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吞併斐濟
2024-10-09 08:49:26
作者: 錢乘旦
1874年,迪斯雷利登上首相寶座後,為了保持英國的經濟優勢、擴大英國的國際影響,開始著手建立「有形帝國」,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斐濟的歸屬。倡導「無形帝國」的自由黨人反對吞併新的殖民地,號稱重建「有形帝國」的保守黨自然不能放棄任何得到殖民地的機會,因此,斐濟成為兩黨不同帝國政策的焦點,也是帝國政策轉變的開始。
斐濟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東經180度,南緯17—20度,居民與紐西蘭的毛利人極為相似,人數較前者多。斐濟最早由荷蘭探險者阿貝爾·塔斯曼(Abel Tasman)發現。19世紀中期,斐濟湧進了大批歐洲的傳教士和冒險家。歐洲人對斐濟的興趣主要在貿易、原住民勞務和糖種植業方面。在眾多的移民中,美國和英國人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到19世紀70年代初,斐濟一直處於無政府狀態,造成這個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最早與斐濟原住民打交道的大多是歐洲的地痞流氓,如1870年英國的一位領事所描繪:「他們是低級冒險者,是殖民地的債務逃犯,是一群沉湎於酒精的醉鬼。」他們不僅沒有能力在斐濟建立制度化的政府機構,而且本身就不是正派人。其次,斐濟原住民各部落相互爭鬥,社會秩序混亂,無法形成統一力量。最後,儘管斐濟有不少英國和美國的移民,但是,兩國的政府都沒有對其進行管理。19世紀70年代初,英國政府對斐濟的政策仍然模稜兩可。一方面,英國政府希望保護英國臣民在斐濟的利益;另一方面,紐西蘭移民與毛利人的長期戰爭使政府害怕再次捲入可怕的戰爭,對占領原住民居住地小心翼翼。此外,格萊斯頓為首的自由黨政府堅決反對吞併斐濟。
1871年9月,英國大主教佩特森(Paterson)在斐濟遭到暗殺,導致了政府對斐濟問題的重視,一些官員提出吞併斐濟,但遭到格萊斯頓等人的否決。格萊斯頓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懲罰罪犯,而不是占領斐濟。1872年6月,英國下院對是否占領斐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次辯論正好安排在迪斯雷利水晶宮講演之後,英國人的帝國情緒空前高漲。議員威廉·麥克阿瑟(William MacArthur)認為:「我們近來所追求的拒絕擴大殖民帝國的過程,使我們陷入了許多不幸的戰爭。」[41]他表達了對自由黨執政以來實行「無形帝國」政策的不滿,以及要求擴大版圖、擺脫危機的願望。格萊斯頓堅持用自由和道義的原則處理與殖民地的關係,認為斐濟人沒有要求英國人占領他們的領土,英國人不應違背他們的意願隨意獲取新的殖民地。格萊斯頓說:「英帝國政府不會違背殖民地人們的利益和願望,去占領他們的領土。無論大國還是小國,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自由和慷慨的表達,而且將被世人所提供的最佳辦法所證實。」[42]由于格萊斯頓的堅決反對,吞併斐濟的動議被否決。1873年,第三次兼併斐濟的動議,仍然以失敗告終。
1874年,保守黨成為執政黨,迪斯雷利「重建帝國」的抱負有了用武之地。他任命卡納溫為殖民大臣,卡納溫不僅是殖民地問題的專家,而且對於建立「更大的不列顛帝國充滿了熱情」[43]。1874年,在英國議會對斐濟問題的辯論中,卡納溫表達了他的見解:斐濟只能屬於不列顛,沒有比成為英王名下殖民地更好的選擇。他在議會上院的發言中指出:「英國具有在南海擴大殖民區域的使命。」這個使命是英國利益的需要,英國作為一個在世界上具有如此巨大影響的國家首先得保證英國公民的安全,然後是英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將英國資金流向的地方、英國人居住的地方、沒有英國法律的地方和沒有成功建立英國憲政制度的地方,置於我們的保護下,是我們直接的責任。[44]此外,斐濟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而且是太平洋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是美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加油站,英國政府因此也不能放棄對斐濟的責任。
如果說卡納溫把吞併斐濟看成英國的責任,殖民次長洛(Lowe)在議會辯論中,則表達了另一種觀點。他將殖民地的命運與帝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認為殖民地是國家力量的源泉。他說:「我希望我們不要放棄殖民地,而且不應當放棄。如果我們好好讀一讀歷史,我們就會明白,這种放棄將意味著某個時期國家的衰落。」[45]他重申:「一個敵對的大國不僅承認由3000多萬人組成的不列顛,而且會承認數百萬盎格魯-撒克遜種族。我們同一種族的人民用崇敬的感情注視著母國,他們不可能拒絕承擔作為英帝國一員的責任。」[46]
顯然,保守黨政府在吞併斐濟的事務上取得了共識。正當政府內外為斐濟的兼併忙碌之時,自由黨「無形帝國」政策的代表人物在上院和下院都對保守黨人的帝國政策展開了攻擊。金伯利在上院、格萊斯頓在下院提出了相同的疑問:英國吞併斐濟是否會造就另一個紐西蘭,但是,要求政府謹慎從事的修正案被81對28票的絕對多數否決,議會通過了斐濟兼併案。保守黨政府兼併斐濟的行動是英帝國政策轉變的一個標誌,它表明「無形帝國」政策已經成為過去。
兼併斐濟不僅是政府政策的轉變,而且表明英國人對帝國態度的轉變。上至女王,下到普通平民都重新燃起了對英帝國的熱情。1875年2月,女王對兼併斐濟的行動表示十分的讚賞,提出版圖帝國是英國實力的保證,是英國擺脫國內危機的需要。她還說,吞併斐濟的行動保證了當今的帝國政策與傳統的帝國政策相互一致,因為「更大的不列顛」就是在與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的爭霸中取得的,英帝國的傳統政策就是整個世界布滿「自由的英國人」。兼併斐濟還喚起了國人對帝國的期待,如歷史學家達姆斯所述:「兼併斐濟是一個典型的過程,這一過程迫使大國面對同樣的情形,向小國伸出他們的援助之手……它創造了一種形勢,這是解決殖民地問題的唯一適用的方式。」
繼兼併斐濟之後,保守黨政府在建立「有形帝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帝國主義政治家看來,有形帝國有利於加強英國的實力,有利於提高英國的國際地位。版圖擴張不應該是盲目的擴張,而應該是有目的的擴張,富裕的地區當然是英國殖民擴張的首選。