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斯生平

2024-10-09 08:55:57 作者: (英)威爾斯

  派屈克·帕林德[1]

  1866年9月21日,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出生在英國肯特郡布羅姆利鎮,這個小集鎮即將在郊區發展中併入倫敦。父親約瑟夫·威爾斯原先是名園丁,還是郡板球隊隊員,以快速投球技巧出名。約瑟夫在布羅姆利商業街經營一間小店,出售瓷器和板球拍。小店叫「阿特拉斯屋」,店名雖然氣派,不過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卻擠在店面下狹窄的地下廚房。幾年後,約瑟夫不幸摔斷了腿,因而告別了板球生涯,一家人衣食無著。

  「伯蒂」·威爾斯[2]自幼聰敏好學,但13歲那年,一家被迫分離,他也不得不自謀生路。父親生意破產;母親婚前曾在薩塞克斯郡阿帕克莊園[3]做侍女,這時搬回莊園當管家。威爾斯被迫輟學,和兩個哥哥一樣做布商學徒。他後來又當過小學教師、藥鋪夥計,但都做不長久。1881年,他到南海城[4]的一間百貨商店再次當起布商學徒,每天勞作13小時,住在學徒宿舍。這是威爾斯一生中最苦澀的歲月,但日後他據此創作了幽默小說《奇普》(1905)和《波利先生之歷史》(1910),並讓奇普和波利成功擺脫了服勞役般的布商學徒命運。1883年,常年操勞的母親幫他解除了學徒契約,他在莊園附近的米德赫斯特文法學校謀得了助教的工作。威爾斯耽擱已久的學業突飛猛進。他順利通過了一系列科學課程考試,獲得政府獎學金,於1884年9月進入位於南肯辛頓的科學師範學校(後併入帝國理工學院)。

  從威爾斯的許多作品可以看出,他有教書的天賦,同時他也是個勤奮積極的學生。他非常幸運,教授生物和動物學的老師正是維多利亞時代大名鼎鼎的科學思想家、達爾文的好友兼追隨者T.H.赫胥黎[5]。赫胥黎的教導令威爾斯終生難忘,但其他教員講課枯燥乏味,使他很快失去了學習興趣。他勉強通過了第二年的物理考試,但第三年的地質學成績不及格,1887年畢業時沒有取得學位。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想像空間令威爾斯興奮不已,但他不耐煩實際操作細節和實驗室里日復一日的苦工。他經常逃課,時間都用來閱讀文學和歷史;他早年曾在阿帕克莊園乏人問津的圖書室博覽群書,如今終於得以再次滿足自己的求知慾。他創辦了一份名為《科學學派雜誌》的校刊,並在學生辯論賽中宣傳社會主義。

  1887年夏,威爾斯在北威爾斯的一所私立小學當科學教員,但幾個星期之後,他在足球場上被學生撞倒。三年來,節衣縮食的學生生活使他身體虛弱、營養不良,這次意外導致他腎臟和肺部嚴重受損。他返回阿帕克莊園休養了幾個月,之後又到位於倫敦基爾伯恩地區的亨里之家小學[6]當科學教員。1890年,威爾斯獲得倫敦大學理學學士學位,其中動物學成績為甲等,之後他就留在大學函授學院擔任生物學導師。1891年,他和堂姐伊莎貝爾·威爾斯結了婚,但兩人並沒有多少共同語言。婚後不久,威爾斯就愛上了自己的學生艾米·凱薩琳·羅賓斯(「簡」)。1893年,威爾斯和簡開始同居;兩年之後,他得以同伊莎貝爾離婚,並同簡結了婚。

  在擔任生物學導師的幾年裡,威爾斯逐漸走上作家兼記者的道路。他為《教育時報》寫稿,主編《大學通訊員》;1891年,他的哲學隨筆《單一性的重新發現》發表在享有盛譽的《雙周評論》上。他出了第一本書《生物學讀本》(1893)。這本書出版後不久,威爾斯再次病倒了,不得不終止教學生涯。稿費成了他唯一的收入來源,他的前途似乎風雨飄搖,但沒過多久,他的短篇小說和幽默散文就變得炙手可熱,當時蓬勃發展的報紙雜誌約稿不斷。他做了書評家;1895年,他還當過一段時間劇評家。

  

  從學生時代起,威爾斯就在斷斷續續地撰寫關於時間旅行和人類未來的小說。這個故事最初的版本發表在《科學學派雜誌》上,名為《時間中的阿爾戈眾英雄》;如今,經過無數次修改,又得益於詩人、編輯W.E.亨里[7]的鼓勵,《時間機器》(1895)問世了。作品大獲成功,在雜誌連載時,威爾斯就被譽為「天才」。普遍認為他開創了「科學傳奇」體裁,故事融合冒險小說和哲理故事的特點,主人公因為突如其來的科學發展而歷經生死。彼時,威爾斯的小說萬眾矚目,他接連創作了《莫羅博士島》(1896)、《隱形人》(1897)、《世界大戰》(1898)、《當沉睡者醒來》(1899)、《最早登上月球的人》(1901)等作品。

  20世紀伊始,威爾斯已經成為享譽英美的作家,作品也迅速被翻譯成法、德、西、俄等歐洲語言。他的聲望蓋過了科學傳奇體裁的前輩——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從19世紀60年代以來,凡爾納一直在這一領域獨領風騷。儘管如此,威爾斯越發意識到藝術家的自我價值,他不甘和凡爾納一樣,僅僅是後世讀者眼中的少年冒險小說家。他有更大的抱負。威爾斯的第一本現實主義小說《愛情和魯雅軒》(1900)筆調詼諧,顯然取材於他求學和教書的經歷。愛德華七世在位的十年間(1901—1910),威爾斯創作了《托諾-邦蓋》(1909)和《新馬基雅弗利》(1911)等「英國狀況」[8]小說。他已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小說家,同阿諾德·本涅特、約瑟夫·康拉德、福特·馬多克斯·福特、亨利·詹姆斯等大家齊名,關係亦敵亦友。

  威爾斯並不信奉「為藝術而藝術」。他屬於預言型作家,通過作品傳達社會和政治思想。他第一部重要的非虛構作品《預想》(1902)是一本未來學隨筆集,探討20世紀科技發展帶來的影響。這本書也使他結識了費邊社的成員,走上了時政記者之路,並為宣傳英國左翼思想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費邊社一員,威爾斯出版了《現代烏托邦》(1905),但他未能動搖蕭伯納(兩人始終是亦敵亦友的關係)、比阿特麗絲·韋伯[9]等領導人物的官僚主義、改良主義觀念。威爾斯在愛德華時代創作了《神食》(1904)、《大空戰》(1908)等科學傳奇,語調幽默,但初衷在於宣傳其政治理念。這期間,他在其他「未來戰爭」題材的作品中預言了坦克和原子彈。

  寫作生涯的成功也使威爾斯的私人生活發生了巨變。1898年,身體原因迫使他離開倫敦,搬到肯特郡海邊休養。足球場的那次意外使他在晚年罹患糖尿病。他請建築家沃伊奇[10]在桑蓋特村設計了「黑桃屋」,可以俯瞰英吉利海峽。在這裡,他和簡的兩個兒子出生了:長子喬治·菲利普「喬普」日後成了動物學教授,並同父親以及朱利安·赫胥黎[11]共同編寫了生物百科全書《生命之科學》(1930);次子弗蘭克日後從事電影行業的工作。對於父母以及同樣逃離布料生意的長兄,威爾斯給予了慷慨的幫助。同時,他又不斷在家庭之外尋找情感上的滿足,幾段婚外情也傳得沸沸揚揚。1909年,威爾斯和費邊社的重要成員、年輕的經濟學家安布爾·里夫斯育有一女;1914年,小說家、批評家麗貝卡·韋斯特[12]同他育有一子,取名安東尼·韋斯特。安東尼在小說《遺產》(1955)和父親的傳記中都提到了自己不快樂的童年。

  威爾斯的私生活成了倫敦文學界的八卦,他作為小說家、時政記者或者預言家的身份也日漸衝突。《安·維羅妮卡》(1909)就是一部備受爭議的時事小說,書中對女性權利、性別平等、當代道德等種種話題加以渲染和討論。這是威爾斯創作的第一本「話題小說」,內容取材於個人情感生活,往往不加掩飾。威爾斯後期創作的虛構作品形式多樣,不過都可以歸為「闡述思想的小說」這一大類。紀實性的,有《布里特靈先生看得明明白白》(1916),該書記述了一戰中英國大後方的生活,至今仍然彌足珍貴、獨一無二。荒誕不經的,則有《不熄之火》(1919)、《槌球手》(1936)等諷喻故事,都是以預言式對話的形式影射世界事件的政治寓言。

  威爾斯不同於年青一代的實驗派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和維吉尼亞·伍爾夫,但在寫作技巧上也經常有所創新。在一些作品中,虛構和紀實之間的界限變得十分模糊。威爾斯有時以前現代時期的經典著作為範本,例如《現代烏托邦》(1905)就脫胎於托馬斯·摩爾的《烏托邦》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他在兩部暢銷歷史著作《世界史綱》(1920)和《世界簡史》(1922)中突破傳統,著眼歷史的下一階段。威爾斯創作這些作品的目的是要從一戰中吸取教訓,使殺戮不再重演;他將歷史視為「教育同災難之間的競賽」。他懷著這種憂慮創作了未來史小說《未來網際網路紓》(1933)。1936年,該書改編成科幻史詩電影《篤定發生》,由亞歷山大·柯達擔任製片。小說和電影都警示二戰必將爆發,並導致生靈塗炭。

  到了20世紀20年代,威爾斯不僅是一位知名作家,而且成了當時的公眾人物,幾乎總能在報紙上讀到他的名字。1918年,他為宣傳部工作了一段時間,其間撰寫了一份作戰目標紀要,預見了國際聯盟的創立。1922年和1923年,他以工黨候選人的身份參選議員。他向各國領導人遊說,包括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和富蘭克林·羅斯福。1920年,他前往克里姆林宮同列寧會晤;1934年,他受到史達林的接見;消息傳遍了世界各地。英國廣播公司的廣播中時常傳來他尖厲的聲音。1933年,他當選為國際筆會會長,呼籲思想自由。同年,柏林的納粹分子公然燒毀他的著作;義大利法西斯政權禁止他入境。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主張歐洲團結統一的國際泛歐聯盟[13]深受威爾斯思想的影響。

  威爾斯此時深信,人類要避免自我毀滅,唯一的辦法就是世界大同。他在《公開的陰謀論》(1928)等作品中概述了世界公民和世界政府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威爾斯自認未能完成使命,世人對他的警告置若罔聞。他用最後的力量在國際上為人權大聲疾呼。《人的權利》(1940)由「企鵝特刊」叢書出版,為1948年聯合國通過的《人權宣言》奠定了基礎。二戰期間,威爾斯在攝政公園漢諾瓦台的居所度過;1943年,倫敦大學授予他文學博士學位。威爾斯的最後一部作品《窮途末路的心靈》(1945)瀰漫著悲觀絕望的情緒,其中對人類未來的描寫甚至比50年前的《時間機器》還要暗淡。1946年8月13日,威爾斯在漢諾瓦台與世長辭。這位預言家沒有安享晚年,而是一直孜孜不倦,永遠對自我、對人類不滿。在他去世的三年前,他曾寫下一篇匪夷所思的「生前訃告」,其中寫道:「總有一天,我要寫一本書,一本真正的書。」威爾斯一生共創作了50餘部小說,約150部其他作品。

  (王林園 譯)

  [1]派屈克·帕林德(1944—),英國雷丁大學教授、英國文學研究者,在科幻小說研究領域頗有建樹。主編了牛津英語小說史及威爾斯企鵝經典系列。本篇序言譯自英國企鵝經典《莫羅博士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 2005)導讀。

  [2]H.G.威爾斯的暱稱。

  [3]阿帕克莊園,建於17世紀,現為英國一級保護建築,屬國民信託資產。——譯者注

  [4]英國濱海度假區,位於漢普郡普利茅斯。——譯者注

  [5]托馬斯·亨利·赫胥黎(1825—1895),著有《天演論》。

  [6]亨里之家小學,由作家A.A.米爾恩的父親開辦。——譯者注

  [7]W.E.亨里(1849—1903),寫有詩歌名篇《永不屈服》(Invictus)。——譯者注

  [8]該詞由作家托馬斯·卡萊爾提出,關注工業革命時期的工人階級現狀。——譯者注

  [9]比阿特麗絲·韋伯(1858—1943),社會活動家,費邊社創始人之一。——譯者注

  [10]C.F.A.沃伊奇(1857—1941),其設計標誌是在門上包含心形圖案,威爾斯要求改成黑桃。——譯者注

  [11]朱利安·赫胥黎(1887—1975),生物學家,T.H.赫胥黎的孫子。——譯者注

  [12]安布爾·里夫斯(1887—1981),女性主義作家、學者。麗貝卡·韋斯特(1892—1983),作家、記者。——譯者注

  [13]國際泛歐聯盟,最早主張歐洲統一運動(或稱泛歐運動)的組織。——譯者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