房間,但在假期,由於我們的老家都遠在浙江,同居學堂中,經常相處一起。然而在今日追思往事時亦僅能憶及當時情景的一二片斷了。

  戊戌政變,清西太后封閉洋學堂,而南京礦路學堂卻在那時西太后的特別詔令下而開辦了。礦路學堂附屬於當時的陸師學堂,校址設在南京的三牌樓。那時學堂的總辦(即現在的校長)是錢德培。這個學堂僅空前絕後地招了一次生,共收了二十四名學生,到畢業時已不滿這個數目了。入學考試分初試及複試兩場,都只是做文章,初試的題目我已忘卻,複試的題目是《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論》,我和魯迅就是經過這樣的考試而入學的。魯迅入學時,年僅十七歲,是學堂中年齡最小的學生。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學堂的宿舍和講堂都在三牌樓,全部宿舍共有八弄,西一弄是礦路學堂學生居住的,其餘七弄是陸師學堂學生居住的。魯迅和丁文擢、顧琅同住在西一弄八號,我則住在一號。

  魯迅在學堂時,年雖最幼,但已表現出他過人的聰慧和高貴的品質了。礦路學堂顧名思義,應該是學有關礦物的學問了,的確在校三年中也學了這方面的課程,例如礦物學、地質學、化學、熔煉學、格致學(即現在的物理)、測算學(即現在的算術、幾何、代數、三角等)及繪圖學。但當時讀的都是紙上談兵,並且在講堂上抄講義,每天僅上、下午各上兩堂課(每課約一小時余),講解是很少的,只是抄書而已。而魯迅在下課後從不複習課業,終日閱讀小說(筆記小說、《西廂記》等),過目不忘,對《紅樓夢》幾能背誦。由於他的聰慧過人,所以在考試時,總是他第一個交卷出場,而考的成績又是名列前茅。當時學堂規定每星期只作文一次,凡獲得第一名者賞三等銀牌一個;每月月考一次,名列第一名者,亦賞三等銀牌一個。四個三等銀牌換一個二等銀牌,四個二等銀牌換一個三等金牌。同學中獨有魯迅換得金牌,這可見魯迅獲得銀牌之多和成績之優良了。

  魯迅的成績雖優良,但從未表現驕傲自滿和唯我獨尊,相反的卻異常謙虛和藹,對友人能和睦相處,但對言行虛偽、巧言令色和自高自大的人則深痛惡疾,視之如敵。這一高貴品質貫穿了他的整個一生。

  魯迅平日生活簡樸,從不講究衣著,課餘之暇,喜歡做騎馬之戲,曾因跑馬跌傷一次,但他並未因此而懼怕騎馬,相反的為了學會跑馬,馬騎得更勤了。這表現出魯迅為了學會一件東西,刻苦學習,不畏困難的性格。

  從一八九八年到一九〇一年十二月,在礦路學堂過了約三年的時間,終於獲得了一紙文憑。翌年(一九〇二年)三月,魯迅、顧琅、徐廣鑄、劉乃弼、伍崇學和我即由當時的總辦俞恪士(明震)親自送到日本留學去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二日晚十一時

  1.原載於1956年10月19日南京《新華日報》。文章原名《憶魯迅在南京礦路學堂》。

  2.張協和(1873—1957),名邦華,字燮和,也作協和。浙江海寧人。魯迅在南京礦路學堂、日本弘文學院時的同學。歸國後,又同魯迅一起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後同在教育部任職。魯迅的老友之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